蘇味道(648年一705年),唐代政治家、文學家。河北石家莊人。是蘇軾的先祖。
蘇味道自小聰穎,九歲能文,二十歲便進士及第,武則天時官至鳳閣舍人(相當於宰相)。他為人圓滑,處事模稜兩可,時人稱他「蘇模稜」,模稜兩可的成語就是因蘇味道而產生的。他為官時阿附張易之,中宗時貶為眉州刺史,死於任所。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大街小巷男女老幼傾城出遊,甚至平日難有機會出門的大家閨秀、小家碧玉也三五成群出來嬉鬧遊玩。平日就多閒又多情的文人們更是不會錯過這大好機會。這是一個舉國歡騰的民間佳節。男女老幼積蓄一年的情感在這一天終於有機會盡情宣洩。其盛況有點類似現在西方的狂歡節。熱鬧之後,自然也少不了題詩作文。翻翻中國古代的詩詞文章,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蘇味道的這首詩。
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儂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首句是說元宵節的裝點,每年的這天晚上,長安城裡都要大放花燈。各式名樣花燈掛滿街頭,像一棵棵開滿鮮花的樹,一排排,高高低低,錯落有致,這是一個燈的世界,燈的海洋。一個「合"字說明燈火之繁富,就像要向人們圍攏過來。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也是此意。人太多了,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平日裡緊鎖的城門也被打開了,護城河西岸彩燈高掛,看起來就像天上的銀河。
以上寫元宵之夜的整體氛圍,下面就寫人們的具體活動的分述。達官貴人坐著馬車,所過之外,塵土飛揚。明月高懸,普照人間,人們無處不在月光的籠罩之下。歌女們穿得花枝招展,唱起《梅花落》,今天要好好享受這良辰美景,歡樂的時光你慢些走吧。留戀美好時光,是人們的普遍心理。一個極富中國氣息的節日就這樣寥寥數筆氣息全出,給人一種歌舞昇平、國泰民安的祥和溫暖的感覺。《唐詩成法》說此詩「元宵情景,包括已盡,筆致流動。天下遊人,今古同情,結句遂成絕調」。
古今書法同臺亮相,唐宋詩詞深度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