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2021-03-05 民間書法高手2

蘇味道(648年一705年),唐代政治家、文學家。河北石家莊人。是蘇軾的先祖。

蘇味道自小聰穎,九歲能文,二十歲便進士及第,武則天時官至鳳閣舍人(相當於宰相)。他為人圓滑,處事模稜兩可,時人稱他「蘇模稜」,模稜兩可的成語就是因蘇味道而產生的。他為官時阿附張易之,中宗時貶為眉州刺史,死於任所。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大街小巷男女老幼傾城出遊,甚至平日難有機會出門的大家閨秀、小家碧玉也三五成群出來嬉鬧遊玩。平日就多閒又多情的文人們更是不會錯過這大好機會。這是一個舉國歡騰的民間佳節。男女老幼積蓄一年的情感在這一天終於有機會盡情宣洩。其盛況有點類似現在西方的狂歡節。熱鬧之後,自然也少不了題詩作文。翻翻中國古代的詩詞文章,最廣為流傳的就是蘇味道的這首詩。

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儂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首句是說元宵節的裝點,每年的這天晚上,長安城裡都要大放花燈。各式名樣花燈掛滿街頭,像一棵棵開滿鮮花的樹,一排排,高高低低,錯落有致,這是一個燈的世界,燈的海洋。一個「合"字說明燈火之繁富,就像要向人們圍攏過來。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也是此意。人太多了,摩肩接踵,熙熙攘攘,平日裡緊鎖的城門也被打開了,護城河西岸彩燈高掛,看起來就像天上的銀河。

以上寫元宵之夜的整體氛圍,下面就寫人們的具體活動的分述。達官貴人坐著馬車,所過之外,塵土飛揚。明月高懸,普照人間,人們無處不在月光的籠罩之下。歌女們穿得花枝招展,唱起《梅花落》,今天要好好享受這良辰美景,歡樂的時光你慢些走吧。留戀美好時光,是人們的普遍心理。一個極富中國氣息的節日就這樣寥寥數筆氣息全出,給人一種歌舞昇平、國泰民安的祥和溫暖的感覺。《唐詩成法》說此詩「元宵情景,包括已盡,筆致流動。天下遊人,今古同情,結句遂成絕調」。

古今書法同臺亮相,唐宋詩詞深度鑑賞

相關焦點

  •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 01.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  點擊上方綠色按鈕⊙收聽正月十五夜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譯文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豔的花朵一般;由於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唐朝都城都有宵禁,但在正月十五這天取消宵禁,連接洛水南岸的裡坊區與洛北禁苑的天津橋、星津橋、黃道橋上的鐵鎖打開,任平民百姓通行。④ 暗塵:暗中飛揚的塵土。⑤ 逐人來:追隨人流而來。⑥ 遊妓:歌女、舞女。一作「遊騎(jì)」⑦穠李:此處指觀燈歌伎打扮得豔若桃李。《詩經·召南·何彼穠矣》:「何彼穠矣,華如桃李。」⑧落梅:曲調名。
  •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唐兩京新記》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後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日。11、不禁夜:指取消宵禁。唐時,京城每天晚上都要戒嚴,對私自夜行者處以重罰。一年只有三天例外,即正月十四、十五、十六。12、玉漏:古代用玉做的計時器皿,即滴漏。
  • 今天是元宵節,品蘇味道《正月十五夜》,感受上元夜的熱鬧與壯觀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們俗稱的元宵節,現代人對這一天的記憶似乎只剩下了吃元宵,而在古代的這一天,卻是意義非凡。在唐代的正月十五,對人們來說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看到平時絕對看不到的各式花燈,第二個好處便是不禁夜。
  • 蘇味道寫下一詩少有人知,辛棄疾效仿後,卻創下一首宋詞絕唱
    當然,這首詞除了最後一句,開篇「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也是非常的唯美,奠定了全篇絢爛朦朧的格調。正月十五的晚上,不僅有滿城的燈火通明,還有那一簇簇的禮花在天空中綻放。將綴滿街巷、五光十色的彩燈,比作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這個創意並非純粹是辛棄疾的想像,這其中既有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影子,更是受到了蘇味道《正月十五夜》中「火樹銀花」創意的啟發。
  • 蘇味道的味道
    其實,蘇味道是有味道的。所以不被人感知,在乎歷史名人的奇香大辣,久經品咂,濃烈之味麻木了味蕾;在乎人們多貪饞風流韻事的怪異,成為流行性感冒,使鼻塞不通,以至於些微獨特的氣息,嗆不出一串噴嚏來。  養育蘇味道的老家井泉,是沒有味道的,只能感覺到它的柔軟。蘇味道的品性,也是水做的。
  • 「三蘇故裡」在石家莊欒城,蘇東坡與歸葬欒城的蘇味道隔了十代人
    蘇味道(648—705年),字守真,唐初政治家、詩人,武則天時期兩度躋身相位,是唐初名將裴行儉女婿。蘇味道與李嶠、崔融、杜審言合稱初唐「文章四友」,大力創作近體詩,對唐代律詩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蘇味道為相數年明哲保身,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此稱其為「蘇模稜」或「模稜手」,成語「模稜兩可」亦源出於此。
  • 【覓詩記】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下)
    他最有名的一詩首則是《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當然就是元宵節了,最為巧合的是,我跟同事錄這篇文章的時間也正是猴年的正月十五,不知道這種巧合有著怎樣的預示。
  • 元宵的古詩大全 正月十五元宵節詩詞 2020元宵節手抄報內容
    記者 顏財斌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詩語:這首詩描寫了唐代長安城裡元宵之夜的盛況。據《大唐新語》和《唐兩京新記》記載:每年這天晚上,長安城裡都要展花燈,前後三天,賞燈民眾可謂人山人海。豪門貴族的車馬聲與市民們的歌聲笑語彙成一片,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
  • 正月十五團圓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還要吃元宵、湯圓。
  • 今天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 正月十五——慶元宵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
  • 正月十五鬧元宵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 正月十五為什麼叫元宵節?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2月26日,正月十五,迎來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那麼,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 元夕詩詞:東風夜放花千樹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正月十五夜 【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