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追蹤的主要七個指數中,創業板指數漲幅1.44%最明顯,為何先從它開始啟動上漲呢?顯然應驗了一句話——「先整理者先漲」。確實也對,如果提前縮量整理的指數都不漲,未經過整理的指數上漲就更說不過去,講不通。
嚴格來說,創業板指數從11月12日縮量低於160日均額量後開始進入低位周期,到周一運行23天,換手率66.84%,成交金額達到41213億元,達到流通市值67239億元的61.29%,這個比率接近61.8%的黃金分割率,屬於常態的滾動換手特徵,但成交手數達到66.84%,說明股價平均值在中值以下。
如果從11月11日縮量低於80日均額量起算,換手率70.44%,這個比較具有代表性,因為日均值2.935%,低於3%以下的換手率,略高於7月1日之前的滾動換手比率,但關鍵是為何如此急速萎縮降低呢?究竟這24天中的籌碼是如何滾動演變?如果以指數平均值2692點比較,周一的拉高收盤仍在有利可圖中。
這24個交易日對比從10與9日拉高到到11月10日回測,共計23個交易日,換手率102.45%,日均值4.45%,顯然後面這一段落的換手率簡直是小兒科,即第一個階段已經經過一輪換手,是墊高股價後的護守,平均價在2729點,顯然是明顯偏高的,與第二階段壓低後的平均值2692點相比,前面的價格壓力仍俱有一定的變數影響,所以拉高第一個關鍵重點在於化解上方存在的賣壓。
創業板指數的增減量變化比較特殊,幾乎是一個區域柱量累積再到縮量然後再擴增而漲,一來一往之間的差異變數究竟是什麼?還真不好說。因為如果以7月6日起漲測算,橫向110天,累積換手率竟然達到459.18%,這是非常高的滾動率,日均值4.17%。只要高於這個平均值就算高頻率高周轉高換手,低於這個頻率才是低位量特徵,顯然後來24個交易日屬於低頻率換手,也算是籌碼的穩定。
以同樣從7月6日起算的110天看中小板指數換手率,達到235.02%,也算是相當大換手率,不過日均值才2.13%顯示明顯的低位量。不過成交金額229444億元,已經超過101440億元許多,主要是換手率高有關,但平均值在9072點,對比20日均線9105點,顯然還是明顯偏跌受壓,周一收盤8998點仍偏低收,影響深遠。
所幸中小板指數持續壓縮量到了低位周期,也可以因為構建出長周期的壓縮量而形成有效的反擊拔高,必須出明顯以量破價直接突破20日均線以上,類似「一根帶大量長紅大漲的K線突破上漲」才能有效改變,否則還是難以撼動上方的較大量。
本欄認為最重要還是在滬市,以上證指為主判斷,從7月6日運行至今110天,換手率達到90.72%,顯示整體有效換手率已經明顯墊高,不容易再殺跌,但也不容易強勢拉高,因為一殺跌就有低位低量低接盤出現,拔高又有明顯的調節賣壓盤賣出,這一來一往又會造成市場的疑慮,看似上漲卻漲不動,看似要跌卻跌不了,恐怕會是目前的主要特徵。
觀察上證180指數的量縮動向,顯然區域的壓縮量已經達到最後的階段,隨時會有瞬間放大量推升的動作,即一根帶大量長紅大漲的K線橫空出世的狀態,最關鍵是這個階段不會輕易殺跌,主要是集中在下方40~80日均額量及均數量的護守有關,同時均線有全面上揚,說明多方的穩定護守是存在的。
再看看上證50指數,它就是一幅漲勢,即使上周的回測下跌並不影響它原來的漲勢結構,所以該上漲的還是要上漲,不會輕易下跌,多留意多方的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