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星辰的流轉代表了光陰的流逝,身在宇宙之中,日月星辰是我們天天都需要面對的東西。
在《山海經》中關於星辰之說是這樣的,「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裡。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他吐出的氣成了天上的風和雲,發出的聲音成了震耳的雷霆,他的左眼變成了太陽,右眼變成了月亮,四肢五體變成了四根撐天的柱子和五座高山,他的血液變成江河,筋脈變成了山脈和道路,肌肉皮膚變成了田土。
頭髮髭鬚化為天上的星星,身上的皮毛變成了草木,牙齒和骨頭變成了金屬礦物和石頭,精液和骨髓變成了珍珠和寶玉,他流下來的汗成了潤澤萬物的雨露,就連他身上長的小蟲子,由於受到風的催化,也紛紛變成了大地上的黎民百姓。
當然這段關於日月星辰的記載只是一段神話故事而已,只是講述天地鴻蒙初開之時,人們對自然的理解。
在生產力並不發達的遠古,人們對這些不可思議的自然現象,也只能發揮無與倫比的想像力了。
辰字的起源
這個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形狀也特別奇怪,不是現在看到的樣子,細細的筆畫,甚至看不出來如今的影子。
在西周金文中辰的字形也很多,第一種字形跟甲骨文比較接近,第二種變化很大。由於耕地需要下地用手來操作工具,所以金文中第三個字形在辰字的下面加上一隻手的字形,第四個字形在辰下加一個止的字形。
在《說文解字》中,對辰字是這樣形容的,辰,震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當然不是地震了,後面有這樣的解釋,「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時也……辰,房星,天時也。」
這段話就道出了辰字最早的意義,所以在甲骨文中,辰更像是在勞動的人們。
當時每一個時代都會有它的發展,後來在《禮儀》中也出現了關於辰的記載,這一次就與時間有關係了,「月令辰,乃申爾服」。
從這之後,「時辰」就漸漸的流行起來了,特別是先秦時期,將一天分為了十個時辰,在宋朝後又被分為二十四個時辰,這與我們現代的分法就已經一致了。
當然不單單是時辰用到了「辰」,在周易八卦中,辰也代表了一個「地支」。
十二生肖中,辰還對應「龍」這個生物。能與神秘的龍並稱,證明這個辰也是一個神秘的事物。龍遊在天,而辰與日月並舉,所以辰也是一個吉祥的漢字。
漢字在組合詞語時也是匠心獨具,比如「良辰美景」、「日月星辰」等等。
古代的人民由於沒有足夠認識大自然的能力,對於天地也抱有足夠的敬畏,無論什麼重大活動,總會拜祭天地,這是對天地的尊敬,也是因為無法了解自然的好奇之心。
我們常說北鬥七星,而北鬥七星還有另外一個叫法,叫做「北辰」。所以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辰與日月一般,是天地造化之物,都是需要敬畏的。
夸父追日,自然與人類的最初相處
傳說有一位叫夸父的人,看到地上寸草不生,沒有季節變幻,人間沒有一點美好的顏色存在,就想著改變這一切。
於是有人告訴他太陽可以改變這一切,於是他做了一件大膽的事情,去追逐太陽。
可是追逐過程中他口渴了,想要喝水,於是就喝了黃河、渭河的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他又去喝北方的大湖水。夸父還沒有到,就在半路渴死了,而他死後遺棄在手中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山海經·海外北經》記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 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 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這段故事雖然是神話,但是傳遞了一個不爭的事實,人類曾經那樣渴望與自然共存,也希望被自然所善待。
日月星辰,河流山川,這些自然界的神奇存在,總是讓人無比嚮往,當然與它們共存,敬畏、尊重才是最和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