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帝聖訓:「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是1800年前,東漢名將關羽對子女的庭訓教誨。後世敬崇關聖帝君的人們,將這四句話刻於石碑上,稱為 「關帝垂訓碑」,或稱為「四好碑」;全球諸多關帝廟裡也多樹立此碑。
此四句話雖然只有短短12個字,言語淺近,卻通俗易懂,能夠深入心靈深處,助益養成優秀人格。
傳承 1800年的家風 家訓:
關帝聖訓是關公對其子關平、關興的家訓,是關公留與後人的為人處世寶典。
中國的家訓文化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公告誡子侄周成王的誥辭,明清達到鼎盛。據文獻記載,我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有 120多種,包括《朱子家訓》、《章氏家訓》、《顏氏家訓》、《錢氏家訓》等流傳至今,對傳承中華文明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關帝聖訓的四個好,言語淺顯但意義深遠,操行簡單但成效明顯。四好碑以一種無聲的語言,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影響、約束、引領著人們的言行和心靈。
山東臨沂莒南大地,活躍著一支名門望族 ——莒南大店莊氏。十一世族人莊瑤將關帝聖訓:「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在道光年間刻於碑上,立於文昌閣,現存於莒南縣文物管理所,也成為今天眾多大店莊氏子弟銘記於心的家訓。
莊瑤是莊氏最著名的代表人之一,因其政績突出,道光皇帝對其有 「辦事樸實之褒」。道光皇帝接見官員時曾說:「爾等為官,做事如莊瑤,則朕信汝」。
莊瑤親書關帝聖訓,教育族人做人要做到四好: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從莊瑤開始,至清道光、鹹豐年間鼎盛時,富甲魯南,名揚全國,擁有莊田萬頃,商號千家。莊氏自稱 「人走百裡不宿別家店,馬行千裡不吃外姓草」。抗日戰爭爆發前,莊氏尚有堂號150多家,被譽為江北第一大莊園。
莊氏家族繁榮昌盛了 600多年。優良的家風家訓、道德教育是讓莊氏家族品質得以升華的重要力量,有效地促進了家業的延續和成長。
南宋大儒朱熹的四好贊詩:
讀好書:百聖在目,千古在心,妙者躬踐,敫者口吟;
說好話:莠言虛妄,蘭言實杯,九蘭一莠,駟追不回;
行好事:聖狂路口,義到關頭,擇行若遊,急行若郵;
做好人:孔稱成人,孟戒非仁,小人窮冬,矩人盛春。
筆者對於四好聖訓的解讀:
讀好書是要多讀經典的,健康的,有益身心的書籍,學習、吸收、借鑑前人或他人的經驗和智慧,啟悟心靈,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讀好書是我們獲取知識,開啟智慧,增進技能,修心養德,教化世人的主要來源。
說好話是要將一顆愛人助人的內心通過語言的方式表達出來,根據情形、語境的不同做出相應的調整,利益他人,抑惡揚善,對他人帶來正面的積極的幫助。正直的,坦蕩的,真誠的,勉勵的,安慰的,都是相對環境中的好話。
好話與非好話的辨別,要從長遠來看,阿諛奉承的,甜言蜜語的,虛偽堂皇的語言,雖然短期內讓人暫時感到愉悅,卻會因為動機的不純正,隨著時間的推移,負面效果也逐漸顯現,所以不能算是好話。
說好話是為人處世之道,人與人溝通的橋梁,也是思想交流,情感互動,導人向善的主要途徑。
行好事是要本著一顆仁者愛人,濟世為懷的高尚心靈,把積德行善,樂善好施作為一種體現人生價值的標尺。助人乃快樂之本,幫助他人,也讓自己的人生充實且快樂。
行好事貴在發心,貴在堅持。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養成關愛他人,助人為樂,扶危濟困,眾善奉行的良好習慣。
行好事,是踐行關公精神 「義」的主體內容,仗義行俠,務實篤行,廣結善緣,廣種福田,造福人群,受人愛戴,才能擔當得其「義士」之名。行好事是中華傳統美德「仁義之心,俠義情懷」的具體體現,是推動中華文明史不斷向前,歷久彌新的主要動力。
做好人是人生追求光明、正義和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實現自我、體現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內在驅動,是實現生命存在的意義,獲得心靈自由,靈魂自由的最終目的。
古往今來,無數好人用自身的善行義舉,詮釋著中華文明的傳統美德。每個好人身上都具有一種震撼心靈,促人向上的強大力量,代表著中華文明前進的方向。
臺灣行天宮對四好聖訓的解讀:
讀好書能啟迪我們的智慧,明辨是非、利人利己;
說好話是以能利益他人為貴,多鼓勵人、多讚美人;
行好事,強調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廣結善緣、造福人群;
做好人則是為人正直善良,勤修道德,要有擔當、不做濫好人。
作者:關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