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5月21日北京訊 (記者 李傑)5月20日,臺灣當局新領導人蔡英文發表了就職演說(以下簡稱「5·20講話」)。全國臺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楊幽燕接受本網記者採訪表示,「5·20講話」通篇沒有正面回答兩岸關係的根本性質是什麼,也未直接承認「九二共識」,關於兩岸關係的論述充滿似是而非的「元素」,無法呈現出「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內涵,是用隱瞞和模糊應對大陸提出的必答題。。
楊幽燕指出,首先,「5·20講話」在兩岸既有政治基礎的表態上不明確。「5·20講話」雖然首次提到「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及其他相關法律處理兩岸事務」,較之她以往涉兩岸的表述看似有調整,邏輯推斷及法律「連結」指向「一中」,但領導人「依法行政」是應有之義,而非創新。「兩岸同屬一中」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這是光明正大的事實,不需要任何隱瞞與藏匿。
而蔡英文專門解釋的既有政治基礎,包含幾個關鍵元素,如「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現行憲政體制」、「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的成果」、「臺灣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等等,也沒有講清「求同存異」的同是什麼,「共同認知」到底是什麼,這些似是而非的「元素」無法呈現出「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內涵,將其所謂新的表述重新拉回至模糊地帶。
對於蔡英文所說的「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應該要放下歷史包袱」,楊幽燕指出,民進黨的「臺獨黨綱」、陳水扁執政8年的「臺獨」活動、民進黨在野8年的敵視大陸、阻撓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種種作為等,都是當下蔡英文新當局的歷史包袱,這些都不是外界強加給民進黨的,民進黨對此是負有責任的。近來一些「臺獨」勢力又在「修憲」、「課綱調整」等問題上躍躍欲試,這是在文教領域的「去中國化」、為「修法」推動「法理臺獨」作準備,需要高度重視與警惕。對此,「臺獨」勢力不要低估大陸方面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的意志、決心和能力。
楊幽燕說,蔡英文「5·20講話」不斷提到臺灣、臺灣人,多次強調「這個國家」,自然讓外界聯想到「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這類民進黨的基本主張。
楊幽燕還表示,「5·20講話」中,兩岸關係的有關內容,被置於區域的和平穩定發展之後,顯示兩岸關係在其施政方向是次要、從屬的地位。蔡英文提出「透過和亞洲、乃至亞太區域的國家合作,共同形塑未來的發展策略,不但可以為區域的經濟創新、結構調整和永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更可以和區域內的成員,建立緊密的『經濟共同體意識』」;再結合看她講話第一部分力推「新南向政策」,提出「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提出「讓臺灣走向世界,也要讓世界走進臺灣」,均顯示對大陸的疏離甚至排斥立場,而有意靠近加入與美日主導的「集體安全」與「價值同盟」。
通篇來看,楊幽燕認為,「5·20講話」體現了蔡氏的理念、思維、風格與手法。典型的是用蔡氏拆解法對「九二共識」進行分拆,試圖建構臺灣新當局兩岸關係新的邏輯論述,用隱瞞和模糊應對大陸提出的必答題。蔡英文曾經出過一本自傳《從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裡面有一段話,不難看出蔡英文的邏輯:「這就是我從談判中學到的一件事:如果在談判的過程中,用對方的邏輯來應對回答,他就可以一直問下去,不啻給自己找麻煩。如果你在原來的組成裡找不出答案,就把它拆掉,再重新組合,用自己的邏輯另闢蹊徑,經常可以殺出另一條路來。」楊幽燕指出,就「5·20講話」演講內容看,蔡英文的表述無助於緩解雙方固有的結構性矛盾,不足以顯示臺灣新當局有誠意與善意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