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反覆研究、慎重決策,決定大幅度擴大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規模,今後學院的人才培養主要在研究生層次進行。」清華大學副校長彭剛5月14日在新聞與傳播學院全體教職工會議會議上的一番話,引發社會關注,並帶來「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從2020年起將取消本科招生」的傳聞。後經多家媒體報導證實,從今年起,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將停止從高中畢業生中招收本科學生,並澄清了「取消本科招生」的誤讀,而是以日新書院形式培養,未來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課程將融合入日新書院。
改革一石激起千層浪。5月16日,人民網傳媒頻道曾採訪十餘位學界專家,刊發報導《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教育改革 聽聽學界專家怎麼說》。目前,學界和業界關於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教育改革的熱議還在持續,這些討論中,既有對進行改革的現實發問,更有關於新聞傳播教育改革以及新聞人才培養的思索。今天傳媒頻道推出第二篇報導,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張明新,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黃合水,四川外國語大學教務處處長、新聞傳播學院原院長嚴功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教授孫 旭培,天津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原院長孫瑞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許靜,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原新聞系系主任蔡惠福等學界專家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質疑:原有人才培養體系不能滿足現實需求?
「書院制」教育下新聞傳播學科的特質何在?
對於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教育的改革,常務副院長陳昌鳳透露,「學院按照學校的部署,正在順應調整,計劃順勢而為。」
清華大學的改革,對於國內其他高校的新聞院系,將會帶來何種影響?張明新覺得,「這次改革可能會在觀念上對於其他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有一定的衝擊與啟發,但是目前在行動方面,暫時應該不會有較大影響。」他認為,清華大學的改革有自身的合理性和行動邏輯,教育界和業界對其改革成效也充滿了期待,但這種改革措施,未必適合其他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
任何的改革,總會伴隨著肯定、期待,但也會引發疑問甚至質疑,清華大學此番改革也不例外。
黃合水指出,新聞傳播教育的具體功能應該是培養適用於實踐的專業人才。他對清華新傳學院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這是不是意味著原有的新聞傳播學院人才培養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現實的人才需求呢?如果的確是這樣,那麼問題在哪裡呢?」他還認為,高等教育最為重要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對人的塑造,「此次清華教改有助於這一功能的實現嗎?若有,是體現在書院嗎?那麼學院不能勝任的原因又在哪裡呢?」
黃合水曾經提出過「教育度閒論」的觀點,即教育有一個重要功能是幫助青少年度過閒暇時光,並在「度閒」中掌握生存本領。書院制是否能使學生「度閒」更充實?當下新聞傳播教育所傳授的基本知識、技能又需要用多少年的時間來傳授比較合適?黃合水認為,當下新傳的人才培養體系值得檢討,本科階段和研究生階段傳授的知識技能是否重複?若傳授相關技能不需太長時間,那麼是設置在研究生階段合適,還是放在本專科階段更合適?
作為教師,黃合水還提到了未來或會發生的骨牌效應:「居安思危也好,存亡齒寒也罷,取消本科會不會導致新聞傳播的教師轉行乃至失業?新傳學界應當如何應對這一現象可能帶來的新變化?」
日新書院是清華大學新設立的五個書院之一,負責歷史學類、哲學類、中國語言文學類(古文字學方向)的人才培養。
「新聞教學決不能就新聞學新聞,而要跳出新聞學新聞。」蔡惠福呼籲,好記者好編輯一定要有豐厚的文史哲經法知識,還要有思想。蔡惠福還從自己的經歷出發,強調一定要多實踐,「會『寫』的人一般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自個兒『練』出來的,『悟』出來的。新聞系的學生,將來要靠『寫』立身,必須去練,要天天讀、天天想、天天寫。」
從「學院制」到「書院制」,「書院制的教育,文史哲有了,新聞傳播學科的特質全無」,嚴功軍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在他看來,新聞傳播學科的氣質是開放包容,具有問題意識、社會敏銳度,且責任使命意識強,相關人才具備很強的觀察力、思考力、判斷力、執行力。當前媒介化社會使得新聞傳播學科既可能是交往革命的問題,也可能是根本的社會治理問題,這都說明兼具人文和社會科學的本學科的重要性。「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總體就是正確的。如果片面追求理想化的改革,等於自斷經脈。以史為鑑,以今之勢,回歸文史哲很重要,學科特質的保護更重要。二者如何結合,改革永遠在路上!」
思索: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可迷失
亟需培養適應融媒體發展的優秀人才
「在改革年代應該拋棄整齊劃一的思維方式,更不應強求一致。」孫 旭培表示,「我設想,清華要辦研究院式的學院,擇天下英才(優秀的本科生)而教之,並沒有要求別人都仿效它,都像它那樣不招本科生,有何不可呢?」孫 旭培指出,中國需要多種模式,需要各種方式的創新,每個學院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來創新,所以清華的做法、試驗應該準許,而不應受到責難。
由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教育改革一事出發,不少學界人士也紛紛談到了自己對於新聞傳播教育改革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思索與建議。
孫瑞祥認為,新聞傳播教育既要適應新聞傳播產業發展的當下需求,也要引領新聞傳播產業發展的未來走向。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教育既要思變求新,又要強基固本,要在變革中有定力,在守正中有創新。「在我看來,人文情懷、科學素養、法制意識、專業精神,是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四大價值取向。專業理論、社會實踐、博雅教育、媒介技術和傳播倫理,是新聞傳播人才培養的五大教學支柱。說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本科教育改革,無論是『書院』制還是『學院』制,都是對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路徑』的一種考量。」孫瑞祥肯定了清華大學率先探索、勇於實踐的舉措,但也特別提醒,無論如何,在市場和技術的雙重裹挾下,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可迷失。
談及新聞專業如何教學、科研、育人,方延明說:「新聞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經院教育,更多應該是一種職業教育。」,他還形象地打了一個比方,新聞人和律師、醫生差不多。律師離開案件、訴訟,無用武之地;醫生離開臨床,也無用武之地;記者離開媒體,就是無本之木,水上浮萍。方延明認為,新聞教育教學的初衷和價值訴求,是為培養愛黨愛國愛人民、為人民鼓與呼的新聞工作者,為造就一大批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名節目主持人,提供專業支持。新聞學科在當下最迫切的改革任務,應該是如何在網際網路的社會大環境下,培養出一大批適應融媒體發展的優秀人才,而這恰恰是本科的任務。
現代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我堅持認為,大學應該以人的培養而不是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人是條件,不是工具。」許靜直言,現代大學能做的事情很多,不僅要傳承文化,而且要引領知識創新,還要為國家發展戰略獻計獻策。「不同的學校當然會有不同的戰略定位和教學資源的調配,本科、專業碩士、博士生以及智庫等,我也不認為有什麼不好。但具體到新聞傳播教育的培養方向,我卻覺得值得進一步討論。教育不是開公司,不能一昧地講競爭,講機會成本,講投資回報率。教育應該賦能,為改變社會的不平等而努力。我們提供的各種條件,不是為了讓學生們迅速佔據食物鏈的上端,而是讓他們的人格和心智更健全,有學識、有見識、有膽識、更有公益心,從而能更好地服務他人與社會,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