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 學雷鋒紀念日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是雷鋒的一句名言,也是他理想信念和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愛國力行,志願奉獻。在 「戰『疫』不孤單,sufer在行動」的學生主題網絡文化原創作品徵集活動中,不少同學提及自己參與志願服務抗「疫」的經歷和體會。讓我們跟隨這些文字,看看Sufers如何書寫新時代的學雷鋒故事。
01
感動微小 大愛無疆
王偌晴,會計學院學生
這些平凡天使用自己的行動溫暖著屏幕前的我們。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我總是熱淚盈眶。是的,是時候行動起來了。通過信息搜集,我開始了兩份線上的志願者工作。其中一個主要做電話回訪,聯繫武漢的求助病人,詢問他們的病情,救治情況以及還需要什麼幫助。在一次志願工作中,對方接通我的電話後一直在不停地哭泣,我詢問她目前是否需要幫助,她說:「不用了,我母親已經在今天上午去世了。」聽到這個回復,我心頭猛地一震,眼淚立馬就掉了下來,一時語塞,竟然不知道要說什麼話來安慰對方,只能不停地說著抱歉聽到這樣的消息。之後我努力平復心情,按流程完成了電話回訪,並給予對方積極的心理暗示和鼓勵。她一直在對我說著謝謝,說這些幫助讓她感到很溫暖,也更有決心打贏這場戰鬥。
電話掛了以後,我想,我們永遠不能對別人所承受的痛苦和恐懼感同身受,每天看到的最新確診和死亡病例的數據,在我們眼裡可能只是一個數字,但其實在那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多少個家庭的支離破碎,又是多少人的以淚洗面。這個電話讓我更能體會武漢市民的心情,我們不僅要捐款捐物,更要在心理上真正和武漢人民站在同一條戰線,給予他們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勵。
前段時間看到武漢市民晚上八點在小區齊唱國歌的新聞,在我們看來,這可能是因為無聊,無聊到晚上一起唱國歌。其實國歌背後更是一股力量,武漢疫情大規模地爆發讓市民感到焦慮和恐慌,人心惶惶之時,所有人齊唱國歌,大家互相傳遞著正能量,互相加油打氣,這是一種心靈上的鼓舞。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時提到這一幕,眼含熱淚,說:「勁頭上來了,很多東西都能解決,大家全國幫忙,武漢是能夠過關的,武漢本來就是一個很英雄的城市。」
這些平凡天使的舉動,帶給全國人民的是感動和希望,也正是我們在危難之時所需要的內心的力量,引用村上春樹的一句話:「就好像厚厚的雲層裂開了,一線陽光從那裡流溢下來,把大地特選的空間照得一片燦爛。」感動微小,大愛無疆!我愛這片土地,愛這個國家和民族,也愛這片土地上勤勞、勇敢、善良的人民。
最後,希望這些文字也能夠傳遞給你一份愛和感動,也由衷地希望疫情能夠快快結束,讓我們在春暖花開之時共赴武漢的櫻花和熱乾麵之約,加油武漢,加油中國!
02
基層防疫實記
王碧,商學院學生
當加入社區志願者的那一刻,我有感肩上責任之重大和任務之艱巨。小區門口的一米長桌就是我的戰場,手中的測溫儀和紙筆就是武器。測量進出小區的住戶體溫、檢查住戶的證件是否符合出入要求、發放出入通行證、登記出入時間;將送入封閉單元的生活用品登記分類裝車;面對對於疫情防範不足的中老年人進行及時地勸導科普。工作簡單卻無比繁瑣,我面對的是冬日成都的冷風和永遠陰沉沉的天空;我面對的是一車又一車送個不停的生活用品;我面對的是潛在的病毒和感染的風險。作為一個擁有確診病例的小區,一切都比我想像的更要艱巨。
上崗的第一天就遭遇了許多難題。成都的冬天尤其溼冷,坐在三面通風的小區門口,凌冽的寒風浸過我的衣袖直達我的皮膚,塑膠手套下的雙手已經凍得僵硬。紅外線測溫儀在低於16攝氏度的環境會變得不靈敏,我就盡力用我的雙手把它焐熱。僅是一天的工作就令我狼狽不堪,很難想像基層的社區工作人員是怎麼在這般困難的條件下堅持在防疫的第一線。
原本負責社區志願工作的大都為小區住戶,然而如今兩棟單元樓進行全天候的封閉管理,社區工作面臨的最大難題就在於人手不足,包括做志願工作的我在內也就只有五人固定負責小區的各項事務。除此之外,還有兩位街道辦的工作人員會進行一天兩次的全小區消毒,以及兩名在小區門口駐守的警察負責治安和突發事宜。人手的不足加之工作的繁瑣導致了每人每天的工作量之大是難以想像的。兩位保安大叔負責將封閉單元生活物品送貨上門,超市購物車大小的推車一天需要來回七八趟;我和一位阿姨負責進出小區住戶的登記、體溫測量和發放通行證,一天會有近五十位未封閉單元的住戶進出,他們需要購買必備的生活用品,有的還要在此緊急關頭前往單位工作;還有一位大叔負責小區的各項雜事瑣事,一旦出現突發情況他都要及時趕到現場處理,工作不可謂不瑣碎。負責消毒的工作人員需要背上40斤的消毒水,通過手動加壓的方式完成三個單元二十六層樓近三百戶居民的消毒工作。負責治安的公安民警則需要二十四小時堅守在社區一線,防範一切可能發生的特殊事宜。就是這樣一個小十人的團體,要負責起整個社區居民的安全。
我所在的社區屬於拆遷安置房,住戶大都為中老年人,他們對於疫情的認識和防範工作都不夠充分,這就需要我們這區工作者的悉心關懷。在我上崗的第一天就遭遇了一位這樣的老人,他在小區全封閉管理後還離開小區長達一天之久。面臨這樣破壞社區規章制度的情況,社區工作人員首先進行了規章制度的具體說明,明確了外出小區不得超過2小時的規定。面對工作人員的細心講述,老人絲毫不予理會,反而一直念叨著「我的家在這裡,我就是要回去!你們沒理由攔著我。」面對這樣的情況,社區工作人員首先聯繫了他的親家前往勸阻,然而老人執意要硬闖小區檢查點。此時治安民警果斷將老人攔下帶回派出所接受教育並通知他的兒子。後來經了解得知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症,認知功能和記憶功能減退,無法正常的判斷生活狀況。面對這樣的情況,社區決定特事特辦,允許他的兒子進出小區照顧老人。
基層工作就是這樣,總會面對許多未知的難題和突發狀況,面對著政策的最終落實,面對著瑣碎的鄰裡家常。我在社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志願工作,與其說為社區貢獻什麼,不如說社區教會我什麼。
03
戰疫在行動,有愛不孤單
王琳,商學院學生
在我的身邊有許多同學通過各種途徑參與到疫情防控救助的志願者隊伍中,他們不辭辛勞,如火炬接力般將點滴助力匯聚成大川洪流,潤物細無聲地撒在湖北武漢乃至全國的求助者群體中……而我在除夕夜得知疫情發展動態後,便選擇加入一支研究團隊,通過預測和匯報疫情發展動態來為防疫防控工作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們成立研究團隊的初衷是希望用掌握的知識幫助廣大人民群眾科學了解疫情的未來發展,幫助社會了解到國家為疫情控制所做努力的成效。團隊研究採用動力學模型,在已有病例數據的基礎上,每天收集各省市的累計確診病例數據、累計治癒數據和累計死亡數據,以及最新的疫情防控動態(如新診療方案的推出、新疫情傳播途徑的發現、湖北省疫情確診條件的變動、返程復工潮的出現和推遲狀況等)來調整模型和參數,並每天通過公眾號推文匯報24小時淨留存確診數據預測結果。我們了解自己工作的局限性,因此堅持每日改進模型和更新預測,希望通過有限資料下的簡單科學分析,一方面為醫療、行政管理者及相關人士提供及時、有價值的決策參考;另一方面也為社會民眾普及疫情最新動態,提振抗疫攻堅的信心,傳遞積極樂觀的力量。
12月31日起我負責收集一手數據、分析模型結果,並在「綠墨水社區」(ID: greeninkclub)公眾號推送團隊預測分析匯報。當晚公眾號第一篇推文「武漢新冠肺炎傳播的動力學模型及預測」20分鐘內閱讀量破千,5小時內閱讀量破萬,目前總閱讀量7.1萬。隨後這篇文章被清華公眾號「THU數據派」(ID: datapi)等轉發,轉發閱讀量超過3萬。
從12月31日起至今,對疫情的關注早已融入成我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清晨睜開雙眼後第一件事就是查閱官網數據是否更新;隨後要及時閱讀各大官媒平臺、公眾號平臺的最新推送和疫情發展動態,分析模型結果並推送公眾號匯報;為了儘早推送文章,常常忘記吃午飯……一天的忙碌後,要查閱並回復完當天的全部留言才能安心入睡。團隊每日的預測都面臨著第二天網友們火眼金睛的檢驗,這既是壓力也是極大的動力,督促我和其他成員以飽滿的精神態度高效高質地開展研究工作,爭取用最短的時間匯報最精確的結果,以不辜負網友的期望。
我只是一名疫情動態的關注者、政府工作的支持者,而撰寫這篇文章的同時,我還在新一輪疫情預測推送的備稿之中。我相信所有人都迫切地希望這場疫情能以最小的代價儘快結束,讓每個人能輕鬆自由地出行,呼吸同一片藍天下新鮮的空氣,也樂觀和充滿信心地相信這一天很快就會到來,就像春天總會到來一樣。
最後,希望能用一條我很喜歡的留言向研究團隊的其他小夥伴,以及疫情背後所有默默付出的研究者致以崇高的敬意:群輿喧囂之中,以科學之名,舉科學之能,行科學之事。相信理性和理智,真棒!
04
抗疫一線——記村鎮裡的「紅馬甲」
瞿泓樵,金融學院學生
2月1號,又是陰雨綿綿。父親問我,「我要到村裡面宣傳政策了,你要不要去啊?」已經在家呆了好久的我,一方面覺得父親那麼問,肯定需要幫忙,一方面抱著出去逛逛的心態,應道,「去,說不定我還能幫上忙。」他又說,「那你和我一樣帶上拖鞋。」我不解,「這幾天那麼冷,為什麼要帶拖鞋?」他笑而不語,我只好照辦。於是,我們戴好口罩,他換上了志願者的紅馬甲,我提著宣傳政策措施的音箱,我們坐著電動三輪車開啟了村裡的宣傳之行。此行目的有三:一是登記節前返鄉人員,讓他們做好居家隔離;二是宣傳政府的防控措施,提升村民的防護意識,避免村民到鎮上趕集;三是提醒村民,特殊時期不要扎堆聚集,不要走親訪友,不能舉辦宴席。
山間鄉村公路上,電動三輪車的速度很慢,宣傳音箱的聲音很大,這樣能確保公路旁邊的村民能清楚聽到完整的政策。在公路旁,每到一戶,父親先是與村民們寒暄一會兒,然後說明來意,介紹鎮政府的防疫措施,將疫情期間的防控政策宣傳到位,以至於到後來,父親還沒出口,我便知道他要說些什麼。兩個多小時過去,天氣漸漸放晴,公路旁居住的每戶村民已宣傳登記完畢,再往前走,就是不通公路的村民家了。由於前幾天都在下雨,山間的石板路上布滿了青苔,沒有石板路的地方全是雨水打溼後的稀泥。父親護林常走此道已經習以為常,而對於初來乍到的我卻如臨大敵,不僅險些在石板路的青苔上滑倒,而且也明白了父親叫我帶拖鞋的原因,稀泥道上土質鬆軟,人站在泥濘之中會往下陷,最深的地方甚至能到陷到腳踝,我們只能挽起褲腿,換上拖鞋才得以通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艱難的跋涉過後,我們終於走到了所有村民家中,實現了我們的三個目的。
返程途中,天氣愈發晴朗。我問父親,「那麼遠的地方,病毒能到那裡?」「你剛才不也登記了嗎?上面也有外出務工返鄉人員,而且現在疫情那麼嚴重,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他看我又想說什麼,接著說,「況且,現在各村通向鎮裡的道路已經封閉,我們跑一趟,總比那麼多村民背著幾十上百斤農產品下山才發現封路要好。」我剛想說的話咽回了肚子裡,他又緊接著說,「志願者嘛,就是這樣的。」那一刻,最後的陰霾終於散去,父親的志願者馬甲在陽光中顯得更紅了。
是夜睡前,我在隨筆本中這樣寫道:疫情無情人有情,泱泱大邦,在遭遇艱難困苦之時,挺身而出的英雄們,不過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他們懷著一顆善良奉獻的心,換上了一身特別的衣服,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事業。
英雄不是從天而降
只因你我挺身而出
共抗疫情、愛國力行,Sufers用實際行動詮釋新時代雷鋒精神,讓雷鋒精神在青春中熠熠閃光!
往 期 回 顧
來源 | 黨委學\研工部
原標題:《Sufers在行動 | 英雄不是從天而降,只因你我挺身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