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關外,兩軍對壘。
每隊一百人,一共三十隊。竇建德反覆數過,李世民身後的玄甲軍只有三千人。三千人就敢直面自己的十萬大軍,鷹揚河朔的竇建德疑竇叢生。
對李淵這個年少英武的兒子和這支號稱戰無不勝的玄甲軍,夏王竇建德早有耳聞,可他們此刻的驕狂還是讓竇建德震驚。
竇建德認為李世民不可能這麼冒險,一定有輕兵正在迂迴攻擊夏軍,所以下令按兵不動,坐等唐軍主力上門。
兩軍在烈日下進行耐力和毅力的比拼。一個時辰之後,夏軍逐漸亂了陣形,有些口渴的將士擅自下馬去黃河痛飲。
李世民和他的玄甲軍依舊紋絲不動。
更多的夏軍將士走向河灘,橫過兩軍陣前。他們自恃人數佔絕對優勢,不信玄甲軍敢主動挑戰。
李世民一夾馬刺,抽出長刀衝向夏軍。玄甲軍如影隨形。
人聲噪雜的前排夏軍根本聽不到後排同袍發出的警報聲,待他們意識到危險迫近時,玄甲軍的戰刀已經擋住日光,給他們帶來人生最後一片蔭涼。
此役夏軍戰死三千人,被俘五萬人。黃袍金冠的竇建德在五萬灰頭土臉的俘虜中格外顯眼。唐軍主力隨即轉攻洛陽。心悅誠服的竇建德親臨城下現身說法。徹底絕望的王世充獻城投降。
唐高祖李淵號稱唐朝開國皇帝,但世人公認李世民才是唐朝的真正建立者。虎牢關之戰一錘定音,年輕王朝兩個最強大的對手束手就擒。就算從玄武門之變以後真正登上皇位算起,李世民也不過二十七歲,當之無愧的史上最年輕開國皇帝。西去取經的唐玄奘回國後證實,就連遠在印度的戒日王,也知道中國有一位英明神武的少年天子。
李世民給唐朝開國功臣劉文靜的第一印象是「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北宋文豪歐陽修說李世民「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毛澤東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李敖也說唐太宗柔情俠骨一應俱全,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貞觀初年,天下安定。這天早朝的時候,心情不錯的唐太宗問:「眾位愛卿,你們覺得朕和歷史上哪一位帝王比較接近?」
文武大臣知道唐太宗希望被人比作堯舜禹湯,所以都投其所好,只有魏徵一言不發。
李世民問:「魏徵,你怎麼啞巴了?」
「臣過去在陛下面前信口開河,經常讓陛下忍無可忍。臣擔心陛下懷恨在心,將來會遷怒我的子孫。」
「杞人憂天。魏徵,你認為朕是那種反覆無常的小人?」
「除非陛下賜我免死金牌和丹書鐵券,否則我今後打定主意尸位素餐明哲保身。」
「好,朕答應你。現在可以說了吧。」
「陛下很像楊廣。」
隋煬帝楊廣是亡國昏君,李世民父子正是推翻他的統治建立唐朝。滿朝文武看見魏徵把李世民比作楊廣,都認為得意忘形的魏徵兇多吉少。
李世民強忍怒火:「你說說看,朕和楊廣有何相似之處?」
「楊廣是隋朝開國皇帝次子,陛下是大唐開國皇帝次子;楊廣憑自己的戰功趕走太子當上皇帝,陛下也是憑自己的戰功趕走太子當上皇帝;楊廣涉嫌殺死父親楊堅和哥哥楊勇,陛下也沒有放過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楊廣看上了大哥楊勇的妃子,陛下也收留了李元吉的妃子。陛下的皇位雖然是太上皇主動禪讓,但天下後世肯定有人認為太上皇退位有些勉強。請問陛下和楊廣是不是很像?」
魏徵這些話雖然無禮卻都是事實,李世民啞口無言,過了好半天才找到理由反擊。
「至少我沒有開鑿運河勞民傷財。」
「大運河溝通南北,長遠看來有百利而無一害。」
「楊廣沒有玄甲軍。」
「陛下親口對我們說過,當年跟隨楊廣巡視塞上,親眼見證隋軍士馬之強。」
「楊廣沒有我長得帥。」
「承認楊廣帥的人包括他的仇家,說陛下帥的人主要是我們這些部下。」
「按照你這說法,朕還不如楊廣?」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楊廣已經蓋棺定論,陛下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夜深人靜的時候李世民回首往事,發現自己當上皇帝的過程確實和老丈人隋煬帝如出一轍。他知道自己如果不奮發向上,就會被後人看作第二個楊廣。魏徵等人看準了李世民這種心態,經常和他抬槓。李世民氣得回到後宮撞牆,久而久之骨質增生,額頭兩邊象長了角一樣。從此頭上長角成了帝王的標準像。
科舉考試雖然由楊廣開創,但李世民把它光大發揚。有一次李世民站在城樓上看著新科進士魚貫而入皇城,得意地對身邊的文武大臣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彀是指弓箭射程,唐太宗的意思是天下英雄都在我控制之中。很多讀書人為了金榜題名,一生都在忙於趕考。中唐詩人趙嘏不禁感嘆「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初唐四傑都誕生在貞觀年間,駱賓王誕生在貞觀元年,五年之後盧照鄰誕生。貞觀二十三年,王勃和楊炯攜手來到人間。在大唐的天空下,第一個引吭高歌的詩人正是年僅七歲的駱賓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十歲左右離開家鄉義烏,跟隨當上縣令的父親來到山東青州,在父親引導下和當地名士交遊,神童的名聲漸漸傳遍齊魯。在他父親去世以後,厚道的山東人民不但沒有把孤兒寡母趕走,反而讓出當地推薦指標,把他作為貢生送往京城參加進士大考。
唐朝進士考試不糊名,也就是說如果朝中有人,完全可以打招呼走後門。不過當時擔任考官的通常是德高望重的大臣,一般不會做得太過分。那時每榜錄取的進士很少超過三十人,所以每個進士的家世背景、作品人品甚至飲食習慣都會被人肉搜索,毫無秘密可言。每年出版的《登科記》都是當年的圖書銷量冠軍。主考官要是讓人抓住把柄,很可能身敗名裂,著名詩人宋之問甚至因此丟了性命。
既然考試不完全取決於臨場表現,舉子自然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爭取印象分。最常見的就是行卷,即把自己比較得意的詩文抄錄幾份獻給有名望的大臣。如果能夠得到這些大臣的賞識推薦,那麼你就可以提前準備慶功宴。還有一種方式是拉幫結派互相聲援,為首的「棚頭」即舉子領袖連王公大臣也不敢怠慢。詩風清雅恬淡的劉長卿在中進士前就曾做過棚頭,拎著實名制菜刀威懾主考。
貞觀二十三年也就是王勃和楊炯出生的這一年五月,終南飄雪,天下縞素,千古明君之首的唐太宗被牛鼻子老道忽悠,吃下帝王特供的仙丹之後中毒,年僅五十就永垂不朽。帶走一個偉大的帝王,送來兩位傑出的才子,上天也是大唐的粉絲。
唐太宗逝世的時候駱賓王正騎著瘦馬走在夕陽古道,他痛哭一場之後繼續趕路。連續幾次考試失利之後,他不得不回老家義烏求助。
古代詩人多數都是陶淵明的信徒,他們並不想進官場勾心鬥角,可是不做官就沒有俸祿,沒有俸祿就無法養家餬口。思想徜徉在最美的詩鄉,身體停留在最髒的官場,這是古代詩人最糾結的地方。
雖然先後得到唐太宗之弟道王李元慶和大臣劉祥道、裴行儉賞識推薦,但駱賓王只做過王府侍讀學士、奉禮郎、侍御史之類的小官。這個裴行儉是個烏鴉嘴,他斷言初唐四傑都難得善終,結果被他不幸言中。少年才子江湖老,駱賓王迎來了自己的六十大壽,可他得到的生日禮物竟是坐牢的恥辱,罪名是監守自盜。他在牢裡寫下《在獄詠蟬》為自己辯護。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西陸指秋天,古人認為太陽沿著黃道在天上運轉一圈就是一年,到了西邊就是秋天。南冠指楚冠,楚國在中國南方,《左傳·成公九年》記載楚國琴師鍾儀戴著南冠被囚於晉國軍府,此後詩文常以南冠代指囚徒。玄鬢指蟬的黑色翅膀,這裡比喻自己正當盛年,鬢髮還是黑色。《白頭吟》最早是漢樂府民歌的相和歌辭,據說出自卓文君之手,後來包括鮑照、虞世南、李白在內的很多詩人都有擬作,最著名的是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
當時武則天已經垂簾聽政,駱賓王因此懷恨在心。你武則天號稱知人善用,卻把我這個文壇領袖關在牢中;你不把我當人才,我就給你搞破壞。出獄之後駱賓王去了幽燕一帶軍隊幕府短暫棲身,對武則天的不滿與日俱增。他的《易水送人》盛讚荊軻刺秦,暗示自己不惜以死抗爭。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高宗調露二年,駱賓王調任浙江臨海丞,世稱駱臨海。那裡靠近他的老家義烏,但駱賓王卻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三年之後武則天稱帝,駱賓王在揚州和英國公李勣之孫徐敬業相識,並為徐敬業寫下著名的《討武曌檄》。李勣就是傳統評書裡的徐茂公,入唐後賜姓李。
和王勃繼承了家族的文學天才相反,徐敬業顯然沒有遺傳到祖父的軍事才能。起義很快失敗,但是駱賓王的檄文卻千古傳誦。駱賓王后來下落不明,很可能和徐敬業一樣死於亂軍之中。
《討武曌檄》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堪稱雙壁。這兩篇雄文的寫作時間相差不到十年。駱賓王的文採到了連敵人都佩服的地步,據說武則天看到檄文中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驚問「宰相怎麼能錯過這樣的人才?」
駱賓王之死還有其他說法,流傳最廣的是靈隱為僧說,事出唐人孟棨的《本事詩》。據說揚州兵敗若干年後,流放江南的詩人宋之問去靈隱寺遊玩,口佔一聯「鷲嶺鬱岹嶢,龍宮鎖寂寥」,可是怎麼也想不出下一句。這時有人隨口幫腔:「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左右張望,除了禪床上一個老和尚,周圍並無別人。他後來得知此人正是駱賓王,再次登門拜訪時老和尚已不知去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