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演義1:唐詩為什麼空前絕後無與倫比?因為唐太宗很像隋煬帝

2020-12-15 迅哥兒的朋友潤哥兒
唐太宗
駱賓王《易水送別》

虎牢關外,兩軍對壘。

每隊一百人,一共三十隊。竇建德反覆數過,李世民身後的玄甲軍只有三千人。三千人就敢直面自己的十萬大軍,鷹揚河朔的竇建德疑竇叢生。

對李淵這個年少英武的兒子和這支號稱戰無不勝的玄甲軍,夏王竇建德早有耳聞,可他們此刻的驕狂還是讓竇建德震驚。

竇建德認為李世民不可能這麼冒險,一定有輕兵正在迂迴攻擊夏軍,所以下令按兵不動,坐等唐軍主力上門。

兩軍在烈日下進行耐力和毅力的比拼。一個時辰之後,夏軍逐漸亂了陣形,有些口渴的將士擅自下馬去黃河痛飲。

李世民和他的玄甲軍依舊紋絲不動。

更多的夏軍將士走向河灘,橫過兩軍陣前。他們自恃人數佔絕對優勢,不信玄甲軍敢主動挑戰。

李世民一夾馬刺,抽出長刀衝向夏軍。玄甲軍如影隨形。

人聲噪雜的前排夏軍根本聽不到後排同袍發出的警報聲,待他們意識到危險迫近時,玄甲軍的戰刀已經擋住日光,給他們帶來人生最後一片蔭涼。

此役夏軍戰死三千人,被俘五萬人。黃袍金冠的竇建德在五萬灰頭土臉的俘虜中格外顯眼。唐軍主力隨即轉攻洛陽。心悅誠服的竇建德親臨城下現身說法。徹底絕望的王世充獻城投降。

唐高祖李淵號稱唐朝開國皇帝,但世人公認李世民才是唐朝的真正建立者。虎牢關之戰一錘定音,年輕王朝兩個最強大的對手束手就擒。就算從玄武門之變以後真正登上皇位算起,李世民也不過二十七歲,當之無愧的史上最年輕開國皇帝。西去取經的唐玄奘回國後證實,就連遠在印度的戒日王,也知道中國有一位英明神武的少年天子。

李世民給唐朝開國功臣劉文靜的第一印象是「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北宋文豪歐陽修說李世民「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毛澤東說「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李敖也說唐太宗柔情俠骨一應俱全,使江山多彩,為人類增輝。

貞觀初年,天下安定。這天早朝的時候,心情不錯的唐太宗問:「眾位愛卿,你們覺得朕和歷史上哪一位帝王比較接近?」

文武大臣知道唐太宗希望被人比作堯舜禹湯,所以都投其所好,只有魏徵一言不發。

李世民問:「魏徵,你怎麼啞巴了?」

「臣過去在陛下面前信口開河,經常讓陛下忍無可忍。臣擔心陛下懷恨在心,將來會遷怒我的子孫。」

「杞人憂天。魏徵,你認為朕是那種反覆無常的小人?」

「除非陛下賜我免死金牌和丹書鐵券,否則我今後打定主意尸位素餐明哲保身。」

「好,朕答應你。現在可以說了吧。」

「陛下很像楊廣。」

隋煬帝楊廣是亡國昏君,李世民父子正是推翻他的統治建立唐朝。滿朝文武看見魏徵把李世民比作楊廣,都認為得意忘形的魏徵兇多吉少。

李世民強忍怒火:「你說說看,朕和楊廣有何相似之處?」

「楊廣是隋朝開國皇帝次子,陛下是大唐開國皇帝次子;楊廣憑自己的戰功趕走太子當上皇帝,陛下也是憑自己的戰功趕走太子當上皇帝;楊廣涉嫌殺死父親楊堅和哥哥楊勇,陛下也沒有放過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楊廣看上了大哥楊勇的妃子,陛下也收留了李元吉的妃子。陛下的皇位雖然是太上皇主動禪讓,但天下後世肯定有人認為太上皇退位有些勉強。請問陛下和楊廣是不是很像?」

魏徵這些話雖然無禮卻都是事實,李世民啞口無言,過了好半天才找到理由反擊。

「至少我沒有開鑿運河勞民傷財。」

「大運河溝通南北,長遠看來有百利而無一害。」

「楊廣沒有玄甲軍。」

「陛下親口對我們說過,當年跟隨楊廣巡視塞上,親眼見證隋軍士馬之強。」

「楊廣沒有我長得帥。」

「承認楊廣帥的人包括他的仇家,說陛下帥的人主要是我們這些部下。」

「按照你這說法,朕還不如楊廣?」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楊廣已經蓋棺定論,陛下亡羊補牢猶未為晚。」

夜深人靜的時候李世民回首往事,發現自己當上皇帝的過程確實和老丈人隋煬帝如出一轍。他知道自己如果不奮發向上,就會被後人看作第二個楊廣。魏徵等人看準了李世民這種心態,經常和他抬槓。李世民氣得回到後宮撞牆,久而久之骨質增生,額頭兩邊象長了角一樣。從此頭上長角成了帝王的標準像。

科舉考試雖然由楊廣開創,但李世民把它光大發揚。有一次李世民站在城樓上看著新科進士魚貫而入皇城,得意地對身邊的文武大臣說「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彀是指弓箭射程,唐太宗的意思是天下英雄都在我控制之中。很多讀書人為了金榜題名,一生都在忙於趕考。中唐詩人趙嘏不禁感嘆「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初唐四傑都誕生在貞觀年間,駱賓王誕生在貞觀元年,五年之後盧照鄰誕生。貞觀二十三年,王勃和楊炯攜手來到人間。在大唐的天空下,第一個引吭高歌的詩人正是年僅七歲的駱賓王。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駱賓王十歲左右離開家鄉義烏,跟隨當上縣令的父親來到山東青州,在父親引導下和當地名士交遊,神童的名聲漸漸傳遍齊魯。在他父親去世以後,厚道的山東人民不但沒有把孤兒寡母趕走,反而讓出當地推薦指標,把他作為貢生送往京城參加進士大考。

唐朝進士考試不糊名,也就是說如果朝中有人,完全可以打招呼走後門。不過當時擔任考官的通常是德高望重的大臣,一般不會做得太過分。那時每榜錄取的進士很少超過三十人,所以每個進士的家世背景、作品人品甚至飲食習慣都會被人肉搜索,毫無秘密可言。每年出版的《登科記》都是當年的圖書銷量冠軍。主考官要是讓人抓住把柄,很可能身敗名裂,著名詩人宋之問甚至因此丟了性命。

既然考試不完全取決於臨場表現,舉子自然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爭取印象分。最常見的就是行卷,即把自己比較得意的詩文抄錄幾份獻給有名望的大臣。如果能夠得到這些大臣的賞識推薦,那麼你就可以提前準備慶功宴。還有一種方式是拉幫結派互相聲援,為首的「棚頭」即舉子領袖連王公大臣也不敢怠慢。詩風清雅恬淡的劉長卿在中進士前就曾做過棚頭,拎著實名制菜刀威懾主考。

貞觀二十三年也就是王勃和楊炯出生的這一年五月,終南飄雪,天下縞素,千古明君之首的唐太宗被牛鼻子老道忽悠,吃下帝王特供的仙丹之後中毒,年僅五十就永垂不朽。帶走一個偉大的帝王,送來兩位傑出的才子,上天也是大唐的粉絲。

唐太宗逝世的時候駱賓王正騎著瘦馬走在夕陽古道,他痛哭一場之後繼續趕路。連續幾次考試失利之後,他不得不回老家義烏求助。

古代詩人多數都是陶淵明的信徒,他們並不想進官場勾心鬥角,可是不做官就沒有俸祿,沒有俸祿就無法養家餬口。思想徜徉在最美的詩鄉,身體停留在最髒的官場,這是古代詩人最糾結的地方。

雖然先後得到唐太宗之弟道王李元慶和大臣劉祥道、裴行儉賞識推薦,但駱賓王只做過王府侍讀學士、奉禮郎、侍御史之類的小官。這個裴行儉是個烏鴉嘴,他斷言初唐四傑都難得善終,結果被他不幸言中。少年才子江湖老,駱賓王迎來了自己的六十大壽,可他得到的生日禮物竟是坐牢的恥辱,罪名是監守自盜。他在牢裡寫下《在獄詠蟬》為自己辯護。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西陸指秋天,古人認為太陽沿著黃道在天上運轉一圈就是一年,到了西邊就是秋天。南冠指楚冠,楚國在中國南方,《左傳·成公九年》記載楚國琴師鍾儀戴著南冠被囚於晉國軍府,此後詩文常以南冠代指囚徒。玄鬢指蟬的黑色翅膀,這裡比喻自己正當盛年,鬢髮還是黑色。《白頭吟》最早是漢樂府民歌的相和歌辭,據說出自卓文君之手,後來包括鮑照、虞世南、李白在內的很多詩人都有擬作,最著名的是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

當時武則天已經垂簾聽政,駱賓王因此懷恨在心。你武則天號稱知人善用,卻把我這個文壇領袖關在牢中;你不把我當人才,我就給你搞破壞。出獄之後駱賓王去了幽燕一帶軍隊幕府短暫棲身,對武則天的不滿與日俱增。他的《易水送人》盛讚荊軻刺秦,暗示自己不惜以死抗爭。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高宗調露二年,駱賓王調任浙江臨海丞,世稱駱臨海。那裡靠近他的老家義烏,但駱賓王卻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三年之後武則天稱帝,駱賓王在揚州和英國公李勣之孫徐敬業相識,並為徐敬業寫下著名的《討武曌檄》。李勣就是傳統評書裡的徐茂公,入唐後賜姓李。

和王勃繼承了家族的文學天才相反,徐敬業顯然沒有遺傳到祖父的軍事才能。起義很快失敗,但是駱賓王的檄文卻千古傳誦。駱賓王后來下落不明,很可能和徐敬業一樣死於亂軍之中。

《討武曌檄》和王勃的《滕王閣序》堪稱雙壁。這兩篇雄文的寫作時間相差不到十年。駱賓王的文採到了連敵人都佩服的地步,據說武則天看到檄文中的「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驚問「宰相怎麼能錯過這樣的人才?」

駱賓王之死還有其他說法,流傳最廣的是靈隱為僧說,事出唐人孟棨的《本事詩》。據說揚州兵敗若干年後,流放江南的詩人宋之問去靈隱寺遊玩,口佔一聯「鷲嶺鬱岹嶢,龍宮鎖寂寥」,可是怎麼也想不出下一句。這時有人隨口幫腔:「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宋之問左右張望,除了禪床上一個老和尚,周圍並無別人。他後來得知此人正是駱賓王,再次登門拜訪時老和尚已不知去向。(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影(書)評第586話——《隋唐演義》:兩百年的帝國淫亂史
    《隋唐演義》是褚人獲的代表作。《隋唐演義》將公元581年楊堅篡北周建隋,至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結束,近兩百年的歷史用演義的形式展現給讀者。書中有符合歷史的部分,也有作者文學創作改編的部分。全書生動而有趣。隋唐一家親。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長女、四女和七女分別成為北周明帝的明敬皇后、李淵的生母元貞皇后和楊廣的生母文獻皇后。所以,唐高祖李淵是隋煬帝楊廣的表哥。
  • 《錢鍾書選唐詩》:一份「錢選楊抄」的獨特唐詩選本
    劉駕在《唐詩選》裡只選了1首,本書則選了17首。曹鄴在《唐詩選》中只選了《官倉鼠》1首,本書含這首共選了16首。裴說在《唐詩選》裡沒能擠進去,本書則選了他10首詩和2聯殘句。從這幾組數據對比可以看出,除卻《錢鍾書選唐詩》本身的體量較大這一客觀因素外,錢鍾書在選錄取捨標準上是有明顯個性的。
  • 唐太宗並非頂尖詩人,但這首詩富貴逼人,成為《全唐詩》開卷之作
    相信很多人都讀過《唐詩三百首》,那是最重要的唐詩選集。但如果是更深入的讀者,一定會拜讀《全唐詩》。這部完成於康熙四十四年的煌煌巨作,收錄了兩千兩百多位詩人的四萬八千多首詩歌,堪稱真正的唐詩大全。相信很多人會認為,《全唐詩》的開卷之作,至少要放上李白、杜甫的作品,才鎮得住場面。李世民雖然貴為天子,但卻不是一流的詩人,更不是詩歌藝術金字塔尖的人物,怎麼會將他的詩歌,放在開篇的第一首呢?究其原因,當然與李世民的地位不無關係。
  • 評書│單田芳 《隋唐演義》全本
    評書│單田芳 《隋唐演義》第1回評書│單田芳 《隋唐演義》第2回評書│單田芳 《隋唐演義》第3回
  • 王績與《野望》:唐詩界的「霸座之王」
    我們的唐詩之旅,就從王績和他的《野望》開始。
  • 張劍:作為私人選本的《錢鍾書選唐詩》
    其實這也反映出錢先生選的詩和他一直喜歡宋調這個審美範型有一定關係,因為中晚唐和宋代的詩學都是一脈相承的,像宋初三體:晚唐體、西崑體、白居易體(白體),其實都是承自中晚唐而來。而且史學界有一個說法,如陳寅恪先生亦談及,中唐事實上開創了宋型文化的先河。我是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錢先生選詩的特點。
  • 唐詩清源之唐詩的文學淵源
    而宋人在唐人承受的傳統之上再加以唐人的創造,明清人在宋人承受的傳統之上再加以宋元的創造,卻未必宋詩定然優於唐詩,明清詩更優於宋詩。庸俗的進化論在這裡是全然不適用的。什麼原因呢?即使撇開其他因素,光就文學承傳的範圍來說,也是因為上述觀念只注意到被承傳的對象,卻忽視了承傳主體的存在。文學上的承傳關係,並不是一個純由承傳對象限定的消極、被動的進程,而是一個主體性很強的能動地選擇與加工的過程。
  • 唐詩、宋詞、元曲、明傳奇,唯獨清代小說與眾不同
    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光輝奪目的巨鑽,歷來與唐詩並稱「雙絕」。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後形成的另一種文學形式,元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為元雜劇,一為元散曲。雜劇是一種把歌曲、說白和舞蹈結合起來的形式。明傳奇是早期的中國戲曲劇種之一,是由宋元的「南戲」發展而來。明傳奇作為明代戲曲的主體,它的繁榮標誌著中國戲曲發展的新階段。
  • 暴走英雄壇唐詩劍法三個絕招怎麼解鎖 暴走英雄壇唐詩劍法傷害詳解
    1.為什麼我做為散修要背誦唐詩? 因為1.3版本前,散修能得到的武功裡只有唐詩最全面可打龍,其他江湖武功都是垃圾,似乎沒有什麼選擇,1.3版本後,散修多了一個大力七傷混元套路可選,比悟性唐詩好多了,新人就是好。
  • 別只看唐詩宋詞,元曲,也是被忽略的經典
    唐詩宋詞元曲 導讀: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是每個時代留下的文化瑰寶,唐詩宋詞已不必說,那都是我們語文教材裡邊的常客。即使是明清小說,也幾乎耳熟能詳,四大名著,封神演義,聊齋志異等等。那麼為什么元曲幾乎已經淡出我們的視野了呢,那麼現如今她的傳承又在何處呢? 百度百科:元曲又稱夾心,是盛行於元代的一種文藝形式,包括雜劇和散曲,有時專指雜劇。雜劇,宋代以滑稽搞笑為特點的一種表演形式,元代發展成戲曲形式。
  • 唐詩有多美?都在這310首唐詩裡
    人一生所有的經驗,都可以在唐詩裡找到對應的詩句。當你穿越生命中的萬水千山,你會發現,有一首唐詩正在前面靜靜等著你。 在我國,再沒有一本書比《唐詩三百首》影響更大了。
  • 人人皆知唐詩好,唐詩讀法各不同
    人人皆知唐詩好,唐詩讀法各不同 2020-08-05 15: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唐詩創世記:公元618年,小宇宙爆發
    作者:最愛君來源:最愛歷史(ID:solovehistory)1大唐帝國開國元年隋煬帝楊廣登基後,虞世南先被授為秘書郎,後又升為起居舍人,但在618年五月的江都之變中,宇文化及派兵縊殺隋煬帝楊廣,隨後又殺虞世基等朝臣,虞世南請求代兄而死不成,又被宇文化及裹挾北上,最終在宇文化及死後,又被竇建德俘虜為臣。
  • 唐詩「四分法」,你知道嗎?
    把唐詩的發展分為四段由來已久。宋代嚴羽《滄浪詩話》首先把唐詩分為「唐初」、「盛唐」、「大曆」、「元和」、「晚唐」五體,元代楊士弘在《唐音》中又將「大曆」、「元和」兩體合併為「中唐體」。至明初高棅編《唐詩品匯》時,才明確提出「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這種四分法,為後代多數研究者及文學史家所採用。
  • 古唐詩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用岱宗指泰山是因為?
    古唐詩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用岱宗指泰山是因為?時間:2020-11-04 12:2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唐詩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用岱宗指泰山是因為? 杜甫寫泰山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用岱宗指泰山是因為它是五嶽之首還是當地武術門派名稱?
  • 唐詩三百首丨294李商隱《隋宮》
    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煬帝建。……十宮在甘泉縣北五裡,隋煬帝建。」《寰宇記》:「十宮在江都縣北五裡,長阜苑內,依林傍澗,高跨岡阜,隨城形置焉。曰歸雁、回流、九裡、松林、楓林、大雷、小雷、春草、九華、光汾。」②南遊:隋煬帝為滿足其荒淫享樂的欲望,曾多次巡遊江都。不戒嚴:古代皇帝外出,要實行戒嚴,隋煬帝南遊,為顯示天下太平了自己的華貴氣派,不加戒嚴。
  • 詩詞行旅(14)丨唐詩的美麗
    從古至今,很多人在閱讀唐詩,也在研究唐詩。唐詩為何屹立千年而風採依然?答案非常簡單:因為美麗,才是唐詩。唐詩之美,意境先行。唐詩的意境,就是一種文明的意境。在人們的心靈世界,這種意境引發共鳴。因為,它始終在挖掘和追求本真的情感元素。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成為詩人靈感的載體,僅此,足可永恆。唐詩之美,簡潔明了。唐詩,在不斷卸掉繁瑣累贅的浮華文字修飾之後,只留下筋骨。
  • 周絢隆:錢鍾書選唐詩
    (王伯祥原來做的稿子似乎因某種原因未被採用,所以《唐詩選》前言最後只對他簡單提了一句:「王伯祥同志在世時也對這項工作給予不少幫助。」這大概是對他一九六二年以後參與審閱、討論其他人撰寫的《唐詩選》書稿略表謝意。)從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五年,因為下「幹校」,這項工作中斷了九年。據參與此項工作的王水照回憶,重新修訂是在地震棚裡進行的——那個後來被證實是偽造的所謂回紇詩人坎兒曼,就是這時加進去的。
  • 舉國皆知的大詩人,《唐詩三百首》卻沒有他的名字
    他的一些「金句」,像「天荒地老無人識」「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雞一聲天下白」等等,更是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但是,這樣一個無論人氣還是實力均屬唐朝一線的大詩人,在目前最為流行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中,卻沒有一席之地——連一首作品都沒有入選。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與李白、李商隱並稱唐代三李,一首唐詩寫盡人生落魄
    尤其是在他以滿腹才華希望參加科舉求功名的時候,卻因為他人的故意找茬被剝奪了考試資格,內心極為憤懣。由此寫下了這首反映人生落魄的唐詩,也堪稱李賀生命最後階段人生失意的直觀表現:(《致酒行》)零落棲遲一杯酒,主人奉觴客長壽。主父西遊困不歸,家人折斷門前柳。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