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賽季歐冠決賽,最終以拜仁慕尼黑1:0巴黎聖日耳曼告終,時隔7年,德甲霸主再度榮膺三冠王。
從賽後回顧的角度來看,拜仁的勝利可謂實至名歸,弗裡克兌現了他賽前的承諾:不會改變球隊所慣用的足球風格。整場比賽,拜仁都是佔據場面優勢的一方,62%的控球率,12腳射門,515次傳球的數據足以說明這一點。
拜仁奪冠
通過球員不惜體力的奔跑和逼搶,拜仁維繫著自己的足球風格,而在此基礎上,他們的進攻主要通過兩個邊路展開,通過首發+替補的接力衝擊,德甲霸主始終掌握著邊路進攻的主動權,再加上中路萊萬、穆勒的牽扯作用,贏球可謂是水到渠成。
再看大巴黎這邊,圖赫爾開場3後腰協助後場防守,3前鋒主打反擊的比賽布置其實並沒有太大問題,憑藉這一戰術大巴黎在比賽上半場也獲得了較多反擊機會;法甲領頭羊的問題主要出現在邊後衛協防以及落後時的應對上:明知拜仁進攻重點放在邊路,卻多次讓右邊後衛克雷爾陷入一對一甚至一對多的窘境是其一,落後情況下長時間維持無鋒防反體系,第80分鐘才換上舒波莫廷是其二……總而言之,大巴黎輸得真不冤。
內馬爾落淚
巴黎聖日耳曼(4-3-3):1-納瓦斯;4-克雷爾,2-蒂亞戈.席爾瓦,3-金彭貝,14-貝爾納特;21-埃雷拉,5-馬爾基尼奧斯,8-帕雷德斯;11-迪馬利亞,7-姆巴佩,10-內馬爾
拜仁慕尼黑(4-2-3-1):1-諾伊爾;32-基米希,17-博阿滕,27-阿拉巴,19-阿方索.戴維斯;18-格雷茨卡,6-蒂亞戈;22-格納布裡,25-穆勒,29-科曼;9-萊萬多夫斯基
正如筆者在上文中提到的:巴黎聖日耳曼主帥圖赫爾的排兵布陣並沒有什麼疏漏,恰恰相反,其敢於放下身段,擺出三後腰穩守反擊的務實精神值得肯定。
上半時大巴黎的戰術思路十分清晰:在4-3-3體系的大框架下,防守端除了內馬爾可以留在前場以外,其餘球員都要積極回防;而到了進攻端,3中場和3前鋒之間則出現了一條涇渭分明的「分界線」,即中場只負責防守和簡潔出球,不過多參與到進攻中去,反擊基本憑藉三叉戟的單兵能力解決。
具體而言,這一階段大巴黎名義上有一名後腰(馬爾基尼奧斯)和兩名中前衛(埃雷拉以及帕雷德斯),但實際上中場三人行使的都是後腰職責,由此,大巴黎場上球員的站位有時會呈現出7+3的特殊形態。
此役大巴黎首發三中場觸球點躲在本方半場
活動熱點圖同樣如此
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是如下兩張動圖。
從圖一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拜仁中場球員持球組織進攻時,大巴黎的三名中場球員並沒有上前逼搶,而是徐徐退防,保護後衛線身前的空間。而在動圖二中,大巴黎由守轉攻瞬間,其中場沒有過多的傳接球配合或持球推進,而是由帕雷德斯一腳斜長傳找到高速前插的姆巴佩。
大巴黎三中場不逼搶而是徐徐退防
大巴黎中場不過多糾結直接斜長傳找姆巴佩
大巴黎中場快速過渡
當然了,圖赫爾布置這樣一套戰術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那就是鋒線三叉戟的能力足夠強大,僅憑藉三人小團體之間的配合就能對拜仁防線造成較大威脅。
憑藉典型的低姿態防反戰術,此役上半時大巴黎的的確確獲得了不少反擊良機,比如說第23分鐘迪瑪利亞在右路的那記抽射,以及第45分鐘姆巴佩接埃雷拉妙傳後禁區中路的推射,但遺憾的是,大巴黎球員似乎又犯了1/4決賽對陣亞特蘭大時候的老毛病:反擊有威脅卻不珍惜,屢屢揮霍得分良機。
迪瑪利亞的射門
姆巴佩的打門
與大巴黎放低姿態主打防反相比,歐冠經驗更豐富的拜仁在攻防兩端的哲學只有兩個字:壓迫。這種壓迫是自始至終都存在的,即便是比賽最後階段對手瘋狂反撲時也不例外,為此你不得不佩服弗裡克的勇氣和決心。
通過不惜體力的高位逼搶,拜仁收穫的是更多的球權和進攻機會,以堆砌進攻次數的方式彌補球員單兵能力上的缺陷,這點對於一支缺乏絕對爆點的球隊來說至關重要。
拜仁的高位逼搶
在高位逼搶的基礎上,拜仁的進攻著力點主要在兩個邊路,但左路和右路的進攻根據球員特點的不同有所區別。
具體來說,拜仁左路有個人突破能力相對較強的科曼以及速度奇快的阿方索,這一側主要是通過球員個人盤帶後晃開角度後斜傳禁區實現;而換到右路,格納布裡出色的爆發力和跑位能力則給了拜仁直傳打大巴黎防線身後的機會。
科曼邊路一對一情況下閃開角度傳中
右路直傳打大巴黎防線身後直傳
通過不斷在兩個邊路或突破或傳中的進攻嘗試,拜仁逐漸找到了對手在防守端的漏洞:大巴黎右邊後衛克雷爾是中衛出身,在邊路防守上能力有限,面對科曼和阿方索的輪番衝擊有所鬆動在所難免。
克雷爾的狼狽恰巧體現了大巴黎與拜仁在邊路防守思路上的差別。如下動圖所示:無論是在前場還是後場,拜仁都傾向於在邊路投入多名球員進行圍堵式防守,力求第一時間斷球反擊;而反觀大巴黎這邊,即便是三後腰體系傍身,其依然無法時刻保證對邊後衛的協防保護,使得客串踢右邊後衛的克雷爾經常要獨自面對科曼等人的衝擊。
拜仁邊路圍堵
於是乎,此役下半時克雷爾防守一側成了拜仁的進攻重點,第56分鐘科曼的那粒頭數便是力壓前者打進的。從慢鏡頭回放來看,在科曼爭頂的瞬間,克雷爾再度陷入一防二的絕境,說他是防線丟球的背鍋俠再恰當不過了。
科曼的進球
當拜仁「get」到大巴黎的防守缺陷,不斷通過極具針對性的進攻威脅著納瓦斯把守的球門時,當拜仁提升前場逼搶強度,大巴黎的防守反擊無以為繼時,站在場邊目睹這一切的圖赫爾的臨場調整顯得蒼白無力。
圖赫爾的臨場調整是失敗的
在落後情況下,德國教頭似乎忘記了球隊需要從「7+3」的鋒線單打獨鬥模式轉變為更具控制力和衝擊力的強攻模式,這一點從他對替補登場的維拉蒂的使用上就能看出。
與被調整下場的帕雷德斯相比,維拉蒂具有更強的控球和中場梳理能力。按理來說,這樣一名球員存在的意義應該是幫助大巴黎奪回中場主動權,進而強化與前場的聯繫;然而,圖赫爾對維拉蒂的使用卻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命令維拉蒂等人不斷向鋒線三叉戟送出具有穿透性的直傳球,妄圖以此打穿拜仁的防線。
從下面的動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當維拉蒂等球員替補登場後,大巴黎的進攻方式其實與比賽上半時沒有太大區別,依舊是鋒線三叉戟高速前插,中場送出中距離長傳,這種進攻方式但凡能夠穿透拜仁的雙線布防自然是威脅極大,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其成功率不可謂不低。
單一的長傳找鋒線的戰術在比分落後時並不適用
而除了遲遲不願意改變進攻方式之外,圖赫爾對無中鋒體系的堅持同樣槽點滿滿:內馬爾在比賽最後階段多次出現急躁情緒下的傳接球失誤,但德國教頭依然選擇將巴西天王留在場上,而球隊的正印中鋒舒波莫廷直到第80分鐘才替補登場。
內馬爾頻繁失誤1
內馬爾頻繁失誤2
反觀拜仁這邊,比賽最後時刻弗裡克的球隊有兩點值得稱道:一是堅持高位逼搶,二是連續邊路換人維繫整體逼搶力度。就第一點而言,始終保持高位逼搶的意義在於限制大巴黎中後場的出球,上文也提到後者的進攻就是中後場直傳找鋒線,而如果從源頭上對其出球點進行限制,巴黎的有效進攻也就所剩無幾了;至於第二點則更不必多說,雖說換下科芒和格納布裡對拜仁的邊路進攻效率造成了一定影響,但與此同時新鮮血液的補充進一步強化了球隊整體的逼搶力度,這對於拜仁成功頂住大巴黎最後階段的反撲極為重要。
比賽最後階段拜仁依舊保持高位逼搶
在這場堪稱精彩的歐冠對決中,拜仁慕尼黑所展現出來的戰術素養和比賽經驗令人刮目相看,一座大耳朵杯或許正是對他們整個賽季出色賽季的最好表彰。
與此同時,對於巴黎聖日耳曼而言,輸球的感覺固然不好受,但正所謂是凡事皆有兩面性,至少這批球員由此獲得了寶貴的決賽經驗,或許下賽季他們就能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