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G:我國科學家發現將近一半的COVID-19患者出現了消化道症狀

2020-12-11 生物谷

2020年3月19日訊/生物谷BIOON/---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中國武漢COVID-19醫療救治專家組(Wuhan Medical Treatment Expert Group for COVID-19)揭示了包括腹瀉在內的消化道症狀在COVID-19患者中較為常見。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symptoms in Hubei, China: a descriptive, cross-sectional, multicenter study」。

圖片來自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20, doi:10.14309/ajg.0000000000000620。

在中國湖北省進行的這項研究中,將近一半的COVID-19患者出現了消化道症狀,比如腹瀉和厭食,並聲稱這是他們的主要症狀。

這項研究還顯示與僅出現呼吸道症狀的COVID-19患者相比,具有消化道症狀的COVID-19患者在症狀發作和入院之間具有更長的時間間隔,並且與沒有消化道症狀的COVID-19患者相比,他們被治癒和出院的可能性更低。

這些作者建議,「對具有消化道症狀的高危COVID-19患者而言,可能需要提前保持較高的警覺心,而不是等到他們的呼吸道症狀出現。」(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Lei Pan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VID-19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symptoms in Hubei, China: a descriptive, cross-sectional,multicenter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20, doi:10.14309/ajg.0000000000000620.

2.Digestive symptoms are prominent among COVID-19 patients: study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3-digestive-symptoms-prominent-covid-patients.html

相關焦點

  • COVID-19 症狀輕重,也與腸道細菌有關
    人類的腸道細菌在人體的免疫系統中扮演關鍵角色,科學家已知諸如阿茲海默症、憂鬱症都與腸道細菌有關,隨著科學家對新冠病毒(COVID-19)的了解愈來愈多,他們發現,新冠病毒雖然是呼吸系統疾病,但腸道中細菌的種類和數量也可能影響Covid-19的嚴重程度以及免疫系統對感染的反應程度。
  • 研究發現:輕微腦震蕩患者會失去嗅覺及出現焦慮症狀
    7月23日,據外媒報導,由蒙特勒大學神經心理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發表在《腦損傷》上的研究表明,即使是輕微的腦震蕩,在接下來的一天裡有可能失去嗅覺,甚至在一年後還會有焦慮症狀。長期以來人們都知道,遭受嚴重腦震蕩的人會暫時失去嗅覺,也會出現情感問題,如焦慮和抑鬱。現在科學家發現,即使是輕微腦震蕩的人,也是如此。
  • 腳趾起痘、變色或為新冠肺炎早期症狀?科學家:尚不明確
    第一批關於新冠肺炎和皮膚之間可能存在聯繫的報告來自於義大利等地的醫生,他們記錄了疑似或確診的covid-19患者也出現了皮疹。最近,這些報告涉及皮膚相關問題的一種特殊表現,稱為「新冠腳趾」(covid toes)。「在我們的兒科小組中,這些討論是在大約兩周前開始的,我們從義大利和西班牙的同事那裡聽到越來越多的腳趾變色症狀。
  • 新發現!新冠輕中症患者症狀可持續數月 科學家稱「這很離譜」
    此前,businessinsider也報導了有不少年輕新冠患者,僅有輕度或中度症狀,但這些症狀能夠持續超過一個月。其中一名叫Lauren Nichols的32歲患者的症狀持續了51天。這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的指導意見相矛盾。
  • 經濟學人閱讀|科技專欄Covid and chronic illness Lingering fog
    不過,現在醫生和科學家們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後倖存下來的人身上,包括像蘿拉這樣的人,他們從未病重住院,但也從未康復並恢復正常生活。在大多數人中,新冠肺炎是一種短暫的輕度疾病。在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被感染者中沒有發現任何症狀。對於那些確實變得不適的患者,通常僅在家休息兩到三周即可清除症狀。
  • 全文翻譯:COVID-19患者死亡的危險因素
    截至2020年1月7日,中國科學家已經從這些病毒性肺炎患者身上分離出了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即急性嚴重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2 (SARS-CoV-2; 曾被稱為 2019-nCoV),後來這種病毒性肺炎於2020年二月被WHO命名為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
  •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COVID-19最新研究進展(第6期)
    8.AJG:我國科學家發現將近一半的COVID-19患者出現了消化道症狀doi:10.14309/ajg.0000000000000620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導致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球肆虐。
  •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五分之一的COVID-19患者還感染了其它呼吸道病毒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五分之一的COVID-19患者還感染了其它呼吸道病毒  Emma Chou • 2020-03-31 10
  • 德國科學家:新冠肺炎患者血液中27種蛋白質生物標誌物或幫助預測病情
    有些人沒有任何症狀,有些人症狀輕微,有些人則需要接受住院治療,而對有些人來說,這種疾病是致命的。 近日,發表於《細胞系統》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在COVID-19患者中存在27個不同水平的潛在生物標誌物,這決定了他們症狀的嚴重程度。由此,這些標記物可以幫助醫生預測病人的病情,並為科學家提供藥物開發的新目標。
  • 【安德賽0808疫情速報】西班牙新增確診1895例;西班牙疫情歐洲第二;馬德裡患者飛漲遠超加泰;超一半康復患者出現神經系統損害
    衛生部於本周五報告了1895例新的covid-19病例,比昨天增加了200例,而且由於技術問題,該數據不包括疫情最嚴重的阿拉貢地區。自疫情開始以來,西班牙已確診314,362例病例,這一數字使西班牙成為西歐感染最多的國家,超過英國之後,在整個歐洲大陸排第二,僅次於俄羅斯。
  • 出現這些症狀,別再以為是咽炎,可能是食道癌
    發現就是中晚期?這些症狀需留心 食管癌在我國高發,排在惡性腫瘤的第4位,年新發病例15萬以上,佔世界年發病例總數的一半多。河南省腫瘤醫院胸外科副主任醫師孫海波說,食管癌之所以很難在早期發現,一是因為食管癌的早期症狀多不典型、沒有特異性、時好時壞和反覆出現。二是食管癌早期很容易被當成其他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被當成「咽炎」。 因此,當出現以下症狀時,要高度警惕食管癌的可能,及時就醫。
  • Covid-19和季節性流感相比患者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風險顯著增加
    Covid-19和季節性流感相比患者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風險顯著增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20:53 美國聖路易斯大學Ziyad Al-Aly團隊比較了Covid-19和季節性流感住院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死亡風險
  • 注意| 一人感染全家被傳染,這種細菌我國超一半人感染!
    注意 | 一人感染全家被傳染,這種細菌我國超一半人感染!據統計,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傳播途徑主要為「口—口」傳播,共餐易致全家感染,且不少患者出現耐藥。什麼是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菌,它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過50%。在我國各個地區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概率有明顯差異,平均感染率為59%,其中兒童的感染率平均為40%。
  • 血型與COVID-19是否有聯繫?23andMe計劃深入探討
    新冠病毒檢測呈陽性並具有另一種基因的特定變異者,更可能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症狀。23andMe表示,這項深入研究將依賴於比早期工作更大的數據集,涵蓋更多不同的參與者。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 Langone Medical Center)兒科醫生與流行病學家Jennifer Lighter醫生表示,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但還不能據此做出任何醫療決定。Karlsen博士的研究,僅涵蓋COVID-19嚴重症狀患者,而23andMe的研究,涵蓋了輕度與嚴重病例。這使得23andMe的研究有可能得出更有力的結論。
  •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Covid-19藥物治療的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1 23:04:52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Reed AC Siemieniuk團隊對covid-19的藥物治療進行了生活系統回顧和網絡薈萃分析
  • 消化道出不適,只能做胃腸鏡?這6種檢查很常用,針對性發現問題
    消化道疾病是生活中的常見疾病,消化系統出現問題的時候會引發相應的症狀,這種時候通常就需要各種檢查方法來幫助患者確診疾病。消化道疾病是比較複雜的,可能是原發性疾病也有可能是其他器官病變引發的,因此不同的檢查方法就有助理判斷疾病類型。
  • JAMA:類固醇藥物可有效治療重症COVID-19患者
    2020年9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根據對7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共包括1700多名參與者)的薈萃分析(meta-analysis),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和其他皮質類固醇藥物是重症COVID-19患者的有效治療方法。
  • 專家警告:眾多新冠患者出現慢性疲勞症候群,不同人群影響...
    在新冠肺炎的各種症狀逐漸浮出水面的同時,科學家也發現,一些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痊癒後,身體並沒有回到之前的狀態,而是出現了長期的疲勞、疼痛、心悸、意識紊亂等症狀,這些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周甚至數月。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稱,ME/CFS會使75%的受影響者無法工作,25%的人接近臥床不起,它影響了全世界1500萬至3000萬人,並且感染可能觸發了症狀。世衛組織今年2月份發布的一份基於初步數據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的中位康復時間為出現症狀後兩周左右,重症患者的康復時間則需要3-6周甚至更長。但是,有些最初症狀看似輕微的患者,最後卻出現了持續數周或數月的症狀——包括疲勞乏力。
  • COVID-19重症患者營養治療專家建議
    3、營養供給原則  發熱、咳嗽、肌肉疼痛和乏力是住院COVID-19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本次COVID-19部分患者同樣出現了細胞因子風暴和HMOFC,而且它們是重要致死原因。重症患者應激反應更嚴重、代謝紊亂更顯著、炎症因子水平更高、病情變化更快,這更加凸顯了維持代謝穩態、調節炎症反應的重要性。在傳統的抗病毒治療、糖皮質激素治療的同時,應加強代謝調節治療:減少能量供給, 降低代謝負荷:重症急性期、血流動力學不穩定、ARDS等嚴重應激期間僅提供基礎代謝所需的能量,「寧餓勿飽」。
  • 一人感染全家被傳染,這種細菌我國超一半人感染!
    據統計,我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傳播途徑主要為 「口-口」傳播,共餐易致全家感染, 且不少患者出現耐藥。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菌,它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過50%。在我國各個地區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概率有明顯差異,平均感染率為59%,其中兒童的感染率平均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