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脈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主要山脈之一,在我國青海省東北部與甘肅省西部邊境。祁連山由多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平行山脈和寬谷組成。東西延綿800公裡,海拔在4000米到6000米間,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終年積雪。祁連山被稱為「萬寶山」,因為這裡蘊藏著種類繁多、品質優良的礦藏,這裡有大片的荒漠、草原,棲息著許多野生動物,其中就包括我們今天的主角——神秘的荒漠貓。
神秘生物:為揭開神秘面紗,科學家推進荒漠貓專項調查為了準確掌握荒漠貓的種群數量、分布情況、生活習性、生存狀況,以科學制定針對性保護策略,更好的保護荒漠貓,啟動了對此項專項調查,科學家在5月16日至6月16日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第一階段實地調查。初步確定,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分布著較高密度的荒漠貓種群,是現階段我國較容易目擊荒漠貓的區域。
此次調查中,18臺相機9天內共探測到荒漠貓13次,工作人員目擊7次,採集到糞便樣本133份,屍體樣品3次。調查過程中還發現了白唇鹿、馬鹿等有蹄類,高原鼠兔等小型哺乳動物及鳥類。
初步階段的調查成果明顯,下階段,科學家還將通過佩戴頸圈,深入研究其活動規律、種群結構、繁殖等行為及威脅現狀,更好的保護荒漠貓。
一直以來,荒漠貓都以性格孤僻,活動隱蔽,披上了一層神秘色彩,科學家也想要對它們有更多的了解,但對荒漠貓的記錄稀少珍貴。從現有的資料來看,荒漠貓是荒漠貓屬貓科貓屬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外表呆萌:一臉呆萌相,皮毛厚實抵禦嚴寒,耳尖有毛像猞猁荒漠貓生活的地方,一般在海拔2800-4000米之間,主要是荒漠、半荒漠,也有部分分布在灌叢、雪山等地帶。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四川、新疆、陝甘寧、內蒙古、青海等地區。
成年的荒漠貓,擁有圓圓的臉蛋,看起來呆萌可愛,連身上看起來也是圓圓的,四肢較長,但並不影響它的靈活度,它們行動十分矯健。外形上看,荒漠貓胖乎乎的,似乎手感很好,但實際都是假象,人家只是有厚厚的皮毛,「虛胖」而已,為了防寒保暖,它們表示也很無奈的。
體形上,比普通的家貓要大,體長一般在61-68釐米,尾巴比較長,在29-31釐米之間,重量為4-8千克,背部呈棕灰色或沙黃色,它們可謂全副武裝,連爪子上也是長長的毛髮,毛髮的顏色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轉換,冬天較淺,為淡黃褐色,夏天顏色則變深。
荒漠貓還有一個名字叫「草猞猁」,這是因為它們跟猞猁有點像,但區別在於,荒漠貓的雙耳上有一撮2釐米叢毛。
性格孤僻:極具魅力的捕獵者,敢吃毒蛇,兇猛不遜花豹荒漠貓喜歡晝伏夜出,喜歡單獨活動,行蹤隱蔽,加之數量較少,因此人們很難覓得芳蹤。而恰恰是這樣,越是稀有,人們越想一睹它們的芳容,因此荒漠貓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而恰恰相反,荒漠貓生性機敏,不喜歡人類是自然,一般只要發覺有人靠近,它們就會立即躲開,因此也被稱為最難遇到的貓科動物。人們很難推測荒漠貓的數量,看到它們的身影,也是依靠架在野外的紅外相機,而此次調研,能親眼目擊荒漠貓,實屬難得,也從側面說明,祁連山地區的荒漠貓種群數量良好。
荒漠貓喜歡吃鼠類、兔類、旱獺等小型的哺乳動物,毒蛇也偶見於它們的食譜。
攀爬、伏擊、奔跑……荒漠貓貓能在荒涼寒冷之地生存,這些技能自然是少不了,這也給它們捕食帶來了便利,因此,它們想吃就會出手,而出手基本就能得到。
作為貓科動物,你別看它們個小,外表萌,但是發起威來,方顯貓科動物的本性,可不輸花豹。只能說,呆萌可愛是外在,兇猛貪吃是內在。
荒漠貓最喜歡吃的食物還是老鼠,因此有人叫它們——捕鼠小能手,它們捕鼠的樣子既兇猛又可愛,極具魅力。這點上,它們還是深得人們喜歡的,畢竟鼠害鼠害,能除鼠,對農、林、牧業發展。
生活規律:巖石縫變安樂窩,白天睡大覺,夜晚「逛大街」荒漠貓對自己睡覺的地方還是相當用心,它們會選擇一個安全的地方,或高處的巖石縫,或陰暗的洞穴中,它們總能找到,然後精心布置,就成了它們的安樂窩了。
它們屬於夜行動物,因此,白天很難看不到它們,這也是人們難見一面的原因吧,它們在晚上才出來覓食。生活很是規律,在早晨和傍晚,它們的活躍度最高,這個時候的食物也最豐富。
在高山灌木叢地區,鋸齒類動物比較多,因此荒漠貓的活動痕跡也較多,如足印、掉落的毛髮、食物殘骸、糞便甚至屍體等。荒漠貓的聽力發達,據說它們能通過聽鼢鼠在地穴活動的聲音來判斷鼢鼠的位置,掘地三尺,把鼢鼠弄到嘴。
它們的吃法也是很講究的,對小型動物,不夠塞牙縫的就統統吃掉,如果運氣好,捕捉到了大一點的動物,那就只吃肉,不吃皮毛。
愛心滿滿:雌雄分居,貓媽媽帶娃嚴格卻不乏愛一般它們居住地的洞穴,會選擇洞口朝南的,當貓媽媽生下小崽後,就會與貓爸爸分居。貓媽媽的洞穴,往往會選擇更深一點的位置,畢竟出於安全的考慮,這樣比較靠譜點。
每年的年初,1-3月,荒漠貓進入發情期,雄性開始躁動不安,找到雌性交配完成後,貓媽媽一般懷胎3月,而後生下2-4隻小貓崽,貓媽媽對它們也是看護有加,一旦周邊有風吹草動,它們都會打起精神,嚴陣以待。
帶娃的日常也是很有愛,曾有紅外相機拍攝到:貓媽媽帶著孩子,為確保周圍環境安全,貓媽媽在警惕的觀察著四周,而貓寶寶在調皮地玩著貓媽媽的尾巴。
除了照顧孩子們的日常飲食起居,貓媽媽還嚴格訓練小貓的捕獵技能,一般在出生35天,貓媽媽就會讓小貓去習慣獵物的味道,聞聞血腥味,還教它們用爪子按住骨頭,用嘴撕咬肉。
到70多天時,小貓就會迎來斷奶,到3個月大時,小貓可以獨立生活,這個時候,它們就要離開媽媽開始自己的獨立生活了。
結語據科學家研究,從2015年開始,由於食物減少,荒漠貓開始面臨溫飽問題,曾有一隻荒漠貓,兇殘地將農民家100多隻雞全部吃光,可見這隻貓到底有多飢餓。因此,就算再強的生存本領和優秀的捕獵能力,也會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時候,我們關注它們「犯罪」的同時,更應該關注它們的生存現狀。
相信荒漠貓專項調查能進一步了解它們的各種習性的同時,也能帶來一系列保護措施,更好保護荒漠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