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博鰲亞洲論壇創新報告2020》(下稱「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這是博鰲亞洲論壇圍繞科技創新發布的首份專題報告,對亞洲創新發展進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五大核心新趨勢和九大前沿技術。報告由博鰲亞洲論壇、德勤中國、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共同撰寫和發布。
論壇秘書長李保東在致辭中指出,近年來,亞洲科技創新力量不斷提升,與美歐等發達國家差距縮小,甚至在一些方面出現超越。世界科技創新格局正呈多極化發展趨勢,發展中國家科技增速超過發達國家。
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署,亞洲創新合作有望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李保東說,「RCEP是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具有標誌性意義的重大成果,其中在市場開放、智慧財產權等方面都設立了更高的標準,彰顯出亞洲國家開放創新的精神,以及促進科技發展、加強區域合作的決心。」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政策顧問扎法爾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指出,RCEP將為亞洲創新注入強大動力。同本地區其他貿易協議相比,RCEP不僅覆蓋的領域更加全面,而且充分尊重區域內不同成員發展水平,這為促進區域內創新合作和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中日韓等「尖子生」如果可以同其他國家分享自己的創新成果,將拉動整個亞洲在後疫情時代的經濟。
本次發布的報告揭示了亞洲創新格局出現的五大核心趨勢和九大前沿技術,分別是:
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單邊主義、技術問題政治化等因素影響,亞洲經濟和創新能力面臨挑戰,但危中有機。數字經濟異軍突起,信息化、智能化、自動化、數位化成為新的增長動力。亞洲,特別是東亞,正成為全球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
二、亞洲各經濟體普遍提升創新的戰略地位,並加大投入,但由於所處發展階段、資源稟賦、社會制度不同,對創新的規劃和支持力度不盡一致。其中,韓國、中國和日本三大經濟體都出臺了極為詳盡的創新發展戰略。
三、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文化與創意產業市場,佔全球創意產業總產值的33%、全球創意產業就業的43%。同時,亞太地區還擁有最大的文化創意產業消費群體。
四、亞洲城市正在相互競爭中成為創新中心。越來越多的數字冠軍、獨角獸公司和龐大的科研機構,打造了一個又一個亞洲的「矽谷」,並在資本、市場、人才的相互交融下引領區域全新的發展。
五、科技創新是亞洲發展的不竭動力,而影響亞洲發展的技術繁多。本報告從引領未來、生產發展、幸福生活、改善環境四大維度,選取了亞洲最具潛力和應用前景的九大技術,分別是人工智慧、5G、工業機器人、智能產業鏈、行動支付技術、新零售技術、生物醫藥技術、數位化能源技術、環境治理技術。
在技術領域,具體來看,人工智慧已滲透到亞洲各行各業,中、韓、日、印度、新加坡成為人工智慧創新高地;5G方面,中韓領跑亞洲,將給交通、能源、製造、教育、醫療、消費、休閒娛樂等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化;行動支付正在加速提升亞洲經濟的效率,中國、印度引跑,亞洲各國發展迅速。
報告進一步提出,全球創新集群和創新城市呈集聚化特點,而以東亞發展最為迅速,中國集群數量一年之內從7個增加到18個;亞洲城市正在相互競爭中成為創新中心,越來越多的數字冠軍、獨角獸公司和龐大的科研機構打造了一個又一個亞洲的「矽谷」。不僅如此,亞太地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文化與創意產業市場,佔全球創意產業總產值的33%、全球創意產業就業的43%。
創新將成為亞洲發展的新引擎
「在亞洲的發展議程中,創新從未像今日這般,被如此重視,被賦予如此之高的分量。」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潘基文在報告的前言中指出,亞洲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要繼續保持這一優勢,就必須找到新的增長動力,這一動力就是創新。
潘基文透露,兩年前,博鰲亞洲論壇新一屆理事會在其制定的議程中,確定了未來發展的五大領域。其中,第一個領域便是創新。
「我們一致認為,亞洲的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不可持續,創新將成為未來增長之引擎。過去兩年發生的事情,讓我們更加堅定了當時的觀點。」
在潘基文看來,創新對亞洲所有經濟體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發達經濟體必須加大研發、人力資源和生產力投入,藉助創新的力量,走出新平庸(New Mediocre)。在勞動力、土地以及資本生產力降低的時代,新興經濟體也需要藉助創新的力量以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低收入經濟體同樣需要進行創新,開發利用長期閒置的資源。」
對於亞洲經濟未來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在報告前言中指出:
「亞洲是世界上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但大多數經濟體的增長方式,要素投入居多,粗放大於集約。轉變增長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從單純的要素驅動轉向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踐行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
周小川指出,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加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世界經濟陷入低迷。「重振經濟、恢復增長,有賴於新的、重大的科技突破與創新;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更源於創新。近年來,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5G、物聯網、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理念、新業態方興未艾,被廣泛運用於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
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周小川強調,亞洲必須緊緊抓住先機,把推動創新驅動和打造新增長源作為重點,加快新舊增長動力轉換,面向世界經濟發展方向,爭取在新一輪全球增長中創造新的「亞洲奇蹟」。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亞洲國家已將創新上升為國家戰略,致力於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和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中國、日本、以色列、新加坡躋身世界創新國家前列,印度、越南等也急起直追。亞洲創新力,就像它的增速和活力一樣,日益引起世人矚目。」
中國創新實力穩步上升
近年來,中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地位不斷提升,正改變著世界創新版圖。
2020年,中國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中排第14位,是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唯一進入該指數前30的國家。中國本國市場規模、本國人專利申請量、商標申請量、實用新型申請量以及創新產品出口在貿易總額中的佔比都處於全球首位,成為全球創新的主要推動者,並且逐漸將發展重心從創新數量向創新質量及影響力上轉移。
以人工智慧產業為例,報告指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迅速,2019年人工智慧企業數量超過4000家,位列全球第二,在數據以及應用層擁有較大的優勢。在中國,人工智慧從體溫篩查、身份核驗到助力復工復產,均發揮了積極作用。
李保東指出,中國在創新領域的卓越表現,既源自於穩定、科學的政策推動自上而下的創新,又源自於生機勃勃的企業推動自下而上的創新,還受益於全球化、國際化推動創新能力的提升與趕超。從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到技術鏈、創新鏈、應用鏈,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地位正呈快速上升的趨勢。
在新的發展階段,繼續推動創新對中國來說至關重要。「在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的關鍵期。幾十年的高速增長,也使中國經濟面臨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約束和壓力。」周小川強調,要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挑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需要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動力。
周小川指出,中國創新的內容,不限於科技,也包括體制創新、觀念創新、組織方式創新等;中國創新的範圍,不限於經濟,亦拓展至社會、文化、教育、生活等各方各面。
財經媒體在中國創新發展中的使命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任天陽介紹道,在過去一年中,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的三名骨幹研究人員全程參與報告撰寫,並在疫情暴發後結合新形勢對報告內容進行了及時的補充和調整。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充分發揮財經媒體採編人員的優勢,結合此前在東京灣實地調研和在「一帶一路」沿線採訪的發現,為報告提供了來自當地政府、企業和學者的前沿視角。
作為經中央批准成立的全國唯一一家持牌全媒體集團,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是廣東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促進文化強省建設的標杆項目。目前,集團已經構建起「媒體、智庫、數據、交易」四大核心業務。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被博鰲亞洲論壇選為合作方參與科技創新報告的撰寫,引起了在場媒體的濃厚興趣。在發布會上,有媒體問財經媒體如何踐行創新發展理念?對此,任天陽回答道,創新是中國在「十四五」期間重要的發展驅動力,財經媒體可以在以下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報導。集團總部位於粵港澳大灣區,那裡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經濟區,也是創新企業最多的企業集群地。通過報導,我們可以發現創新型企業的樣本,包括商業模式、技術創新,從而得出普遍性的規律,給其他企業提出借鑑經驗,如集團剛剛策劃執行的「高成長企業論——發現粵港澳大灣區『瞪羚』樣本」系列專題報導。
二是智庫研究。財經媒體一般都匯聚了專業水平較高的採編人員,可以進一步發揮他們在某些領域深耕多年的研究能力。集團每年發布100個研究報告和排行榜,特別是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ESG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等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同時,財經媒體可以舉辦一些高水平的論壇,比如我們剛剛舉辦的南方財經國際論壇。
三是數據。財經媒體擁有大量的財經數據,可以更好地為高增長企業的科技創新服務,可以推出一些數據產品,比如集團正在建設的粵港澳灣區產業知識圖譜,以及剛剛啟動的南方財經大灣區數據中心。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DF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