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享譽海內外的我國臺灣漫畫大家蔡志忠先生,在少林寺藏經閣落髮為僧,法名釋延一,成為一名「沙彌」。從此紅塵再無蔡志忠。
此事「一石激起千層浪」。有一些網友質疑蔡志忠的做法,認為他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個清淨的地方安享晚年,更有甚者形容蔡志忠是為了「享清福」才出家的。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同為現代人,蔡志忠的選擇確實讓不少人感到費解。不過,對於有些質疑,小的認為可能是種誤解,我們從蔡志忠大量的作品裡可以感知得到,他是一個極具智慧的人,並且已經72歲,可以理解為擁有越乎常人的成熟心智;因而,蔡志忠的選擇自有他的道理,也許我們可以從他過去的一些談話裡窺探出一些端倪來。
蔡志忠在央視一期《開講啦》節目裡曾說過(摘錄):
我36歲銀行裡面有220萬,有三棟房子,我就立志這輩子不要再切割任何一分一秒去換取任何錢,要把這一輩子拿來做有意義的事。我始終認為人沒有夢想,就像蝴蝶沒有翅膀。我的一生都是夢想,然後實現夢想。其實無論是追一個女朋友,或讓一本書暢銷,或是拿亞洲橋牌冠軍,都一樣。你要告訴獎盃,說我要帶你回去,然後要乖。當然在出發前,要先把獎盃拿回來擺的位置,先清理好。就像娶老婆,要先把新房準備好。所以從一開始就像這樣設定。
首先,我們可以從蔡志忠上述這番談話中得知,他是個「不差錢」的人,按照他現在的年齡推算,大概在1984年左右,他就已經擁有相當數量的財產。據說他創作的系列版權圖書以數十種語言在全世界59個國家和地區出版,總發行量超過5000萬冊,至今仍然不斷再版,持續熱銷,市場「供不應求」;因而他後來的收入應該相當豐厚,可能達到「天文數字」級別,所以類似為了「享清福」才出家的一些說法幾乎不攻自破。
其次,我們可以從蔡志忠上述這番談話中得知,他是個有理想的人,他立志「要把這一輩子拿來做有意義的事」,「我(蔡志忠)的一生都是夢想,然後實現夢想」,並且「從一開始就(像)這樣設定」。所以如無意外,蔡志忠選擇出家也是為了實現他夢想,是個設定了的目標,也許佛門裡有他認為有意義和值得去做的事情。
蔡志忠在央視《開講啦》節目裡還曾這樣鼓勵過同學們,他說(摘錄):
我們生命其實是有限的,我們要來這輩子不是要來換取名利,換取財富,這些都帶不走的。成功就是我們做出了什麼事情,是讓多少人獲益,而這件事情使 我們的名字附著在上面。
我們可以從蔡志忠這段談話中感受得到,他並不愛財,他對成功的定義是做有益的事情,使自己的名字附著在這些有益的事情上面。因而,我們又可以理解蔡志忠是個有抱負的人。
節目中,蔡志忠還舉了一個王之渙因為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而使其名附著在一起,從而留名一千年甚至一萬年的例子。小的覺得蔡志忠作為一個有大智慧的人,在央視這樣重要的平臺上,面對億萬觀眾舉這個例子是很有深意的。
《登鸛雀樓》這首詩,表面是寫景,實際暗含不凡的胸襟抱負,有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所以要「更上一層樓」站得更高,因為原來站的地方不夠高。
如今,延一是個僧人,如果站在佛家的角度看《登鸛雀樓》這首詩則另有一番味道。佛家的觀點認為,人間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的集合,到了最後都歸於空無,宛如夕陽慢慢地沉沒,又如逝水東流情歸大海;只要高度足夠,萬裡河山都能收歸眼內,而眼只是心的識別工具,終究由心。什麼地方最高?青天最高。而在佛家的觀點裡,青天正是那個相對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心經》)的東西(實相)。
小的猜想,也許人間的高度已經滿足不了蔡志忠探求的願望,他想到佛門裡實現他的更高、更大的抱負,追求真理;但又覺得這與佛教的根本思想不要有任何執著和追求解脫離的目的相違。那麼蔡志忠出家為的是什麼呢?也許只有延一將來能夠解答。
編撰:然好
本文純屬作者讀書心得報告,不能代表佛法。讀者自明。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