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草務必除根!
玄武門刀光劍影,血流成河……24歲的李元吉命喪尉遲恭箭下,他的5個兒子梁郡王李承業、漁陽王李承鸞、普安王李承獎、江夏王李承裕、義陽王李承度也全被處死。
跟「三胡」(李元吉小名)親近的人,皆屠戮殆盡。
只有一個人例外:李元吉的齊王妃。
齊王妃不僅沒被處死,還成了李世民的枕邊人,廝守長達21年。期間,齊王妃給李世民生下一個兒子,即曹王李明。而且,李世民還打算把齊王妃立為皇后……
後宮佳麗三千,李世民為何獨愛這一個?
1、齊王妃擁有強大身世背景
玄武門之變後,齊王妃和李元吉的眾多姬妾,先是被囚禁在一間宮殿裡,這個類似於甄選的過程持續了很久。最終,齊王妃被李世民收入後宮。原因無他,是她有特殊的身世背景。
齊王妃本楊氏,是隋觀王楊雄的侄孫女。楊雄是隋文帝楊堅的族子,在隋朝屢立戰功,曾跟隨隋煬帝攻打吐谷渾、高句麗,權勢燻天。楊雄之弟楊達同樣顯赫,其女兒是後世武則天的生母,其曾孫女則生下了唐肅宗李亨……
楊家在特別講究門弟出身的晉隋時代,無疑是現象級的存在。何況,龐大的楊家子弟已成體系,與各權貴家庭盤根錯結,糾結不斷。
李世民經過甄選,把齊王妃納入後宮,正是出於與豪門旺族聯姻的打算。李唐新立不久,李世民又是通過殺兄斬弟的政變掌權,為穩固政權,聯姻楊家就成了其中一個選項。
帝王家的任何一門婚姻,都是政治的產物,不可能擺脫政治的羈絆。對於宏才偉略的李世民來說,根本不可能存在滿足個人私慾、向李元吉報復而娶弟媳的可能!
2、鮮卑族的傳統使然
李世民娶弟媳明顯違背漢族倫理,其實終唐一朝的皇室婚姻關係始終比較混亂,與漢民族提倡的倫理道德觀格格不入。
但是,對於具有「父死子納、兄死弟娶」婚姻習俗的民族來說,「娶弟媳」再正常不過了。
儘管對於李唐皇室「究竟是不是鮮卑族」還有爭議,卻無人否認李世民的生母一系是地道鮮卑人。根據鮮卑人的婚姻習俗,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收齊王妃並生下一子,沒有絲毫值得大驚小怪的。
關於李唐王朝的婚姻關係,始終被後世所詬病,並冠以「髒唐」之名,比如後世的唐高宗李治娶了李世民的妃子武媚娘、唐玄宗李隆基把兒媳楊玉環納為妃子……
上述在漢民族看來極其混亂不堪的婚姻,恰是鮮卑人的生活日常。李世民、李治、李隆基均是政治嗅覺極其敏感的帝王,以他們的政治嗅覺水平,是絕對不會冒天下反對之大不違在婚姻上犯錯的。
因此,李世民娶弟媳只是一種草原民族的習俗,無關漢民族的倫理道德。
3、鮮卑族有「送子」習俗
貞觀初年,李世民下詔改葬李元吉,同時追封他為海陵郡王。隨後再次改封為巢王,並把曹王李明過繼給李元吉,讓李明擔任祭祀官,此舉等於延續了李元吉一脈的煙火。
讓今人詬病的是:這個李明是李世民和齊王妃的兒子。對此,有人解讀認為,李世民在用這種方法羞辱李元吉,表現了一種陰暗的心理,是一種腹黑的表現。
李世民哪有這時間整這閒片子?把李明過繼給已死的李元吉延續煙火,不過是鮮卑族的另一種習俗而已。
在鮮卑族中,如果兄弟倆中的一方,其兒子戰死或夭折,再無子嗣繼承家業,兄或弟就要把自己的一個兒子過繼出來。這種作法在漢民族中也非常流行,目的就是為了承續兄或弟一脈的煙火不斷絕。
通過不斷改封李元吉可知,李世民內心對這個弟弟還是心懷愧疚的,畢竟當年把5個親侄子全被殺死了。隨著政權的穩固,李世民也大生惻隱之心,迫切需要彌補當年這一喪心病狂之舉的過失……
4、李世民和齊王妃有無真情
後宮佳麗三千,李世民為何獨愛齊王妃?現在,讓我們來看一下現代人的下列解讀:李世民之所以在弟弟死後,就把弟媳收入後宮,是因為兩個人早就暗渡陳倉、勾搭到一起了;李世民霸佔齊王妃,是為了報復李元吉,把兩個人所生兒子過繼給弟弟,更是腹黑到極點……
說實話,這完全是瞎猜!
《新唐書》記載:齊王妃生下李明後,李世民更加寵愛她,有立其為皇后的打算。李世民後宮佳麗無數,為何要立齊王妃為皇后?難道用報復、腹黑、暗渡陳倉等能解釋了?
唯一的原因就是:李世民和齊王妃之間有真情。
當然,關鍵時刻被魏徵攪了,他進諫:「陛下不可以辰贏自累。」
辰贏是春秋時期秦穆公的女兒。辰贏先是嫁給晉懷公,卻被始亂終棄,秦穆公一氣之下把晉懷公拉下馬來,轉而扶持晉文公繼位,同時把辰贏又嫁給晉文公。
晉文公在秦穆公幫助下繼位,以迎娶正妻的禮儀迎娶了辰贏。此後,辰贏的兒子公子樂被派到陳國當質子。母以子貴,但是因為陳國弱小,辰贏在晉國的地位也隨之下降了。後來晉文公、晉襄公相繼死掉。權臣趙盾欲立公子雍為君,狐射姑欲立辰贏之子公子樂為君。
史書記載,趙盾說了一番話,核心意思是辰贏先後嫁過叔侄兩代晉君,所生的兒子一直在弱小的陳國,不能給晉國以幫助,新立國君要考慮地位高低,而且有外援國家的……
在魏徵看來,齊王妃本是李元吉的王妃,不是李世民的正室,雖然生下十四子李明,也深受李世民的寵愛,但因此就立為皇后,畢竟存在地位、出身等問題,這就是辰贏之累。
不過,退一步說,如果沒有魏徵的進言,齊王妃會不會就此成為李世民的最後一任皇后?
完全有這個可能。
當然,歷史不能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