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新快報 作者:朱清海 2018-11-05
■越秀區萬福路上的廣府文化塗鴉牆畫反映廣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海珠區江南中路前桂大街的塗鴉牆。
「一個城市總要有一點塗鴉文化的角落」
■關注廣州街頭藝術
在廣州,說起街頭藝術,就不能不提到塗鴉。在一些老城區,塗鴉不僅為老街巷平添許多生活氣息,在越秀區珠光街甚至成為社區文化節的一部分。有專家指出:「我覺得在一個城市裡總要有一點塗鴉文化的角落。」
老城區越秀海珠都有塗鴉集中地
「為人民服務」搪瓷杯、喜羊羊和豬豬俠開show、木棉花在盛開、有亞運羊咩咩入樽……在越秀區黃花崗的沙井蓋上、電路網線蓋上,甚至電箱、電線桿上,可以看到這些塗鴉作品。短短幾百米的路上,數十幅散發廣州氣息的創意塗鴉讓人賞心悅目。
無獨有偶,在越秀區白雲街,電線桿、電燈柱、電箱上也有不少塗鴉作品,有的以藍天、白雲、飛機為主題,也有以羊蹄甲、海印橋、魯迅故居白雲樓、廣九火車站等為內容的塗鴉之作,無不令人回味悠長。白雲街道辦工作人員表示,這些塗鴉是找廣州美術學院的大學生志願者過來創作的,將街道的歷史文化元素融入了創作中。直觀、生動、通俗的塗鴉藝術,受到了市民街坊的熱捧,成了不少遊客留影的打卡地。
廣州城中有名的塗鴉地,還有海珠區江南西的塗鴉牆和附近的LOFT345塗鴉樓。在江南中路,新快報記者沿著海珠湧來到前桂大街,看到這裡的塗鴉區長達二三十米,畫有各種圖案,有字有人物有卡通有花有樹,有的清晰明了,有的隱晦莫名。與之相比,LOFT345塗鴉樓顯得更加狂野、隨性,只要是人手夠得著的地方,都被畫上了幾層的塗鴉。據坊間傳聞,這裡的物業租賃要到期了,這個塗鴉區也可能隨之消失。
珠光街塗鴉成社區文化節一部分
在越秀區萬福路,新快報記者看到,一面約30平方米的塗鴉牆上畫著這樣的圖案:上層是美麗的地球,地球的四周有巨大的鯨魚、遊動的水母、各種顏色的小魚。守護著地球和海洋生物的是海上的帆船,它們迎著海浪前進。在海洋世界的底下,是昔日「老廣們」的生活場景,阿叔沿街叫賣「雞公欖」,時尚漂亮的「西關小姐」倚在窗邊,英俊的「東山少爺」捧著一束玫瑰花向她求愛,手工藝人熟練地用一根麻線給客人拉麵毛,還有滿洲窗、廣州方言「掂過碌蔗」……
這一生動的場景是越秀區珠光街與廣州美院的一群大學生創作的。珠光街文化站負責人蘇雙雙介紹,原來的塗鴉牆比較破舊,在徵得相關住戶同意後,街道與廣州美院的志願者團隊合作,創作出現在的塗鴉牆。塗鴉牆的創作以「珠江之光,粵海揚帆」為主題,牆上的上半部分提倡環保,下半部分則是推廣廣府文化,天地人和,和諧共處。而且,這裡已成為珠光璀璨社區文化節的一部分,珠光街轄內的歷史文化也陸續變成塗鴉牆繪的內容,包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周恩來和鄧穎超新婚時住過的文德樓等。
對於塗鴉,白領阿影說,其實這樣可愛的街頭文化,才讓廣州這個文化名城更具親和力。街坊城哥則表示,可以在老城區推廣,根據不同的地域特色,創作不同圖案,讓它們成為街頭獨特的風景。
英雄廣場成街頭運動旺地 各類項目相安無事
年輕人在這邊玩小輪單車,中老年人在那邊跳廣場舞
有音樂、有美術,廣州的街頭藝術還有體育運動,這不,小黃喜歡玩小輪單車的,每周末只要不用加班都會到英雄廣場練車,滑板、單排輪、跑酷……英雄廣場可以說是這一類運動愛好者的固定練習點。在周末,這裡不僅有年輕人在練習,還有中老年人在打太極、跳廣場舞,風格差異如此大的幾項運動同處於一個公共空間內,從來沒有發生過摩擦。
「大家都互相尊重,不會『踩場』。」小黃告訴新快報記者,這是問題的關鍵。一直以來玩輪滑、小輪車的人主要在廣場北部活動。對於小黃這些愛好者來說,那裡是練習的好地方,至於喜歡看熱鬧的市民,這裡算是免費觀看表演的地方。
小黃說,英雄廣場算是花式輪滑運動的旺地。「這個點已經有十幾年歷史了吧,基本上受到過什麼幹預。」小黃回憶稱,廣州的愛好者都知道在英雄廣場可以玩此類運動項目,每到了訓練的時間旁邊還有不少觀眾,而且不會有管理人員來驅趕他們。「當然,我們也很自律,走的時候清走垃圾,不麻煩別人『執手尾』。」小黃說。
小黃告訴新快報記者,英雄廣場在這方面管理相對寬鬆,不過也有一些地方管得很嚴,比如花城廣場,連自行車都不能騎進去,更不用說在廣場上玩了。「我們理解,這是考慮到行人的安全問題,不過既然有那麼大的活動空間,其實可以劃出一些分區,這樣就可以兩全其美了。」小黃說。
聲音
廣州要給塗鴉適當空間
令城市文化更多元豐富
廣東財經大學教授、廣州都市文學與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江冰表示,聽說在廣州的一塊塗鴉區即將被拆除,深感惋惜。
江冰說,他到過世界上許多城市,訪問過二十多所大學。「我發現在這些城市和大學裡都有塗鴉文化存在,比如在紐約的地鐵站,就有很長一條路上滿是塗鴉。我覺得作為一種城市文化體驗,塗鴉有獨到之處」。
江冰說,一個城市的文化應該是多元的、豐富的,既有主流文化,也有相對邊緣的亞文化。塗鴉藝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的一種具有非主流性和青年氣息的文化表現形式,有幾分創新、幾分叛逆、幾分宣洩,「我覺得在一個城市裡總要有一點塗鴉文化的角落」。
江冰認為,廣州是融匯世界各種文化的一個「大場所」,也是外來文化進入中國內地的一個「大跳板」。因此,廣州應給予塗鴉等非主流文化適當的空間,讓它們發展。其實,它們會對主流文化進行某種良好的補充或者回歸。
■統籌:新快報記者 朱清海
■採寫:新快報記者 朱清海 鄧毅富 李應華
■攝影:新快報記者 鄧毅富
編輯: a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