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前行——《體壇周報》的過去、現在與將來
原創:易水寒
序一
很長時間有個這樣習慣,每當表達自己痴迷足球程度的時候,總會說,「上學時候買的《體壇周報》疊起來比我還高。」
那是紙媒時期我最愛的報刊,可能也是紙媒時期中國受眾最多的報刊。時至今日,我還記得那裡面的經典文章。那個時候,去學校的路上,經過城裡的報刊亭,總是會買上一份《體壇周報》。趕上大賽時候《體壇周報》銷售的太快,為了買一份,會跑遍城裡的所有報刊亭,買了之後拿到學校,跟愛好體育的同學一起讀,一份報紙會給十幾個同學傳閱。
本文起筆之前,我的眼前飄蕩起了自己跑遍城裡所有報刊亭買《體壇周報》的情景,但那已經是十五年之前的遙遠往事了……
序二
網絡時代到來後,紙媒尤其是體育紙媒受到了嚴重衝擊,先後有包括《足球俱樂部》雜誌在內的刊物先後休刊。而現存的紙媒也是舉步維艱,勉強維持。
究其原因,有這麼幾個。第一,從時效性上講,紙媒遠遠落後於網媒。第二,紙媒不能像網媒那樣給球迷帶來觸聽讀等多方面的立體體驗。第三,紙媒與讀者的互動遠遠低於網媒。
體育紙媒岌岌可危之際,《體壇周報》抓住了網媒弱點,找到一個可行性十分強的生存之道。
網絡時代到來後,門檻低的自媒體大行其道,魚龍混雜。很大一部分自媒體產出的作品質量低下,讀起來味同嚼蠟,自媒體甚至為了獲取流量而編造假新聞以訛傳訛,所以網路時代有很多人對自媒體深惡痛絕,紛紛懷念從前非碎片化時代那種純粹的閱讀體驗,那是一種網絡媒體所不能帶來的心靈泅渡。
從這方面講,紙媒還是有市場的。以《體壇周報》為代表的體育紙媒入門門檻高,對從業者有著嚴格要求,所以一直以來內容非常好,非常權威。
為了適應網絡時代,針對網媒的弱點和自身的優越性,《體壇周報》避實擊虛,想出了「用深度對抗碎片化」的戰略,就是說從紙媒裡可以讀到最權威、最有內涵的深度體育文章。對於時效性不強的文章,這個舉措非常好,立竿見影。同時,《體壇周報》開發出了體壇+APP配合紙媒,主要發布一些時效性強的新聞並提供手機付費讀報和手機訂閱報紙。
種種舉措使得《體壇周報》在這種嚴峻情況下得以繼續生存下去。網絡時代,《體壇周報》如履薄冰,走的很艱難,未來的路也是布滿荊棘。《體壇周報》在網絡時代艱難生存之際,我的腦海裡不禁回憶起了她從前的一些故事,從前一幕幕往事裡《體壇周報》面臨的困難有的比現在還要大,但是,她還是闖過來了……
一:誕生
國家體育總局的前身是國家體委。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國家體委提出了每個省都要有一份體育報紙的口號,於是《體壇周報》的前身《體育周報》於1979年在湖南誕生。由於種種原因,這份報紙僅僅維持到1987年就停刊了。
一年後的1988年漢城奧運會,湖南省體委以《體育周報》原班人馬為基礎然後加入部分精銳力量,組建了《體壇周報》報社,周克臣任社長,《體壇周報》在那年正式誕生。在「更新更精更深」的報導方針指引下,《體壇周報》揚鞭躍馬,踏上了新的徵程……
二:量變
真誠付出心血的人是一定有回報的。從《體壇周報》的發展歷史可以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體壇周報》的從業者為了這份報紙可謂耗盡了心血。
人才是核心力量。這個是《體壇周報》誕生之初最先考慮的重點議題。為了網羅優秀記者和撰稿人,《體壇周報》費盡心機,不惜一切代價。先是在位於北京的中國體育中心設置工作室招收、聯絡、挖掘有才華的作者,接著在全國各地以及國外許多地方設立分站用來招攬全世界人才。同時《體壇周報》對應聘者會設計難度極高的面試題目,對應聘者的體育知識、體育素養等各方面進行嚴格測試,一旦面試成功就會給予足夠豐厚的報酬留住精英人才。那幾年,下足本錢的《體壇周報》漸漸有了起色,慢慢壯大起來。
內容是王道。有這麼一個論題,優秀的文學作品往往既有可讀性又有可品性,介於通俗文學與嚴肅文學之間。《體壇周報》裡面文章的內容跟這個論題不謀而合,兼顧趣味性與深度報導,努力做到時效與深度的平衡。有重大關鍵選題的時候,《體壇周報》會邀請數位主力撰稿者撰寫同樣選題的文章,然後挑選最好的發布,未能入選的也會給足稿酬。有時效性特別強的新聞甚至是突發重大新聞的時候,撰稿人會通宵達旦。那幾年,經常有撰稿者已經入睡又被叫起來披星戴月寫文章的事情發生。可見《體壇周報》對作品內容質量的嚴格把關。
讀者是上帝。《體壇周報》創業伊始就把讀者的感受放在了第一位。這個可以從以下兩點看出來。第一,《體壇周報》物美價廉,報紙價格非常低,但是內容卻很豐富。第二,頁面堅持以體育報導為主題,排斥廣告,寧願得罪廣告商,也不會因為廣告而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體壇周報》一直不把廣告當主要業務,做到廣告的質而不是量。先後推掉了許多收益非常大的廣告業務,1995年下半年,《體壇周報》先後拒發近百萬廣告費的魔術廣告,類似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即使是《體壇周報》發行量高達五百萬的鼎盛時期,廣告收入也遠遠低於報紙銷售收入。
《體壇周報》在內容產出、讀者體驗和人才挖掘三方面下足了功夫,在紙媒時期面對競爭者的圍剿站穩了腳跟並慢慢壯大起來。她達到鼎盛就好像等待噴發的火山一樣,已經定局,只是缺乏一個合適的契機,契機有了後,一切就會水到渠成,而那個契機很快來了……
三:質變
人生關鍵節點就是一場博弈,博對了,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博弈的本質就是冒險,因為「世之瑰麗、奇偉等非常之觀常在於人之所難至的險遠之處」,所以要想獲得巨大成功不能按部就班,要出奇制勝,關鍵時刻就要冒險。
《體壇周報》兢兢業業的深耕許多年後獲得了一定成功,但是還是離國內第一體育媒體有著很大差距。那個時候,《體壇周報》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足球報》。如果能夠打敗《足球報》,那麼基本上就可以坐穩國內第一體育媒體的位置。《體壇周報》一直在等待著一個合適的機會一舉達到目的。這個機會在2001年終於出現了。
當國際足聯官方宣布2002年世界盃由韓國和日本共同舉辦的時候,《體壇周報》高管敏銳的意識到國足極有可能會創造打進世界盃決賽圈的歷史。於是,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要得到國足新聞的獨家報導權。
2000年2月,米盧正式出任國足教練。當時《足球報》記者李響任國足隨軍記者兼米盧翻譯。因為這個原因,李響在足球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工作出色的李響與米盧建立了真摯的友誼,是當時所有記者中最貼近米盧的。由於這層關係,李響常常能得到其他記者無法得到的關於中國足球的第一手「猛料」消息。那個時候,關於米盧和國足的消息由李響所效力的《足球報》獨家發布。
《體壇周報》深刻意識到要想打敗《足球報》就必須把李響挖過來。2001年十強賽開打之前,《體壇周報》數次跟李響交涉,許諾李響十強賽三個月時間300萬人民幣的巨額薪水,要求李響只能為《體壇周報》獨家寫稿。巨額薪水打動了李響,她很快從《足球報》「轉會」到了《體壇周報》。
2001年10月7日,中國隊在瀋陽五裡河體育場1—0戰勝阿曼隊後獲得了2002年世界盃的參賽權。那是創造歷史的一夜,那一夜標誌著國足衝出了亞洲走向了世界。而《體壇周報》因為擁有關於米盧和國足的獨家報導權而名聲大震,創下了單期500萬發行量的紀錄,徹底坐穩了國內第一體育媒體的位置。
在國內大獲成功之後,《體壇周報》開始把目光放在國際,想在國際上創造一定的影響力,想成為國際體育媒體認定的中國官方體育媒體。其在國際實現重大突破的手段還是冒險和博弈。
2003年2月15日,英格蘭足總杯,阿森納客場戰勝曼聯。賽後曼聯更衣室爆發了著名的「飛靴事件」,事件爆發之後,關於貝克漢姆轉會皇馬的消息甚囂塵上。《體壇周報》在那年花費重金幾乎動用了一切關係搜集這方面的準確情報。
終於,《體壇周報》得到了寶貴的情報。2003年3月18日,《體壇周報》旗下足球雜誌《足球周刊》新刊上市,封面圖是身穿皇馬隊服的貝克漢姆,文章配文是:全球獨家發布,貝克漢姆轉會皇馬,三個月後抵達馬德裡。這一消息發布後震驚了整個歐洲體育媒體乃至世界體育媒體,這個消息的發布時間比歐洲主流媒體早了整整三個月。三個月後,貝克漢姆正式加盟皇馬,而《體壇周報》因為提前得知貝克漢姆加盟皇馬並提前三個月發布了消息從而在國際上獲得了很大的影響力,那是《體壇周報》發展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策劃。
從那之後,《足球周刊》和《體壇周報》正式被歐洲和世界體育媒體認定為中國官方媒體,並很快加入了ESM(歐洲體育雜誌聯盟)。之後《體壇周報》副總編輯駱明老師也成為金球獎中國區唯一評委,《體壇周報》正式走向了世界……
結語
而今,網絡時代的《體壇周報》受到了電子媒體的巨大衝擊,發行量和影響力有所下降,體育迷們買《體壇周報》更多的是一種情懷寄託。
但是,相信,《體壇周報》會經受住網絡媒體衝擊的,經過適當調整,《體壇周報》會重新崛起的。因為,有太多的人是因為《體壇周報》愛上了體育,《體壇周報》是太多人的青春和初戀……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