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古詩詞來表達對一個人的思念呢?
李商隱說: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
李清照說: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秋》
唐伯虎說:曉看天色暮看雲,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那有沒有更濃鬱,更深沉一點的呢?
蘇軾說: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這是一首寄夢詞,也是一首悼亡詞。
它情意纏綿,字字血淚,千百年來打動了無數人的心。
我們來看看它的創作背景。
1054年王弗16歲,在那個像花兒一樣盛開的年紀,嫁給了19歲一無所有的蘇軾。
她陪著丈夫從一介布衣走到名動京華,從青澀少年走到三十而立。
蘇軾每一步成功的後面,都有王弗默默的支持。如果上蒼眷顧,她就想這樣陪著丈夫,從青絲如瀑走到暮雪白頭。
可惜天妒紅顏,他們的婚姻只持續了11年,治平二年(1065),年僅27歲的王弗驟然病逝,少年夫妻情深義重,王弗的離世讓蘇軾肝腸寸斷,痛不欲生。次年,蘇軾將父親和亡妻的靈柩運回眉州,故裡與母親葬在一處。
並在山崗上親手種下了一株株松樹。
所以就有了「明月夜,短松岡」的不勝悽絕。
熙寧八年(1075),王弗去世已10年。
10年來,蘇軾在仕途上並不如意。
才40歲就已經鬢髮染霜了。
他多懷念十年前與王弗相依相伴的美好時光,這是後來,他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閏之,王閏之呢也是一位溫柔賢淑的妻子。
在蘇軾奔波遷徙的日子裡,她始終無怨無悔,為丈夫提供著一個溫暖的港灣。
因此,蘇軾對原配王弗的思念,即使再深。
也只能埋藏在心裡。
他不忍傷害現任妻子的感情,然而就在王弗逝世十周年之際,這份蘊藏了十年的思念。
終於在夢中爆發。
也成就了蘇軾這闕,名垂千古的經典詞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情至極處,直語貫出,不需要過多的辭藻修飾。
十年的別離呀,強忍著不去思念。
可終究難以忘懷。
十年裡輾轉奔波,沒有機會回到故鄉去看你一眼。
可即使回去了又能怎樣呢?
陰陽異路怎能重逢?
就算是人鬼相逢。
你還能認得出我嗎?
你死了。
我也老了。
現在的我風塵滿面。
兩鬢飛霜。
雖然《江城子》是一首記夢詞,但是整首詞中只有這幾句是對夢境的描寫。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小軒窗,正梳妝」是夢中最幸福、最甜蜜的場景。
妻子還是那樣楚楚動人,靠著軒窗對鏡梳妝。
而當我們再相見的時候,彼此的眼裡噙滿了淚水。
十年吶,太多的牽掛、太多的擔心、太多的思念。。。。。當千言萬語一起湧上心頭,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只能任由淚水肆意流淌。
夢醒時分,當蘇軾被迫回到現實,他的眼前再次出現了千裡之外,妻子長眠的那座孤墳,在夜色下顯得愈發悽冷,「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當年妻子下葬時,自己親手種下的小松樹,如今已經亭亭如蓋了吧。
在世人心目中,蘇軾似乎總是一副灑脫、曠達的模樣,但一曲「十年生死兩茫茫」千般深愛,萬縷哀思,讓人看到了蘇軾內心深處汨汨流淌的那份深情。
這首詞也被後人譽為千古第一悼亡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