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展出酒務頭考古成果,這處被盜墓地揭示商代神秘家族蹤跡

2020-12-18 新京報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一處山西晚商時期貴族大墓的出土文物,將在國家博物館集中展出。「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10月25日下午起對公眾開放,展期兩個月。

這是酒務頭遺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展出,遴選170餘件組文物,與國家博物館藏的部分西吳壁遺址文物等一起,通過邊陲禮樂、尚酒時風、兵戎重地、裝飾駕乘四個主體單元,展示商代貴族生活與社會風俗。

酒務頭遺址出土的獸面形飾。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酒務頭大墓:神秘「匿」氏家族浮出地表

黃河中遊在山西西南境自北而東奔流轉折,劃出了古稱「河東」的文明搖籃,酒務頭商代晚期高等級貴族墓地就位於這一區域。該墓地2017年8月開始考古發掘,次年即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墓地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填補了晉南晚商遺存的空白。出土的青銅器、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多達數百件,其中5座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在墓葬形制、埋葬習俗、器物組合、紋飾風格等方面,都體現出與商文化演進過程的同一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為「匿」族青銅器找到了歸屬。出土青銅器上刻著「匿」字族徽銘文,表明應為「匿」族墓地。「匿」氏家族曾出現在一些文獻記載中,國內外博物館也展示過刻有「匿」字樣的青銅器,但無法解讀其由來。

酒務頭遺址位於商王朝統治區域西部邊陲,擁有豐富的鹽、銅資源,墓地附近就有運城鹽池和中條山銅礦帶。中原腹地幾乎只有運城鹽池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食鹽,地位極為重要;銅礦則是青銅時代的戰略資源,與煉銅有關的夏商時期遺存,在夏縣東下馮和垣曲商城、絳縣西吳壁等屢有發現。

考古學家因此推測,處於歷史旋渦中的匿氏家族,可能是商王派駐在此地的高等級人群,保護並運輸資源供給商王朝。

酒務頭遺址的考古具有特殊意義,這是一次由盜墓引發的搶救性發掘。2014年至2015年,酒務頭遺址多次被盜,涉及五座大墓中的四座,文物流向全國各地。公安部門追回數十件文物,盜墓者也被抓捕和判刑。之後進行的考古發掘,全面揭示了這處重要遺址的面貌。

樂器和酒器重現商代禮樂文明

展覽中展出了酒務頭墓地種類豐富、造型各異的青銅鼎,凸顯了禮器功能。

展出的獸面紋鬲形鼎。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其中,「子匿圓鼎」表面飾獸面紋、雷紋,足根部飾獸面、凸弦紋,內壁鑄有「子匿」銘文。這種深腹、圜底、三足鼎的形制和紋飾,是商晚期青銅鼎的典型樣式,形制頗大,配得上酒務頭的單墓道大墓的等級。另外,還有簋、盤、甗、罐等青銅或陶製用品,形成豐富的禮器世界。

樂器和酒器是商代禮器的重要類型,酒務頭遺址出土的這兩類文物,再次證明了該墓地的等級之高。

酒務頭墓地出土的樂器,如鼓、鈴、鐃等,較前代更加豐富,已經有較多的樂器應用,而且成套系,具備了一定的演奏功能。這時打擊和吹奏樂器在祭祀和戰爭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酒務頭墓地出土了一批與酒文化有關的發現。在重酒之風盛行的商代,青銅觚、爵始終是青銅禮器組合中最核心的器物之一。此次展出的一組青銅爵,出土於一座未被盜掘的墓葬,與觚配套,代表了墓主高等級的身份和地位。

展出的翌獸形觥是一種酒器,觚和爵的組合是青銅禮器最核心器物之一。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兵器林立還原戰略地帶軍事氛圍

商滅夏之後,為了鞏固政權,在晉南構築了具有軍事防禦功能的垣曲商城、東下馮商城等,作為拱衛王畿的防線。酒務頭墓地出土了眾多的武器,包括青銅鉞、斧、戈、鏃等,一個墓內達數十件,象徵了武力的強勢。

象徵王權軍權和特殊地位的青銅鉞、卷首長刀等大型武器,以及戈、矛、鏃等進攻型武器,如此數量的武器作為隨葬品出現在君王墓,顯示出當時社會生活中軍事氣氛的濃重。

酒務頭大墓外還有車馬坑,保存有車軛、車衡、車輪等構件,鑣、銜、銅泡、鼻形飾等馬具,以青銅獸面形飾件最為典型。流行於商代至西周中期的弓形器,推測是一種駕車的用具,車戰時可臨時把韁繩掛在彎鉤處駕馭車輛,騰出手來使用武器進行攻戰。

另外,該墓地還出土了璧、圭、璜、柄形器等玉器,玉魚、玉蠶等動物形玉器造型生動,數量稀少的海貝也出現在裝飾品之列。

此次展覽從不同側面呈現出以鼎為代表的禮器組合,獨具特色的酒器組合,以及徵戰、出行、工藝、音樂等不同文化形態,較為完整地展示了酒務頭遺址的重要考古成果。展覽還向觀眾展示了酒務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科學過程。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辦,山西博物院、山西考古博物館、運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山西省聞喜縣人民政府協辦。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協作記者 浦峰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吳興發

相關焦點

  • 發現「匿」族——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印象
    光明日報記者 李韻 光明日報通訊員 蘇曉彤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0展廳,「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近日開展,170餘件(組)出土文物經過組合、陳列、解讀,將商朝晚期一個高等級貴族家族的故事鋪陳開來……展廳一角 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
  • 神秘的「匿」族到底是何方神聖?
    中國國家博物館北10展廳,「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近日開展,170餘件(組)出土文物經過組合、陳列、解讀,將商朝晚期一個高等級貴族家族的故事鋪陳開來……展廳一角光明日報記者李韻攝/光明圖片1.禮器揭開「匿」族面紗
  • 河北欒城周家莊墓地驚現商代古墓,距今3000多年!
    近日在河北石家莊市欒城縣周家莊墓地發現了一座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墓葬群。這次考古發現讓石家莊的歷史變得更加綿長和深厚。經過考古專家的預估,欒城地區發現的墓地為商代後期的貴族墓地,它的發現填補了石家莊地區商代後期的考古發現空白。隨著挖掘工作的不斷推進,關於這座墓的謎團也越來越多,比如這座墓主人叫什麼?是什麼身份等等。欒城縣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目前縣改區叫做欒城區),欒城縣下轄的一個村叫做周家莊,這個商代墓穴就是在這個村子發現。
  • 石家莊發現17座商代後期墓葬,每一座都被盜過
    經過河北省考古人員近一年的勘探和搶救性發掘工作,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的周家莊墓地,累計發掘墓葬22座,其中,17座為商代墓葬,出土了青銅簋、爵、觚、兵器及玉器等器物。
  • 2020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湖北又一處遺址入圍初評
    1月11日,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啟動,共有31個考古項目進入初評,其中,湖北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代表湖北考古參與評選。據該考古項目領隊、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剛介紹,魯臺山郭元咀遺址是近年來湖北地區最為重要的商代考古發現之一,發掘出土了大量與鑄銅有關的遺蹟和遺物,是長江中遊地區近年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鑄銅遺址。
  • 首個成都考古成果展金沙開幕 全面再現文物保護工作過程
    從考古發現到出土文物的文化內涵解讀,再到文物修復背後的故事,全方位、多角度進行呈現,帶領觀眾了解考古發現背後的故事,更深入認識成都悠久的歷史文化。展覽包含近30處成都平原重要考古遺址,從時代最早的高山古城遺址、到距今僅數百年的明代宦官墓群,時間跨度長達4000年左右。
  • 轉發關於「黎國倗國霸國考古問題」致山西省文物局考古所的公開信
    雖然黎城縣、翼城縣、絳縣關於消失千年的楷(黎)國、倗國、霸國墓的考古論定,已在各地新聞媒體包括中央電視臺廣泛報導,並在全國多地以楷(黎)國、倗國、霸國墓文物的名譽高調在全國多地展出,多次列入2005、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並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一等獎等榮譽和認可,但是,過不了出土文物的文字大關,就可能存在問題?
  • 【展覽】帶你一同探尋神秘的土司墓葬 ——王璽家族墓地介紹
    根據墓地前豎立的《龍陽郡節判王氏宗親墓誌》記載,這裡是明代龍州宣撫司僉事王璽的家族墓地。同年4月至5月,考古工作者對墓地進行了發掘,共清理墓葬19座。1979年1月,又清理了王鑑夫婦墓。兩次共出土器物396件,其中石買地券、誥命符、詔書共21方 。
  • 2018年度陝西考古新發現公眾報告會舉辦 頂尖專家探討陝西考古成果
    《劉家窪芮國墓地》孫戰偉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孫戰偉介紹了澄城劉家窪墓地考古發現,截至2018年度,劉家窪遺址調查確認範圍約3平方千米。西、南、北三面以自然衝溝為界,東面由一條人工壕溝與外相隔,壕溝南、北兩端與自然衝溝相接,以自然衝溝和人工壕溝相連組成一個封閉的大型遺址區域。魯家河穿遺址區中心而過,將遺址分為東、西兩區。
  •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省博開幕 展出文物超300件
    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展出的300多件文物引起市民極大興趣。海口日報記者蘇弼坤 攝12月22日上午,「海南稽古 南海鉤沉——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海南考古七十年成果展分「海南歷年考古工作」「海南田野考古」和「南海水下考古」三個篇章,共展出文物300多件,通過線下展覽和線上直播的方式,全方位為觀眾呈現海南考古70年曆程。「海南歷年考古工作」篇章全面呈現了海南建省前、建省後兩個階段的海南考古工作。
  • 山西曲沃縣羊舌墓地發掘
    羊舌,一個今天的小村莊,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姓氏,一段美麗的傳說。2005年至2006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又一處周代晉國的國君墓地,發掘出春秋時期的晉侯大墓。這裡沸騰了,曲沃再次為學界矚目,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 陝西韓城梁帶村出土春秋芮國文物欣賞!高清圖片
    收藏篇點擊👉連結 一部巨著:歷經十年,120萬字《藏傳佛教藝術發展史》2005年4月,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陝西韓城梁帶村芮國貴族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是一片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芮國貴族的墓地,其中埋葬有數位芮國國君和夫人。近三十年來,陝西考古研究院首次遇上如此高等極,並且未被盜掘和破壞的墓葬,不用說成果斐然。該處遺址的發掘,被評為2005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 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大量「稀世之寶」重見天日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西安發現北宋孟氏家族墓地 大量稀世之寶重見天日 M13墓室隨葬品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1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披露了西安市長安區一處北宋孟氏家族墓地考古新發現,發掘的5座北宋晚期孟氏家族墓葬,是近年來關中地區繼藍田縣呂氏家族墓發現以來,宋代考古的又一重要發
  • 湖北,考古重大新發現!
    武漢「城市之根」——盤龍城遺址東北方向約20公裡處有重大考古新發現!1月12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宣布,黃陂魯臺山郭元咀遺址發現商代晚期鑄銅遺址,僅用於鑄銅的人工臺地面積就達千餘平方米,系迄今所見長江流域規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商代鑄銅遺址,堪稱3200年前的「重工業基地」。
  • 綜述:埃及考古成果不斷 文保工作任重道遠
    埃及宗教事務部長穆赫塔爾·戈馬說,這一珍貴的《古蘭經》手抄本歷史可追溯至公元17世紀,發現地點是布海拉省首府達曼胡爾市一座清真寺附近。除經文外,還附有經文註解、注音以及其他珍貴的手抄文獻。據悉,此手抄本將作為埃及重要考古發現公開展覽。  近期,埃及在考古及文物保護方面成果不斷,但這也為政府部門的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重大挑戰。
  • 「2019十大考古新發現」,實證五千年文明
    以考古實證中國5000多年文明發展歷程,科學地揭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和核心特質,堅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石峁遺址的古城牆據了解,五一期間,「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終評會與觀眾「雲相見」。因為疫情的原因,這是三十年間第一次以網絡會議的形式召開年度考古發現的終評會。
  • 【雲上博物館】濟南市博物館為您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 商代「亞醜」青銅罍
    罍流傳存世的並不多,主要是因為罍這種器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存在的時間較為短暫,它主要流行於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到戰國時期已非常少見。     濟南市博物館珍藏的「亞醜」青銅罍屬商代晚期。此罍通高42釐米,口徑13.4釐米,重9000克。直口,高頸,有蓋,圓肩,深腹,腹下斂,矮圈足。因蓋內及口內均有「亞醜」兩字的銘文,因此被稱為「亞醜罍」。
  • 港媒曝首代賭王家族墓地被盜,骨灰盒被丟進野河,影后骨灰被散盡
    12月14日,據港媒報導,首代賭王家族以及多位名人的墓地均有盜竊痕跡,引起網友熱議。據悉,第一代澳門賭王名叫高可寧,和傅老榕、何東以及羅文錦並稱香港四大家族,名利都十分顯赫。此次家族墓地發生失竊事件,遭殃的是高可寧的兒子高福球。竊賊帶走了高福球的墓碑,還將他和妻子合葬的骨灰全部散盡,盒子扔在了荒郊野外。高福球的妻子正是金馬獎首屆影后尤敏,於1996年病逝。
  • 策展手記|封國中的歷史 歷史中的封國
    「周風遺韻——陝西劉家窪考古成果展」是2019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發現系列展之一,是國家博物館為廣大公眾精心打造的反映中國當今最新重大考古發現成果的展覽力作,它的如期開幕,使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展覽百花園中又綻放了一枝燦爛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