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一處山西晚商時期貴族大墓的出土文物,將在國家博物館集中展出。「河東之光——山西酒務頭考古成果展」10月25日下午起對公眾開放,展期兩個月。
這是酒務頭遺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規模展出,遴選170餘件組文物,與國家博物館藏的部分西吳壁遺址文物等一起,通過邊陲禮樂、尚酒時風、兵戎重地、裝飾駕乘四個主體單元,展示商代貴族生活與社會風俗。
酒務頭遺址出土的獸面形飾。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酒務頭大墓:神秘「匿」氏家族浮出地表
黃河中遊在山西西南境自北而東奔流轉折,劃出了古稱「河東」的文明搖籃,酒務頭商代晚期高等級貴族墓地就位於這一區域。該墓地2017年8月開始考古發掘,次年即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墓地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填補了晉南晚商遺存的空白。出土的青銅器、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多達數百件,其中5座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在墓葬形制、埋葬習俗、器物組合、紋飾風格等方面,都體現出與商文化演進過程的同一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考古為「匿」族青銅器找到了歸屬。出土青銅器上刻著「匿」字族徽銘文,表明應為「匿」族墓地。「匿」氏家族曾出現在一些文獻記載中,國內外博物館也展示過刻有「匿」字樣的青銅器,但無法解讀其由來。
酒務頭遺址位於商王朝統治區域西部邊陲,擁有豐富的鹽、銅資源,墓地附近就有運城鹽池和中條山銅礦帶。中原腹地幾乎只有運城鹽池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食鹽,地位極為重要;銅礦則是青銅時代的戰略資源,與煉銅有關的夏商時期遺存,在夏縣東下馮和垣曲商城、絳縣西吳壁等屢有發現。
考古學家因此推測,處於歷史旋渦中的匿氏家族,可能是商王派駐在此地的高等級人群,保護並運輸資源供給商王朝。
酒務頭遺址的考古具有特殊意義,這是一次由盜墓引發的搶救性發掘。2014年至2015年,酒務頭遺址多次被盜,涉及五座大墓中的四座,文物流向全國各地。公安部門追回數十件文物,盜墓者也被抓捕和判刑。之後進行的考古發掘,全面揭示了這處重要遺址的面貌。
樂器和酒器重現商代禮樂文明
展覽中展出了酒務頭墓地種類豐富、造型各異的青銅鼎,凸顯了禮器功能。
展出的獸面紋鬲形鼎。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其中,「子匿圓鼎」表面飾獸面紋、雷紋,足根部飾獸面、凸弦紋,內壁鑄有「子匿」銘文。這種深腹、圜底、三足鼎的形制和紋飾,是商晚期青銅鼎的典型樣式,形制頗大,配得上酒務頭的單墓道大墓的等級。另外,還有簋、盤、甗、罐等青銅或陶製用品,形成豐富的禮器世界。
樂器和酒器是商代禮器的重要類型,酒務頭遺址出土的這兩類文物,再次證明了該墓地的等級之高。
酒務頭墓地出土的樂器,如鼓、鈴、鐃等,較前代更加豐富,已經有較多的樂器應用,而且成套系,具備了一定的演奏功能。這時打擊和吹奏樂器在祭祀和戰爭中已經得到廣泛應用。
酒務頭墓地出土了一批與酒文化有關的發現。在重酒之風盛行的商代,青銅觚、爵始終是青銅禮器組合中最核心的器物之一。此次展出的一組青銅爵,出土於一座未被盜掘的墓葬,與觚配套,代表了墓主高等級的身份和地位。
展出的翌獸形觥是一種酒器,觚和爵的組合是青銅禮器最核心器物之一。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兵器林立還原戰略地帶軍事氛圍
商滅夏之後,為了鞏固政權,在晉南構築了具有軍事防禦功能的垣曲商城、東下馮商城等,作為拱衛王畿的防線。酒務頭墓地出土了眾多的武器,包括青銅鉞、斧、戈、鏃等,一個墓內達數十件,象徵了武力的強勢。
象徵王權軍權和特殊地位的青銅鉞、卷首長刀等大型武器,以及戈、矛、鏃等進攻型武器,如此數量的武器作為隨葬品出現在君王墓,顯示出當時社會生活中軍事氣氛的濃重。
酒務頭大墓外還有車馬坑,保存有車軛、車衡、車輪等構件,鑣、銜、銅泡、鼻形飾等馬具,以青銅獸面形飾件最為典型。流行於商代至西周中期的弓形器,推測是一種駕車的用具,車戰時可臨時把韁繩掛在彎鉤處駕馭車輛,騰出手來使用武器進行攻戰。
另外,該墓地還出土了璧、圭、璜、柄形器等玉器,玉魚、玉蠶等動物形玉器造型生動,數量稀少的海貝也出現在裝飾品之列。
此次展覽從不同側面呈現出以鼎為代表的禮器組合,獨具特色的酒器組合,以及徵戰、出行、工藝、音樂等不同文化形態,較為完整地展示了酒務頭遺址的重要考古成果。展覽還向觀眾展示了酒務頭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的科學過程。
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辦,山西博物院、山西考古博物館、運城市文化和旅遊局、山西省聞喜縣人民政府協辦。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協作記者 浦峰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吳興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