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詩歌界十大新聞
■董輯 執筆
一、《鐘山》雜誌發表周倫佑長篇組詩《春秋詩篇》,引發爭論
2019年2月,《鐘山》文學雜誌第一期發表周倫佑長篇組詩《春秋詩篇》(七首),分別為:《太陰的奧義——老子《道德經》的隱喻詩學解讀》《莊周被蝴蝶夢見——讀<莊子>破譯「莊周夢蝶」千古迷思》《帝王師的哀榮——孔子晚年行跡考》《俠者的隱遁——讀<墨子>》想墨者的任俠精神》《涵養天爵——仰首天鏡讀<孟子>》《諸子終結者之死——韓非之死的前言後記》《春秋有詩——從諸子時代讀「春秋精神」》。整部組詩長句式1220行,詩歌純文本12000字,加注釋18000字。這是周倫佑正在創作中的一部宏大詩集中的一組。該組詩以春秋戰國時期先秦諸子的生平和思想為題材,表達了詩人與華夏文化原典創造者的對話。這部組詩的寫作表明,周倫佑的詩歌寫作已經由「解構—語言寫作」、「建構—介入寫作」進入到「稽古—史傳寫作」階段。組詩發表後,在「周倫佑《春秋詩篇》討論群」及其他微信群中引起激烈的爭論。爭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詩歌需不需要注釋甚至大量注釋;二、周倫佑提出的「學術詩」這一命名是否有效、是否為新詩寫作提供了一種新的範式;三、周倫佑對孔子、韓非子等歷史人物的書寫語帶戲謔,是否過於離經叛道。相關討論延續了近一個月。
二、《詩刊》主編李少君《闖海歌》獲」中國長詩獎」成為詩界醜聞
2017年7月中旬,被譽為「詩壇反腐鬥士」的著名網絡詩歌研究者鄭正西,在「網絡詩選公眾號」和「今日頭條鄭正西帳號」發表《李少君長詩獲獎,為何引起口誅筆伐?》的署名文章,並截取《詩刊》主編李少君長詩《闖海歌》的片段,指出李少君的《闖海歌》把純故事文字進行分行成「長詩」,是「偽詩」。批評李少君憑此詩獲得由廣東佛山市文聯、佛山市作家協會頒發的「第四屆中國長詩獎」。鄭正西在文章中,通過對評委和獲獎者「官員詩人」身份的分析,進而揭開了少數官員詩人通過把持詩歌評獎進行利益分配的內幕。鄭正西的詩壇反腐文章在網絡、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融媒體、自媒體空間引發巨大反響,眾多詩人和網絡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為:李少君的《闖海歌》藝術品質底下,語言粗疏,缺乏詩意,幾乎不是詩歌;而他作為《詩刊》主編,堂而皇之的獲得此獎,更有「監守自盜」「肥水不流外人田」「利益分配」「暗箱操作」的嫌疑。在各種媒體發表的大量批評文章中,以四川詩人袁勇《由李少君<闖海歌>獲獎看當前詩壇的惡劣生態》一文表達得最為集中和激烈。
三、餘秀華「色解」唐詩《登鸛雀樓》,遭致詩界內外一致批評
2019年8月下旬,近年來因《詩刊》社大力推舉而走紅的「腦癱詩人」餘秀華,在她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了一篇名為《秀華讀唐詩·白日依山盡,你就白白地日啊》的文章。以下流、猥褻、胡謅八扯的思路「色解」《登鸛雀樓》,說「一般是這樣的,白白的日不好意思在白天舉行……只是在白天做活塞運動總有一點顧忌……所以,這裡的日是動詞,動次動次哐哐哐……」等等。此網文推出後,隨即引起軒然大波,眾多讀者留言表示對餘的斥責和討厭,鄭正西「網絡詩選」、「今日頭條」等大量網絡公眾號和媒體更是發表了很多署名文章和評論,斥責餘秀華的下流、猥瑣,進而引發聲勢浩大的批餘、反餘的網絡熱潮。在此過程中,餘秀華採取她一貫的胡攪蠻纏、恃弱/恃殘任性的無理取鬧,繼續辱罵讀者和反對者,胡言「我還日了李白呢,咋了?」等,拒絕認錯和偃旗息鼓。餘秀華以「腦癱詩人」「身殘志堅」的標籤成名和走紅後,其詩歌中的「下半身」傾向和低俗化向度一直被有識之士所詬病和質疑,此次她色解唐詩,再次暴露了她為人的低俗、鄙俗、惡俗和某種程度上的為所欲為。
四、內蒙古詩歌研究所成立大會暨首屆「北中國詩學論壇」在內蒙古通遼舉行
2019年9月14日,內蒙古詩歌研究所成立大會暨首屆「北中國詩學論壇」在通遼市內蒙古民族大學霍林河校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詩人、理論家、評論家和學者周倫佑、張無為、陳小蘩、袁勇、董輯、孟原、王法、郝青雲、王金雙、劉永(筆名原散羊)、王妍、青藍格格、美成、王楚、王旭等參加了會議。「內蒙古詩歌研究所」是內蒙古民族大學文學院下屬的學術研究機構,成立後,主要致力於內蒙古現當代詩歌的整理、研究,同時兼及中國現當代詩歌和外國詩歌的研究等工作,是內蒙古高等院校的第一家詩歌學術研究機構。成立大會後,舉辦了「北中國詩學論壇」的學術討論,這是蒙古詩歌研究所成立後的第一次學術活動,議題為「當代詩歌批評話語權的重建」。周倫佑、原散羊、張無為、王法、陳小蘩、袁勇、王楚、董輯、孟原、王妍等做了主題發言並就有關「批評話語權」問題、當下詩歌批評的現狀、當下詩歌寫作的現狀等問題進行了有益而熱烈的討論。據悉,由蒙古詩歌研究所主辦的「北中國詩學論壇」以後將不定期舉行。
五、第二十七屆柔剛詩歌獎評出,老詩人邵燕祥獲得榮譽獎
2019年9月,第二十七屆柔剛詩歌獎評出,老詩人邵燕祥獲得榮譽獎;青年詩人康蘇埃拉以《夜禱之必要》《空花冠》《重臨奧斯維辛》獲得主獎。柔剛詩歌獎歷史悠久,是國內最知名的民間詩歌獎之一,目前由南京大學新文學研究中心新詩研究所負責評選。評獎組委會由傅元峰、黃梵、何同彬、胡弦、李章斌、馬鈴薯兄弟、歐陽江河、唐曉渡、王彬彬、王家新、于堅、育邦、翟永明組成(此為永久性機構,成員按姓氏拼音排序)。本屆終審評委會成員為陳先發、霍俊明、娜夜、姚風(澳門)、遊俊豪(新加坡);初審評委為馮娜、李檣、孟原、顏煉軍、袁紹珊(澳門);評委會秘書為田野和周恩。
六、著名70後詩人朵漁被指抄襲,引起詩壇驚擾、疑惑和不解
2019年10月10日,微信公眾號「詩人裝」推送公號文章《關於朵漁詩歌文本中的抄襲剽竊,或其動機來源》,轉發tinyaur的微博內容,稱:2016年9月,因為要謀求出版的原因,C女士將自己的詩歌交付朵漁,自此以後,朵漁開始以各種方式抄襲和剽竊C的詩歌,並將抄襲成果發表在新出版的詩集中。同時不顧C女士的反覆暗示和反對,繼續剽竊和抄襲。同時,朵漁還涉嫌抄襲近年來在詩界較有影響的美國詩人吉爾伯特等詩人的詩歌等。因為自始至終C隱在幕後,沒有出場;也沒有任何詩界中人指出她是誰?她的來路是什麼?所列舉的抄襲證據,除少數句子外,大多數雖有詞彙、想像方式、關鍵語句等的雷同和近似,但不能完全證明是「抄襲」。在「讀一首好詩」等微信公眾號的轉載推介後,此事件轉為熱門話題,產生了不大不小的影響。奇怪的是,自始至終,朵漁都沒有發聲,沒有就此事有一個字的解釋和聲明。這也造成了眾多圍觀者對此事的疑惑和不解。
七、第六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成功舉辦
2019年11月19日至11月24日,第六屆「香港國際詩歌之夜」在香港主會場舉行。本屆詩歌之夜的主題是「言說與沉默」,分別舉辦了「言說與沉默——抗拒的狀態」「言說與沉默——文化翻譯」「邏輯之鏈以外的言說與沉默」等主題座談。在座談和對話之外,還舉辦了朗誦會、電影展映、創意音樂表演、人工智慧藝術家(機器人藝術家)與人類藝術家的合作。本屆詩歌節邀請的詩人、翻譯家、學者、音樂家等人數是歷屆之最,共有來自於中國、臺灣、香港、葡萄牙、美國、羅馬尼亞、日本、德國、希臘、俄羅斯、匈牙利、韓國、秘魯、斯洛維尼亞、塞爾維亞、愛沙尼亞、斯洛伐克、羅馬尼亞、波蘭、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五十多位知名詩人和其他藝術人士參加了此次活動。
八、著名詩人、作家、學者流沙河逝世
2019年11月23日凌晨3點,著名詩人、作家、學者流沙河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8歲。流沙河原名餘勳坦, 1931年11月11日生於成都金堂縣。新中國後開始文學寫作,曾就職於新中國最早創刊的《星星》詩刊,後因散文詩《草木篇》被打成右派,遣回原籍監督勞動二十年。文革結束後,重回《星星》詩刊做編輯,發現了推舉了一批青年詩人,創作出了《故園九詠》《情詩六首》《就是那一隻蟋蟀》《妻頌》等有影響的作品,同時大力介紹臺灣現代詩,對八十年代臺灣詩歌熱起到過一定的推助作用。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詩集》《故園別》《臺灣詩人十二家》《隔海談詩》《臺灣中年詩人十二家》《流沙河詩話》《十二象》等。流沙河晚年基本停止了詩歌寫作和研究,以隨筆、散文寫作和學術研究為主,兼及講演和講座,出版的主要作品有《鋸齒齧痕錄》《莊子現代版》《流沙河隨筆》《Y先生語錄》《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流沙河認字》《文字偵探》等多部。其有數首詩作被中學語文課本收錄為教材。作為一個從特殊年代走過來的老詩人,流沙河的寫作和治學態度值得後輩詩人和讀者尊敬。
九、民刊《獨立》《詩》《大荒》《詩參考》《詩鏡·詩蜀志》等先後出版
2019年,詩歌民刊仍然繁榮,《獨立》《詩》《大荒》《詩參考》《詩鏡•詩蜀志》先後出版,其中《詩參考》出版了創刊三十年紀念專號;《獨立》出版了「民刊大展」專號;《大荒》繼續推進續脈寫作,並推出了「黎明詩學」;《詩》則保持一貫的厚重,不改其「中國第一厚」民刊的定位;《詩鏡•詩蜀志》則推出了一批重要詩人的新作。作為中國詩歌的特殊產物,民刊是中國詩歌尤其是先鋒詩歌的集中體現和收穫載體,是中國詩歌含金量的客觀體現,引領著中國詩歌的走向。在當下調和曖昧、體制內詩歌益發圈子化和利益內化、固化的詩歌生態中,民刊的存在繼續彰顯著詩歌的本義和轉義。
十、臺灣九歌出版社出版《華文新詩百年選•中國大陸卷》(二冊)
2019年12月,適逢新文學103年,九歌出版社創社四十年之際,臺灣九歌出版社出版了由臺灣學者陳大為、鍾怡雯主編的《華文新詩百年選•中國大陸卷》(二冊),收錄了自五四新文學以來現、當代近百位詩人的經典作品,以呈新華語新詩百年風華。
《華文新詩百年選•中國大陸卷》是陳大為、鍾怡雯主編的《華文文學百年選》的詩歌部分。《華文文學百年選》是一套百年精選文集,以新文學開始的1918年為起點,以迄2017年,透過編年史的方式,讓不同時代作品依序登場,藉此建構百年文學發展脈絡。選文涵蓋了當前發展得最為成熟的四個華文文學板塊:大陸、臺灣、香港、馬華,以編年史的方式收錄了改寫現代文學史地景的經典、膾炙人口的名篇、各世代的先鋒力作,以及被主流視野忽略的另類佳構。這套文集,大陸與臺灣選文部分,小說、散文、新詩各一卷,香港與馬華則各將三種文類集於一卷,預計出版全套十六冊。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