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日下午一時許,著名圍棋職業棋手範蘊若不幸從家中墜樓身亡,其出事當天剛被確診為抑鬱症。據了解,在事發之前,範蘊若就已經出現了連續5天5夜無法入眠的反常現象。7月2日上午,他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上海一家醫院就醫,並被確診患有抑鬱症。之前他沒有向任何人吐露過他的病情。
範蘊若是中國圍棋職業棋手,職業八段,與範廷鈺、羋昱廷一同並稱為上海棋界「二飯一米」。 範蘊若於2009年成功定段,曾在嬌子杯圍乙聯賽中取得七連勝的輝煌戰績,在農心杯世界圍棋團體錦標賽中為中國第六次捧起農心杯冠軍。
範蘊若於1996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母別說下棋了,就連麻將都不會打。兒時的範蘊若在學打撲克牌時被發現有「天賦」,開始走上圍棋之路。在滬上圍棋啟蒙名師邱百瑞的圍棋班上,範蘊若坐在媽媽腿上聽課,只聽了幾堂課就能做出來一些大孩子都做不出的題目。
不久,範蘊若進入了上海應昌期圍棋學校,漸漸在滬上棋童界小有名氣。他在10歲時被父親徵求意見如何發展,他果斷做出了自己的人生抉擇:選擇圍棋,放棄了像其他孩子一樣的求學之路。
和大多數北上求學的棋童一樣,範蘊若在母親的陪伴下來到北京馬曉春道場「深造」。在他父親範中校的記憶裡,北京當時的聶、馬兩家道場,上海來的棋童大概也就五個人。像範蘊若這樣的棋童,當時的生活費(包括房租)加上學費,全家的投入一年至少10萬元,這應該相當於一般中等城市工薪階層四五個人員的收入。「房子肯定還是買不起,當初父母都把錢投資在了我學棋上。」範蘊若曾經笑言。
除了經濟上的壓力外,範蘊若還要面對圍棋行業較高的淘汰率問題。全國那麼多的棋童,一年僅20個定段的名額,要想從千軍萬馬中殺出重圍,可以說是極其困難的。何況,範蘊若出道的時代,是中國圍棋迄今為止最強勢的時代。我國棋手世界大賽冠軍拿得最多、新人的數量和厚度都遠超日韓。
這是群雄並起的好時代,對棋童們來說也是個壞時代。各世界大賽的冠軍輪番換人,已經很少能碰到像之前一個人統治一個時代的現象了。周睿羊、江維傑、時越、範廷鈺,中國已有的4位90後世界冠軍,如走馬燈般晃過,卻很少有能給公眾留下如當年聶衛平、馬曉春、常昊這樣深刻印象的。
上海圍棋隊主教練劉世振說:「我們那個時代,學棋就是玩兒,家長純粹是因為興趣,而教練也是寬鬆型的,不收學費,這樣就沒了壓力。因此,那時候小朋友學棋開心,人際關係也不錯。但現在,學棋的功利性很強,巨大的投入讓家長必須逼著小孩學棋,壓力太大。孩子們之間都是相互競爭的關係,顧不上太多的個性。」
憑藉聰慧和努力,範蘊若在棋盤上展現了自己的才華和天賦。在2012年至2020年的圍甲聯賽中,範蘊若憑藉自身的努力從新秀上升到主力,又從主力晉升為隊內主將。2017年,範蘊若更是力擒韓國隊主將樸廷桓,把農心杯的冠軍頭銜留在了中國,他的實力毋庸置疑。同時,性格很內向的範蘊若一面又保持著低調謙遜的本色,被同事公認為「好人、正直」,有著很好的人緣。
從範蘊若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其自身性格和成長經歷來看,他承受了過多的精神壓力,也許這是導致他得抑鬱症的主要原因。
試想一下,自幼成名的「神童」, 外界對他的期待和評價過多,他對自己的要求又過高,面對強手如雲的棋壇,十幾年來要背負多大的壓力去學棋、比賽和生活?
同時,在圍棋這個獨木橋上,家庭幾乎傾家蕩產支持他下棋,而圍棋的收益前景卻並不好。入選2019福布斯中國30歲以下精英榜的著名棋手時越在其博客上說:「(圍棋)收入卻並不如當年那樣讓人羨慕。能在圍甲聯賽拿工資的,全國也僅五六十名棋手,更何況圍甲一年二三十萬的收入,也就是個高級白領的水平,棋手的巔峰期又能有幾年?即使能打上世界大賽,獎金最高的應氏杯,四年才舉行一次,自己到手的也才100萬元人民幣左右。」可想而知,投入這麼多,卻難以看到讓人滿意的回報,這也應該是讓範蘊若產生思想包袱的一個原因吧。儘管他是真心喜歡圍棋,也未必會是追求物慾之人,但是一家人的物質生活(比如買房)也是一大現實問題。
因此,可以說是圍棋界殘酷的競爭和經濟上的壓力讓範蘊若背上了較重的包袱,而凡事追求完美的他又不善於表達和疏解自己的緊張情緒,加之家長關注不多,最終導致他沒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抑鬱症情況,選擇了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自罪,飲食、睡眠差,擔心自己患有各種疾病,感到全身多處不適,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抑鬱症嚴重困擾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約15%的抑鬱症患者死於自殺。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哈佛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抑鬱症已經成為中國疾病負擔的第二大病。
抑鬱症產生的原因,除了遺傳和生化因素外,主要的就是心理-社會因素。尤其是在當今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形勢下,應試教育沒有根本改觀,許多家長過度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只知道一味逼孩子「努力」「優秀」,或無形中讓孩子給自己套上「拼搏」的枷鎖,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導致相當一部分孩子產生抑鬱。
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四分之一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高校已成抑鬱症重災區。我國現在接近3600萬在校大學生,也就是說接近900萬人曾有抑鬱心理問題。
到底該逼孩子「優秀」還是該讓孩子內心強大?答案不言而喻。
孩子畢竟是活生生的人,是人都有七情六慾,尤其是小孩子天性就有「愛玩」「淘氣」的需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做到堵疏結合,既要嚴格要求,又要遵從孩子的天性,決不能讓孩子時時刻刻繃緊神經做一個毫無瑕疵的「乖孩子」。
一旦對孩子要求過高過嚴,或者無形中讓孩子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孩子就會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對於一些內向、「聽話」的孩子來說,他們更會刻意強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長此以往,他們就活得丟失了自我,失去了人生的方向和動力。
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中有這樣一段話:「你要記得,你有你的世界,不必強求自己迎合他人、滿足他人,不必逼迫自己成為別人喜歡的人,你就是你啊,獨一無二。」倘若廣大家長如果用這種觀點教育孩子,孩子怎麼不會活出自我、活得快樂?
同時,家長密切關注孩子的心理行為也是至關重要的。千萬不要把孩子的「懂事」「忍耐」「不與家長交流」當成好事,也許這背後正是孩子的痛苦克制和思想鬥爭。一旦這種忍耐到了臨界點,也許我們連後悔的機會都沒有!
俗話說,3歲看老。研究發現,孩子小時候是進行心理教育的好時機,心理教育的最佳時期不能超過12歲,即從出生到小學階段都需要耐心細緻的心理教育。一旦孩子長大成人,他的性格問題、「三觀」問題就難以改變了。
對此,家長要多學習一些簡單的心理教育知識,或者家庭備有一些適合家長、孩子閱讀和討論的實用性心理教育書籍,一旦發現孩子的情緒問題就要及時予以疏導、教育。當然,如果讓孩子學會自我疏導情緒、自我治癒心理問題是再好不過的了。另外,發現孩子的嚴重心理問題或反常現象後,要及時會同老師或者心理醫生進行糾治,防止問題越積越多、越積越大。
只有當孩子心理健康了,一切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