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
川普先生「無釐頭」的敗選操作美國第45任總統川普先生在4年任期裡展現出了極端的個人主義,導致美國國內、國外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分裂。尤其在其大選失勢後,川普先生不承認敗選,多次在社交媒體上單方面宣布獲得美國大選勝利,強勢自立為王,並毫無事實根據(evidence free)地造謠美國總統大選被暗箱操作(rigged election),僅憑一己之力在短短幾周內就將美國人民自以為傲了230餘年的民主選舉制度摧毀得分崩離析。
更加荒謬的是,早在2017年,美國六名權威心理學家就曾聯名上書,確診川普先生患有至少8種心理疾病,判定其具備危險性人格,認為川普先生的精神和心理狀況並不具備勝任總統職務的工作能力。
川普先生為何「招人愛」?但凡此種種,似乎都沒有阻擋川普先生「招人愛」的事實。在2020年大選中,原本以為在抗擊新冠疫情無所作為的川普政府會一敗塗地,誰知川普先生還是獲得了7千4百萬選民的支持(雖然不敵拜登先生獲得的8千1百萬張選票),但川普先生確實成為了美國歷史上在任總統獲得選票最多的一任總統。
我們不禁要問,一個連中國小朋友都能識別川普的瘋癲,為什麼美國人民不能?為什麼有狂熱的川普「死忠粉」?為什麼還有7千4百萬川普支持者為川普搖旗吶喊?為什麼美國鄉下的農民大伯要為頂級富豪川普自掏腰包捐款打官司?為什麼美國人民不能明辨是非?為什麼如此反智呢?
本期《心理學簡報》政治心理學專欄特邀作者科學狂人將為讀者們解讀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的心理學教授Thomas Pettigrew關於分析川普支持者們5種反智的極端心理特徵的心理學文獻,並從心理學角度剖析川普粉絲們的心理、精神狀況。
Thomas Pettigrew教授的研究成果發表於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期刊上。
川普支持者具備5種反智的極端心理特徵
在Thomas Pettigrew教授的研究報告裡,他通過理論、數據分析出川普支持者具備5種反智的、極端的社會心理特徵,包括:威權人格綜合症(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syndrome),社會支配傾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偏見(prejudice),群際接觸(intergroup contact),相對剝奪(relative deprivation)[1]。
Thomas Pettigrew教授認為,探究川普支持者的社會心理有助於研究、解釋、預測特定群體對政治突發事件的影響力。該項研究成果和數據證明了川普支持者與極右翼歐洲支持者(far-right European supporters)之間有極高的相似度[1]。
1. 威權人格綜合症(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syndrome)
威權人格綜合症產生於缺乏安全感的人群威權主義(authoritarianism)最早的定義可以追溯到1950年,在權威的社會學教科書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中威權主義被定義為:以犧牲個人的人身自由為代價而嚴格遵守權威的行為[2]。
患有威權人格綜合症(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syndrome)的人通常有如下表現[2]:
對權威的絕對服從(deference to authority);對外來成員的攻擊性(aggression toward outgroups);嚴格的等級觀念(a rigidly hierarchical view of the world);抵制新事物、思潮等新經驗(resistance to new experience)。威權人格綜合症通常是因為個體遭受恐懼和被威脅時而產生[2]。當人的心理狀況處於缺乏安全感的不確定環境中,一旦出現一位權威的、強勢的、故意誇大威脅或製造恐懼的領導人時,在該體制中的人民就會出現的一種意識形態,從行為上表現為絕對服從該政體,並效忠該領導人。
分析:川普故意誇大威脅論吸引了「死忠粉」威權主義常見於世界各地的右翼政體(right-wing),在自由主義體制中並不多見。但川普先生是一個特例,他在公開場合和個人社交媒體上反覆煽動種族主義,激發了美國國內民粹主義的盛行,外交政策奉行「美國優先」原則,這些操作實際上加速了美國國內意識形態的分裂,並通過故意誇大威脅而製造了民眾的恐慌。
川普在其演講中經常採用極端的、激進的、誇張語言,如「徹底的災難」(complete disasters)來刺激本就缺乏安全感的民眾,從而如願以償收穫了這部分人的效忠。這部分支持者可以算作川普支持者中的「死忠粉」,他們將川普視為能夠拯救人民及美國於危險境地的唯一權威和救世主,因此重視程度極高,也更容易被激怒和煽動產生激進行為。
2. 社會支配傾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社會支配傾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與上述的威權人格綜合症相關,代表有社會等級觀念(societal hierarchy)的人群[3]。
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 )的政治心理學研究人員John Duckitt教授在2007年的研究中發現擁有社會支配傾向的人群通常具備以下特徵[3]:
反平等主義,認為群體內部及群體之間可分為不同等級,傾向於將社會分層的群體取向;認為不同社會等級的人地位和享受的權益和資源不應平等,高等級的人比低等級的人具有優勢;認為高等級對低等級的人享有支配權;這部分人群通常自認為自己屬於高等級人群,有等級優越感,歧視低等級的人,認為自己有權力主導主流思想以保證自身利益。通常信奉種族主義,認為不同種族之間的地位並非平等。分析:川普「白人至上」和「美國優先」的思維切合了擁有社會支配傾向人群的思潮
在一項於2016年發表於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期刊上的調查顯示,擁有社會支配傾向的人群幾乎都是川普的擁護者,因為川普「白人至上」和「美國優先」的理論切合了這部分人的思潮,滿足了他們自身的優越感,並期望有一個權威領導者能捍衛他們在等級上的優勢並謀求更多的支配權和利益。
3. 偏見(prejudice)
川普支持者們在心理和行為上整體表現出了較強的排外傾向(anti-outgroups),他們對和自己(宗教、種族、價值觀等)不一樣的群體缺乏包容性,對自己的狀態擁有極強的優越感,以至於認為歧視他人是合理行為。
分析:川普宣揚宗教、種族主義
川普將穆斯林定義為「危險」(dangerous),將墨西哥人定義為「強姦犯」和「殺人犯」(「rapists」 and 「murderers」),將中國定義為敵人,將新冠病毒汙名化為中國病毒。這一系列偏激的言論加速了美國國內種族主義的蔓延速度,並煽動了川普支持者們更加肆無忌憚宣揚民粹思想的行為,但卻符合了本身就自帶偏見的選民的口味。
4. 群際接觸(intergroup contact)
群際接觸(intergroup contact)在1954年由Allport提出,是指與自己所在群體之外的群體成員進行接觸[4]。
分析:川普支持者生活在種族、人種單一化的地區
實驗證明,增加群際接觸有助於減少偏見。而Thomas Pettigrew教授在研究中發現,川普支持者大多為白人,他們與少數族裔的接觸比其他美國人少得多。這就是為什麼川普支持者在地理位置分布上更集中於種族和人種相對單一的地區,他們在實際生活中通常接觸不到國際化環境,因此對少數族裔偏見較深,對川普「白人至上」主義深信不疑。
5. 相對剝奪(relative deprivation)
相對剝奪(relative deprivation)是指一個人因為某些原因在客觀上被剝奪了對某個事物的擁有權,但這個人在主觀上依舊認為自己應該享有對這個事物的擁有權和支配權。而當此人與別人(被認為和他們一樣或者不如他們的人)做對比時,發現別人獲得了他不能獲得的擁有權後,會產生極度不滿的憤怒心理和負面情緒。
分析:川普反移民政策為支持者們平息了憤怒
川普反覆表達移民政策搶奪了美國本地人的工作機會,因此大力推行反移民政策以提高美國國內的就業率。這樣的政策符合了那些低收入美國家庭的利益,這部分家庭通常認為,他們的收入偏低是由於墨西哥人和中國人的介入而剝奪了他們獲得更高收入的機會。因此,川普的反移民政策平息了這部分人的憤怒。
總結:看似不合理的現象總是有合理的解釋
雖然川普看似「瘋癲」,但其「瘋狂」的反常政策和言論其實正好符合了美國近一半選民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們作為局外人,只從表面上看到了川普支持者的「反智」,卻沒有深挖這部分人極端思想背後的原因。
希望本期《心理學簡報》的信息能為讀者們從心理學角度解讀看似不合理現象背後的合理原因。
參考文獻
[1] Pettigrew, T. F. (2017).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Trump Supporter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sychology, 5(1), 107-116.
[2] Adorno, T. W., Frenkel-Brunswik, E., Levinson, D. J., & Sanford, R. N. (1950).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New York, NY, USA: Harper & Row.
[3] Duckitt, J., & Sibley, C. G. (2007). Right wing authoritarianism,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nd the dimensions of generalized prejudice.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1, 113-130.
[4] Allport, G. W. (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Cambridge/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原創作者|科學狂人(《心理學簡報》政治心理學專欄特邀作者)
文章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