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公檢法」詐騙雖不是什麼新招數,但騙子也會利用多種騙術設下「連環套」。近日,市民蘇女士就被這「連環套」整蒙了,被騙了330餘萬元後才幡然醒悟。
今年3月23日,蘇女士接到一位自稱「平安銀行業務員」打來的電話,說她1月10日辦理的信用卡有一筆8968元的消費,可蘇女士表示自己並不知情。
「喲,那得快點報案啊,不然該扣你錢了!」「業務員」「設身處地」為蘇女士著想,並「熱心」地幫她報了案。
「您好,我是西城公安分局民警,有人替你報案……」接通了「民警」的電話,蘇女士聽到了對方背景音裡的討論聲:「喲,這個蘇某某還涉嫌國家重大金融案呢!」這一下蘇女士慌了神。為自證清白,她不得不向隨後打來電話的「刑偵隊長」做解釋。
對方表示,相信蘇女士是無辜的,但為證清白,她得繼續配合。
「他說稍後一位楊主任會和我聯繫,讓我端正態度,拒絕配合將追究責任……他還教我如何跟楊主任申請『資金清查』,說這是證明清白的關鍵!」
為了爭取到「資金清查」的機會,蘇女士還特意和這位「隊長」演練了一遍。
當日,「楊主任」通過QQ號向蘇女士發來了警官證和身份證,在對方的指導下,蘇女士點開一個有模有樣的網站,輸入了對方提供的案件編號,自己的身份證照片和一張涉嫌洗錢的黑卡顯示出來,黑卡上有兩個大大的紅字「犯罪」。成功得到她的信任後,對方開始布置任務,核心就是「保密」,對家人也不能說。
於是,3月25日和27日,蘇女士特意到賓館開房,通過QQ語音聽取對方的指令,報出所有銀行卡號,重新辦理密碼,將所有理財產品設置成「到期回卡」並將到期時間拍照發送……
「我也不知道錢是怎麼沒的,直到清明節前,真正的西城反詐騙中心民警先後給我和我兒子打電話詢問是否遭遇詐騙,我還一口咬定沒有,我得遵守『紀律』啊!」
直到4月初,蘇女士的兒子無意間更改了理財產品「到期回卡」的設置,結果第二天「楊主任」便告知蘇女士涉嫌「私挪資金」,需交「行為保障金」19萬元。
手頭已經沒錢的蘇女士被告知,可以和同事借,事後如數返還。蘇女士真的向同事借了錢,存到一張新銀行卡裡。
「現在想想實在太蠢了,第二天建行的人給我打電話說,後臺檢測這個新卡號被綁定了一個設備,還轉錢了,問是不是我本人操作,我毫不猶豫說『是』。」
就這樣,蘇女士一步步陷入騙子的圈套,通過建行、農行、郵政儲蓄等手機銀行,先後讓對方「划走」70餘萬元錢。
轉眼到了6月,騙子又換了新身份。
「一位『檢察長』說案件進入結案程序,但必須得攢夠『信譽積分』『人際關係積分』才能結案。」蘇女士說,「檢察長」讓自己去貸款,以證明自己的信譽,一萬元積1分,積分越高越有說服力,結案後可做「數據還原」,借了也等於沒借。
蘇女士先後通過房產抵押、信貸等方式貸款259萬元,分批分次存入自己的銀行卡裡。可到「人際關係積分」時,蘇女士只借到16萬元,且引起了朋友的警覺,這時她才幡然醒悟,於7月24日在豐臺區嶽各莊派出所報警。
打了幾個月的交道,對方無微不至的「關懷」和設身處地為她「著想」,始終讓蘇女士深信不疑。
「每月快月底時,他們都讓我做下月的生活費用申請,給我卡裡留2000元到5000元……」
「電信詐騙案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恫嚇,另一種是利誘,冒充『公檢法』詐騙,主要屬於第一種,並利用了當事人急於『自證清白』的心理,市民一定要提高反詐意識,多方求證。」民警介紹說,上半年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高達10.1萬起,五種案發案佔比超過70%,其中一種就是「冒充公檢法類詐騙」。豐臺反詐中心民警提示:公檢法部門不會電話辦案,比如通過電話、QQ、微信做筆錄,更不會在電話裡介紹案情。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曲經緯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