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申通公司實際控制人陳德軍和陳小英與阿里巴巴籤署《購股權協議》,授予阿里巴巴收購申通31.35%股份的權利,約定收購價為99.82億人民幣。
2019年9月10日,馬雲卸任阿里掌門人,並舉辦卸任演唱會
2020年4月4日,劉強東卸任京東掌門人一職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陳德軍、馬雲、劉強東等商業大佬們選擇了功成身退(排名按照隱退時間軌跡來)。針對以上資訊不免成了廣大民眾茶餘飯後的談資,抱著一絲絲的好奇,小編也去先行了解了一下。 乍看三則資訊都是老闆功成身退,但是仔細分析還存在質的區別。馬雲明哲保身退居二線,仍舊是公司股東;而陳德軍屬於公司變現,徹底退出;至於劉強東卸任一訊息剛剛傳出,退出方式尚不明確。
至於退出的原因,國民們各種猜測,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其中不乏以下內容。觀點一:大佬們資產足夠,實現自我,餘生只差享受生活;觀點二:大佬們被政治脅迫,此想法在劉強東在美國被設局後逐漸變成主流觀點;觀點三:大佬們為了使基業長青,為未來布局,著重培養合適的人才。
但無論何種觀點不過是各家所見所識的「投射」而已,真正的原因只有當事人才能準確解釋。那麼投射是什麼?投射是近現代心理學中精神分析流派中的一個概念。含義如下:
投射作用,是指個體依據其需要、情緒的主觀指向,將自己的特徵轉移到他人身上的現象。投射作用的實質,是個體將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為特徵推測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樣存在
投射性認同
(1)所看皆所想,情人眼裡出西施。是一種正向情感的帶入,會對個人認清現實產生一定的幹擾,將自己希望理想的形象投射到現實物體情境中。
(2)情感帶入,六月飛雪驚醒作用。是一種負面情感的帶入,看災難電影會將個體帶入災難的場景,進而驚醒個體去做改變。
(3)行為改變。此種行為是忽略問題或者無力改變的基礎上,破罐破摔的負面行為表現。
投射性指責
為了避免別人對自己的指責,先指責別人,從而減輕自己被指責的心理壓力的行為。例如:先下手為強。行為潛臺詞是:「其實不全是我的錯,所以,不要指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