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號已被封請加作者微信tomzuo1984,雅克·赫爾佐格出生於瑞士巴塞爾,今天是 2019 年 4 月 19 日,正好是赫爾佐格 69 歲生日,祝大師生日快樂,也感謝大師為中國做出了精彩絕倫的設計。
當講到赫爾佐格,必然要講到德梅隆,我們無法將其割裂開來講述,他們是一對黃金搭檔。他們一同設計了包括國家體育場—「鳥巢」在內的無數激動人心的精彩建築,就讓我們一同來回顧一下大師的精彩設計和深邃思想吧。
1
成長經歷
1957年,兩個7歲的小男孩相遇,這兩個小男孩後來一起走過了60年。他們讀同一所小學,初中,高中,同一所大學,畢業後又一起開公司,他們互相扶持又互相批判,以一種直觀而感性的方式直譯建築。他們的建築也許沒有那麼多所謂的思想、觀念等,相反,那些最質樸的感官衝擊,鳥語,花香,則更會打動人心。
他們的老師
無論做什麼,都不應該建造;應該思考,應該研究人。——魯西斯伯克·哈特
忘掉社會學,回到建築本身。——阿爾多·羅西
作為兩人的啟蒙老師,哈特的思想卻讓他們感到沮喪。而之後羅西的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直接將這對兄弟轉向了對於建築意象的研究。
建築就是建築,它不可能像書一樣被閱讀,它也不像畫廊裡的畫一樣有致謝名單、標題或標籤什麼的,也就是說,我們完全反對具象。我們的建築的力量在於觀者看到它時的直擊人心的效果
——雅克·赫爾佐格
建築無法通過文字、圖像這些最直接的手段訴諸思想,而深層次的符號,隱喻,象徵,文脈則會使建築陷入生澀的,陽春白雪的尷尬境地。赫爾佐格與德梅隆選擇了最直接最感性的方式,他們更願意通過純粹的物理方式,材料,表皮,結構,帶來最直抵人心的感官震撼。
2
思想背景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出生於瑞士,這個著名的工藝品之國。他們在那裡受到了專業的藝術訓練。從他們的建築上,你會看到最精準的細部節點的塑造。
瑞士位於歐洲中部,國土雖小,但卻是歐洲最具活力的藝術國度。瑞士的現代主義建築運動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開始了,在這個國家有著深厚的基礎。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就出生在這裡。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居住的巴塞爾是瑞士第三大城市,與德國和法國接壤,萊茵河水穿城而過。這裡的建築風格一方面受德國現代主義風格影響,具有較高水平的理性主義和功能主義特徵,另一方面又沿襲了瑞士精美的工藝技術,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建築文化。
波普藝術
極少主義藝術
貧窮主義
戰後歐洲風起雲湧的藝術發展。藝術家們不滿於美國強勢文化的侵擾和歐洲作為傳統藝術中心的衰敗,對藝術的手法、觀念等進行了許多大膽的突破和試驗。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不可避免地受到這些藝術思潮的影響。他們吸取了藝術家們多變的創作思路、手法,觀察世界的方法,然後有意識地拋棄了藝術作品中對於隱喻和象徵意義的追求。他們的作品致力於使建築重新獲得根源。一種對根本的探索,與建築的建造本質的直接對話,使他們的作品獨具風範並彰顯於同時代的建築師當中。
3
表皮與材料
他們的作品中有著深深的本土烙印。尊重建築場所,恰當的建造以及精確的細部節點,繼承並發展了瑞士早期的現代主義建築理念。然而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絕不照搬某種風格化了的現代主義教條,他們的任何一個設計都有自己充滿生機的元素,而這種元素往往是材料。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作品往往沒有什麼驚人的姿態,沒有曲線,沒有複雜的空間,沒有體量的雕塑。他們重視的是立面的真實表皮效果。建築的形式和功能之間就像人們用各自的衣服與身體展現了豐富的社會面貌。
人的身體就像建築功能,每個人按照不同的要求穿適合自己的衣服,就像創造了不同的建築表皮一樣。而衣服與建築表皮一樣是公共和私密的交接面。通過對現代主義時期建築思想的批判,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對表皮的喜好傾向於「衣服」的效果。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衣服」式的表皮與簡單的立面形式區分為「化妝」和「裝扮」。它們間有著很大的差別。「裝扮」就像首飾,是作為獨立物體戴在身上的;而「化妝」不是獨立的,它一定要和皮膚發生關係。
—Jeffrey Kipnis
赫爾佐格:
我個人深深熱愛服裝和紡織品的紋理。我母親是一個裁縫,身邊總是圍繞著紡織品原料,我被它們所吸引。
巴塞爾奧夫丹姆沃夫(Auf dem Wolf)鐵路信號塔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用20cm寬的銅條像疊瓦片一樣在立面上疊起來,將信號塔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內膽整個罩住,就像用絕緣材料將導線包裹起來一樣。這層類似「法拉第屏障」的構造處理可以保障內部電子系統獨立安全的工作。
巴塞爾奧夫丹姆沃夫(Auf dem Wolf)鐵路信號塔
巴塞爾奧夫丹姆沃夫(Auf dem Wolf)鐵路信號塔
在內膽開窗的地方,銅皮翻折起來,做成百葉的樣子。這樣的信號塔避免了普通建築從開窗等設計中流露出的分層的尺度感,從而使其與鐵軌、火車等更加協調,隱沒了尺度感。
多明萊斯葡萄酒廠
基地氣候晝夜溫差大,不利於酒的儲藏和釀造。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試圖設計一棟能夠適應並利用這裡氣候特點的建築,他們想使用當地特有的玄武巖作為表皮材料,這樣白天阻隔、吸收太陽熱量,晚上將其釋放出來,可以平衡晝夜溫差。
多明萊斯葡萄酒廠
簡單的矩形體量,長100m、寬25m、高9m,分3個功能區域,即酒窖、存放兩年以上的大桶間和成品庫房。
多明萊斯葡萄酒廠
多明萊斯葡萄酒廠
由於本地的天然石塊體型較小,無法直接使用。他們設計一種金屬絲編織的「籠子」,把形狀不規則的小塊石材裝填起來,形成尺寸較大的、形狀規則的「砌塊」作為建築表皮。這種特殊的「石籠」的裝置,具有一種變化的透明特質,與周邊景致優美地融為一體。
多明萊斯葡萄酒廠
根據內部功能不同,金屬鐵籠的網眼有不同大小規格,大尺度的可以讓光線和風進人室內,中等尺度的用於外牆底部以防止響尾蛇從填充的石縫中爬入,小尺度的用在酒窖和庫房的周圍,形成密實的遮蔽。
4
效果與形式
比起建築的深層意義,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對「直接的物理和情感的衝擊」更感興趣,如音樂的聲音和花的香味。他們希望造一個能夠喚起感覺,而不是有著這樣那樣想法的建築。
Eberswalde圖書館的照片
Ricola工廠中的葉子
我們用的圖像不是敘述性的,它們不像哥特教堂中的敘事玻璃牆一樣講述一個故事。所有這些圖像都是非具象的。我們希望建築能夠穿越意識,穿越文脈和文化的層疊,直接抵達知覺。
圖案
天氣
"在溼潤的時候,牆面顯得比玻璃牆體更透明,而幹時它變得泥濘但仍然美麗。」
建築給人的觀感不是由形式決定的,而是由天氣、光線、位置等不同因素決定的。晴天的時候,雨棚就好像一層膜,上面透出明亮的陽光,可以清楚地看到雨棚面板上的樹葉圖案,而下面基本看不到;在雨天,雨水從側牆的混凝土流淌下來使立面顯得栩栩如生。
光
光應該是表現他們的建築肌理和表皮的重要手段。夜幕降臨後,他們的建築往往產生強烈的效果,溫和漸變的勻質光透過建築,強調了精心設計的表皮材料和紋理圖案,好像一幅畫。
對勻質光的追求使得他們的建築往往有著規整甚至簡單的平面,這樣,建築表皮材料和肌理圖案可以表現出細微的差別。
他們把一個建築看成產生效果的一個「身體」,效果就是時尚,是服裝,是化妝。效果是時間性的,短暫、變幻;是氣候性的,與陽光、雨水有關。它存在於形式上,但不是形式。他們在Eberswalde技術學院圖書館的牆上印了那麼多圖案,但重視的不是圖案本身,不是某種可以效仿的形式,而是對建築生存狀態的思考,對建築本源追求的實驗。
5
泰特現代美術館
MODERN TATE
現存建築的改造是非常令人興奮的,因為現狀的拘束要求發揮完全不同的創造精神。而在將來,舊建築改造將成為歐洲城市中重要的建設項目。
——德梅隆
1997年,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在一所老發電廠的建築改造競標中獲勝。自此,橫跨泰晤士河的千禧大橋將通向一幢新的建築——泰特現代美術館。
泰特現代美術館由瑞士政府出資,所以命名為「瑞士之光」,如今,它已成為倫敦夜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希望泰特現代美術館能夠成為傳統、藝術裝飾和強有力的現代主義的共同載體。
泰特現代美術館身處英格蘭的心臟部位。北臨泰晤士河,河對岸是中世紀著名的聖保羅大教堂,之間通過新建的千禧步行橋連接。
泰特現代美術館建成之後,和聖保羅大教堂之間形成了一道新的景觀軸線,倫敦景觀被重新分割,是原本混沌無序的泰晤士河兩岸變得井然有序。建築師設計了一個與大教堂相同的高度,99m的煙囪,仿佛兩個巨人在互相凝視。
泰特美術館的前身是在1963年竣工的火力發電站。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早年受阿爾多·羅西的教導,在老館的改造上極力不破壞它的結構基礎,而給予藝術館功能上的更新與視覺上的新意。
我們的策略是試圖接受容納河岸電站所具有的像山一樣巨大的物質力量.然後把它加強而不是使之被削弱或是被減小.這類似於一種日本功夫的和氣道方法。
——赫爾佐格
泰特現代美術館平面圖
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為美術館設計了一個極其空曠的入口空間,這條長達百米的斜坡將遊客從外部開闊的環境中帶入泰特現代美術館這個龐大的體量中。它中和了建築物和城市空間的衝突,模糊了室內與室外的差別,打破了建築物牆體四面圍合的空間,把室外景觀和室內大廳融為一體。
入口大廳處建築師做了一道裂縫。通過簡單的藝術處理烘託出了建築的年代感。
在泰特美術館的展廳中,所有的隔牆均是可拆卸重組的。在展覽結束後可將隔牆拆除而作為庫房空間。
The clovershaped dramatic subterranean oil tanks are at the heart of these plans and they are a point of departure for the new building. When we converted the power station we dug out the Turbine hall in order to turn the vase physical dimensions of the existing structure into a tangible reality. Here, the Oil Tanks form the foundation of the building as the new volume develops and rises out of the structure below.
簡潔的建築造型—極簡主義意味的建築設計,延續舊建築基本幾何形態的同時不失強烈的時代特徵。不空間,不構圖,專注於建築本身,穿越了意識,直接抵達知覺。
細膩的材質紋理—淡化建築邊框感,模糊建築邊界,強調光線的運用。
北側與大教堂相對,保留了原發電廠的紅磚材質,而南側則利用玻璃盒子天然的漂浮感使整個建築更加輕盈。建築保留了原有工業建築的特點,又絲毫沒有因此降低藝術空間的標準,不僅完成了功能上的轉型,同時也賦予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帶動了整個泰晤士河一帶的文化繁榮。
Tate Modern has changed London since 2000.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urban desig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uth Bank and Southward, has been as substantial as its influence on the city's artistic, cultural and social life.
6
國家體育場—鳥巢
NATIONAL STADIUM
為中國而設計
中國國家體育場工程耗資38億元人民幣。建築面積約14.5萬平方米,可容納10萬觀眾。它能滿足體育、展覽、演出等多功能使用的需要。
共有來自中國、美國、日本、德國、瑞士、墨西哥、加拿大等9個國家的設計團隊參加了這場角逐。評委中一半是當代國際著名建築師,一半是國內建築師、結構師和政府官員,甄選出3個優秀作品參與公眾投票。最終「鳥巢」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國家體育場的定案。
"鳥巢」的設計有一個最原始的出發點,即:人在最本能的情況下,怎樣蓋一個房子?體育場是一個展現人類力量與美的公眾場所,為了這種人類的競技本能,赫爾佐格和德梅隆開始了設計構思。「鳥巢」只是一個結果,而不是起因。實際上,到現在他們也沒有承認自己設計了一個「鳥巢」。
他們在設計中堅持的本源就是人文關懷。沒有太多的隱喻暗示,給每個觀眾以最好的競賽觀感才是體育場所的本質。而這個看起來前衛新潮的形式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下形成的。
在標準體育場的橢圓形之上,為了使所有最上面的的觀眾都有很均衡的視線,設計要求南北座椅少,東西座椅多,這樣連續起來就形成了一個立體的邊沿起伏的馬鞍形。這是由內而外的設計,它表達了一個體育場最核心的需求。
由於競賽任務書裡要求體育場有一個可開啟的屋頂,所以建築師們都將目光聚焦在屋頂上,扇形開啟的,氣體動力上下開合的等等。只有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認為這背棄了體育建築的本質。於是他們只是設計了由兩條平行滑軌承載的一個最簡單的像推拉窗一樣的結構。
但是放射狀、沒有明確方向的環形與兩條平行的巨型鋼梁形成了美學上的矛盾。於是就有了現在的形式—編織。這樣可以將兩條平行梁藏在裡面,同時又具有結構上的合理性。
體育場編織構架之間的空隙使用膜來填充。使得紛亂的網格無法投影在場地上,在場內形成了漫射光。這是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的常用手法,運用材料處理光和空間的關係,達到一種非限定的界面效果。
由於所有的設施用房都是獨立完整的單元,體育場外立面基本上不需要封閉性的實牆,使得體育場可以擁有通透的圍護結構。
整座建築給人以強烈的動感與活力,人從外頭走進去之後,整個交通組織是沿著立面在走,把人的活動表達在建築物的表面上,從而把人也編織到建築風景之中去。
為中國而設計—「鳥巢」。國人所認為的代表東方皮膚的編織表皮不過是設計師們隨手拈來的神奇一筆。而真正的為中國而設計是貼在赫爾佐格和德梅隆設計室裡滿布的中國瓷器圖片。那樣美妙的碗型曲線恰恰符合了他們設計思路。
這正是所謂皮像與骨像。世人所見乃是皮像。而也許是評委們看到了它的骨像,最終這個設計才得以實現。
爭議評價
正面評價:
設計極有個性。極富想像力。
我也覺得「鳥巢」這個方案最好,第一次看到是有種震撼的感覺。
「鳥巢」將來一定會成為像艾菲爾鐵塔、吉隆坡雙塔、倫敦大本鐘、 雪梨歌劇院一樣的國家標誌性建築。
設計極有創意。天才的構思。
真的很好看,很超前呀,這將是又一建築學的典範了。
負面評價:
我看不出什麼美感。實實在在感覺,就一個字:亂。
看不出跟故宮怎麼比,像個爛草窩,不倫不類。
我真的看不出有什麼藝術美感嘛,難道是看的角度不對?
這東西有什麼好啊?我真不明白那些評委是怎麼評出來的。
我感到難過,我女兒2008年正好8歲,我已承諾要帶她去北京看奧運會,
可是面對這個奇怪的體育場,我該怎麼給她講解呢?我很為難。
我確實覺得它很醜,像一坨破銅爛鐵揉在一起。
一旦皮像的表達超越了大眾的審美上限,這個建築就要被重新定位。不管場所內再怎麼體現人文關懷,它仍是北京的一個地標性的建築,甚至是一個體現國家文化的巨型雕塑。作為中國的奧運主賽場,它的造型的意義甚至大於空間。畢竟,中國十三億人口,只有極少一部分人有機會坐在觀眾席上。
有鑑於此,赫爾佐格與德梅隆指出:這不是一個紀念碑,它是為人而設計的。它從所有方向都可以很便捷地進入。雖然它大,我們卻把它處理得具有人的尺度。一個好的體育場是建立在觀眾能夠與運動員保持良好互動關係的基礎上的。
的確,作為一個體育場設計,鳥巢的確是非常值得稱道的。赫爾佐格與德梅隆本身就是球迷,他們了解運動員與觀眾的情感交流,並且也擅長設計體育建築。他們既是結構大師,又是表皮專家,而這兩樣,恰恰是一個體育建築所最需要的。
H&DM:有人形容它是鳥巢,這可能是公眾的印象。但實際上,我們還可以把它解釋成其他中國建築上的東西,比如菱花隔斷、有著冰花紋的中國瓷器。
也許再博學的外國建築師理解起中國文化都是困難的。中國古建築中的隔斷,或是瓷器上的冰裂紋,都講究玲瓏精緻,講究場所環境。而現在外國建築師們將它們從冰清潔白的瓷器上剝離開來,放大一千倍,以剛勁有力的形象放在北京燥熱的三伏天裡。這顯然不是為中國而設計。但若只論建築,它仍是上上品。
H&DM:這個體育場在技術上是完全能夠實現的,而且是簡潔易行的。看臺是用混凝土建造的,外觀採用鋼結構。我們一直在討論,哪種是最簡單的呢?哪種是最經濟的呢?哪種是最好維護的呢?經過我們的探索,已經找到了答案。
其實對很多建築師而言,在經費充足的條件下,建築造價完全是最後考慮的問題。因為很多情況下,考慮造價就必然要進行取捨。德梅隆承諾他們儘可能將建築做到簡單。但如果一開始就放棄這種編織形式的表皮,而選擇完全服從於碗裝結構的最簡形式,那時的建築造價又是多少呢?
外部廣場以中國的12生肖為標誌做出12個分區,觀眾可以拿著標有「龍」或「虎」的票,尋找自己的入口,這是很有趣的。
7
其他作品簡介
7.1 Frey攝影工作室
靠近德國和瑞士邊界,有一群20世紀50年代的三層公寓樓和一些古老的獨立住宅間,在一個兩層的建築上加建了一個攝影工作室。這個工作室及它的走廊順著後花園的長邊延伸出去,形成了兩個街道邊的空間,一個停車場和一個花園。東面的涼廊下是辦公室,南面的門廊面對停車場。
傾斜的屋頂和梯形的平面,及其透視效果,共同形成了反覆的秩序。這個工作室本身是雙層皮的,使用穀物夾板。西面的立面上覆蓋著瀝青薄板表皮。特製的硬木轉角的細節覆蓋在夾板的邊界處,強調了建築的銳利邊緣。屋頂上的立方體表達了它們作為固定照相機鏡頭的作用,暗示了建築的使用。
7.2 Rue Des Suesses 公寓
這是一個巴黎的典型街區,街面上是一個封閉的連續立面,地段很下場20m寬,150m長,在某些地方只有一面牆作為邊界,在另一些地方是一些商業建築,還有一些地方時20m高的防火牆;這是巴黎一處被遺忘的地方,看起來和街上的喧囂隔絕,被忽視了很多年,野草叢生。然而這還是一個浪漫的地方,有著城市中的和平生活。
根據地段的城市文脈,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提出兩個獨立的公寓建築:一個是面對大街的,使得街立面完整;另一個在街區中,形成一個景觀花園。這裡使用的建築手法在巴塞爾的兩個建築中已經存在了。
面對街道:Schruzenmattstrasse 的公寓大樓立面上的鐵網門帘結構
面對庭院:Hebelstrasse的後庭院邊額房子的木質陽臺和延長的比例
作為城市中心的工程,這兩種建築手法在過去的幾年裡已經被證明是成功地了,並且它們看上去註定成為街面和花園的立面形式。儘管這是一個當代建築,它們還是與城市傳統文脈進行了調和。
7.3 東京PRADA
東京Prada位於青山區,這個地區以服裝設計和街頭時尚文明,這裡遊走著穿著時尚、異域化的年輕日本人,有著行道樹和咖啡館;這裡聚集著許多世界一流品牌的旗艦店,就像鐵達尼號上的頭等艙一樣,顯示著現代東京的光輝和斷層。
與巴黎的香榭麗舍大街相似,由於土地太稀缺,這裡沒有實質上的公共空間,於是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店堂和辦公住宿空間堆砌在一個五面體的樓裡,從而在基地中創造出一個小型廣場。
這個廣場被折線形的覆蓋著柔軟苔蘚的牆所包圍,周圍建築都較低矮,使得這個小廣場能夠在寸土寸金的商業街上自由呼吸。苔蘚緩慢生長,成為這個美麗建築的時間記錄者。
與以往的建築理論相比,建築本身內在的邏輯更為重要。在考慮到位置、法規、日照以及與相鄰建築的協調等因素之後,建築物的外形和表現方式也就隨之確定。
——德梅隆
這個建築物強調垂直空間層次感,它被一個長菱形的網格所組成的表皮所包裹,就像一個巨大的漁網,被一些彎曲的玻璃填實。玻璃共有840塊,每塊大小為3.2*2.m。
過往行人會情不自禁地透過玻璃幕牆往裡看,通過對外展示內部空間的手法,力圖吸納店內與店外、店鋪與城市間的交流
——德梅隆
整個建築是一個巨大的展示窗,產生了無數小的反射面,變化無窮。夜晚時分,光線從水晶網格中跳躍而出,建築物的結構、空間和店內的展示氣氛一目了然。
這些金屬網格還承擔著一部分結構的作用,包括這個框在內,垂直方向的軸心、水平方向的管線和地板都構成整個建築的結構要素,所以可以說其表皮與結構是一個無縫連接的整體。這些網格作為加固元素,支撐結構、對抗地震力。冷冷的額白色調的迷宮般的室內創造了一個不確定的空間,適宜展示設計師的思想。
東京Prada將構造和表皮結合在一起,模糊了通常的樓層、樓板、窗戶、框架這些建築概念,將結構「消隱」,從而使表皮成為室內外空間之間的薄膜,設計概念成為了表皮的骨骼,退隱之後。
在赫爾佐格和德梅隆看來,體塊一向是次要的,有趣的是「內」和「外」的關係,材料的意象。在東京Prada裡,人們不光是看,更重要的是感知。「讓人們充分使用五官,在建築物構成的空間中盡情享受」。
經歷了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建築學理論在當今已經有了過多的流派、思潮,建築師們往往沉迷於圖像隱喻、文脈和符號的追求上。而赫爾佐格和德梅隆以及其他一些瑞士建築師的建築實踐揭示了建築學發展的新方向,即摒棄複雜意義,回歸建築本體,對材料和建構進行研究。拋棄了構圖、隱喻、解構等思想,建築展現出一種全新的純粹的面貌,這就是赫爾佐格和德梅隆所追求的「穿越了意識,穿越了文脈和文化的層疊,直接抵達知覺」的建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