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參(毒狗藥)
來源產地為蘿藦科植物青羊參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nanchum otophyllum Schneia.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生於海拔1500-2800m的山坡溪谷疏林中或山坡路邊。
分布於西南及湖南、廣西、西藏等地。
別名白石參、毒狗藥、青陽參、地藕、小白蘞、小綠羊角藤、斷節參、白藥、白芪、青洋參、鬧狗藥、牛尾參、牛尾七。
【原形態】青羊參,多年生纏繞草本,長2-5m。
根單一或數條,圓柱形,肥大,外皮黃褐色,皮灰色直徑約8mm,內面白色,折斷有乳汁。莖纖細堅韌,圓柱形,綠色,被2列毛。葉對生;具長柄,葉柄內有2枚小形葉片;
葉片三角狀卵圓形或卵狀披針對性形,長7-10cm,寬4-8cm先端長漸尖,基部深耳狀心形,葉耳圓形,下垂,全緣,兩面均被柔毛。傘形聚花序腋生,著花20餘花;
花萼5,外面被微毛,基部內面有腺體5個;花冠裂片5,花圓形,白色,內被微毛;副花冠杯狀,比合蕊柱略長,裂片中間有1小齒,或有褶皺或缺;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柱頭先端略為2裂。
蓇葖雙生或僅1枚發育,短披針形,長約8cm,直徑約1cm,向端部漸尖,基部較狹,外果皮有直條紋。種子卵形,長達6cm,寬約3mm;種毛白色絹質,長達3cm。
花期6-10月,果期8-10月。
性味功效《全國中草藥彙編》
甘、辛,溫。有小毒。
祛風除溼,解毒鎮痙。用於風溼骨痛,風疹搔癢,癲癇,狂犬咬傷,毒蛇咬傷。
《中藥大辭典》
甘,溫。
補腎,鎮痙,祛風溼。治腰痛,頭暈,耳嗚,癲癇,風溼骨痛,蕁麻疹。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補腎虛,解狂犬毒。治頭暈,耳鴨,腰痛,心跳,心慌,蕁麻疹,狂犬咬傷。
《中華本草》
味甘辛;性溫;小毒
歸肝;脾;腎經
祛風溼;益腎健脾和胃;驅蟲。主風溼痺痛;腎虛腰痛;腰肌勞損;跌扑閃挫;食積;脘腹脹痛;小兒疳積;蛇、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25g;或燉肉服。
【備註】(1)昆明地區用根作補腎之品,燉肉服,可治頭暈、耳鳴、心慌、腰痛等症。
(2)本品對家畜、家禽有毒,誤食可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