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8 07:41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致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博物館之城」,南京如何在全國脫穎而出?南京的博物館為激發創新活力、服務公眾社會,近年來又有哪些創新舉措?
梅開二度,南京打造「博物館之城」
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南京再次吸引了全國的目光,成為中國主會場。2009年國家文物局開始採用主會場活動的方式開展博物館日活動,這是第二次花落南京,南京也因此成為國內唯一一座梅開二度的主會場城市。
致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博物館之城」,南京如何在全國脫穎而出?南京的博物館為激發創新活力、服務公眾社會,近年來又有哪些創新舉措?
南京博物院特展館拍攝的「融·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特展展廳。 新華社
四個打通 創新總分館制激發博物館活力
在南京,博物館已儼然成為最強的IP之一。從六朝風骨到明時華章,從秦淮舊事到紅樓遺夢。南京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中,擁有深居千年的巔峰工藝,也有流傳百世的動人傳說。這裡,擁有華彩卓著的非遺工程,也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先鋒。而南京博物館體制機制創新,則為這最強IP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4年2月,由9家市屬文博館所整合組建的南京市博物總館正式掛牌成立,推出南京博物館總分館制。總館整合了全市文博單位的藏品和展廳資源,實現了「人才打通」「藏品打通」「管理打通」和「服務打通」,通過藏品資源共享和統一管理調配,讓各家博物館的「寶貝」走出自家展廳,在全市範圍內交流互展,讓觀眾每次參觀都有新鮮感。不僅如此,故宮博物院的《天下龍泉》、南京博物院的《琅琊王(司馬金龍)展》、湖南省博物館的《根·魂——中華文物物語》等展覽,也讓更多觀眾一睹南京風採。
南京市博物總館在體制創新方面的探索實踐,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高度肯定。2015年,國家文物局將「總分館機制」寫入全面提升博物館陳列展覽質量的指導意見。有效整合資源、提高服務效率、激活內生能量,南京N+的總分館制也走出南京,引領了諸多大中型城市博物館的模式機制。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相繼有了行動。
南京市博物館展出的精美文物令現場的觀眾及嘉賓大飽眼福。 南報融媒體記者 鄧建鷹攝
不僅如此,南京還牽頭成立「南京都市圈公共博物館合作聯盟」,將創新機制延伸至都市圈,此次「國際博物館日」中南京市博物館聯合鎮江、揚州、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八座城市博物館推出的年度大展《又綠江南——南京都市圈八城文物聯展》,則是聯盟成立後的首個文博大展,讓更多市民不出家門就能看到全國各地的鎮館之寶。
百花齊放 打造沒有圍牆的博物館之城
南京的博物館不斷豐富服務供給、拓展社會職能,如今更成為展示傳播南京形象的文化名片、服務公眾培育文化自信的公民課堂,及促進跨區域交流對話的城市客廳。
據南京市文旅局博物館處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全市納入運營指標通報工作範圍的博物館總數逐年增長。2019年,共有3座博物館在江蘇省文物局完成設立備案,分別是高淳區中華絨螯蟹博物館、高淳區現代陶瓷博物館和清城韻翠玉博物館。「截至2019年底,南京共有58座登記備案的博物館。其中,國家一級博物館3座,二級博物館1座,三級博物館4座;國有博物館40座,非國有博物館18座。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這一數據仍將不斷增長!南京正在積極推進南京博物院故宮館、南京市博物館新館、南京城牆博物館、南京名人館、南京黨史綜合設施等文博場館的新建項目,『博物館之城』建設穩步推進。」南京市博物總館館長曹志君介紹,南京逐步形成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公共服務體系,博物館數量、類別、規模在全國名列前茅。大小博物館深入在城市的各個角落。
此次「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南京再次推出「鐘山博物館聚落」,一座鐘山風景區匯集了明孝陵博物館、孫中山紀念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南京十朝歷史文化陳列館、民國郵政博物館等20家現有以及正在打造的博物館。
在南京,人們對博物館情有獨鍾。「除場館數量的增長,全市博物館歷年的參觀人次、臨時展覽和社教活動數量也是逐年遞增。根據2019年博物館(紀念館)運營管理指標統計,全市博物館共舉辦展覽315場,組織社教活動5180場次,參觀人次約4058萬人次,年接待參觀人次在全省十三個設區市中位列第一。」曹志君介紹。
六朝博物館。南報融媒體記者 鄧建鷹攝
豐富多樣的博物館,也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文博愛好者回超多次從北京專程來南京逛博物館,他說:「走進南京這座古董鋪子,隨處可遇見一座博物館,南京這座城市給我感覺就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大型博物館,處處都能尋得驚喜。」
融合策展 精品展覽屢次問鼎年度「奧斯卡」
創新的總分館制,讓南京的博物館藏品更多地展示在大眾眼前。而南京博物館人各項創意策展,則讓南京的文博展逐漸成為享譽全國的品牌。
南博作為最早一批探索策展人制度的博物館,自2013年以來,無論在策展理念、課題研究還是制度建設上,都做了大量嘗試,逐漸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策展人制度,即「策展人+一個團隊」。南博鼓勵策展人從不同的選題、視角及「分眾」理念策劃展覽。「策展人制度下的創意策劃極大推動了展覽的運行,『和·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諧之道』是用文物相互關係和藝術裝置場景來闡釋傳統文化主題的概念展;『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國漢代文明的故事』是南博免費開放以來推出的首個收費特展,展覽以區域文明的對比視角闡釋古埃及和中國漢代文明之間的差異;『穆夏——歐洲新藝術運動瑰寶』和『畢勒克——捷克新藝術運動大師』,則是策展團隊根據引進的『歐洲新藝術運動』展的展品特色,重新策劃構思的兩個風格不同的獨立展覽……」這些展覽口碑與流量雙豐收,慮及不同觀眾的參觀需求,充分發揮策展人制度的靈活性、優越性和策展團隊的創造力、想像力,讓南博吸引全國遊客慕名而來。
曹志君告訴記者:「長期以來,南京市博物館也一直致力於為公眾提供優質的文化產品,打造了一批富有影響力和傳播力的優質展覽和品牌活動,在各級評比中屢獲殊榮。」2019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榮獲第十六屆(201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優勝獎。始於1997年的「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精品獎」被視為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年度「奧斯卡」,歷年來南京共有10個展覽項目榮獲,居全國前列。而南京各博物館(紀念館)積極響應「我們的節日」,圍繞七大傳統節日舉辦的特色主題展覽,以及至今連續舉辦十七屆的「文博之夏」系列活動,都成為南京獨樹一幟的文博名片。
南京博物院此次展出的文創產品精美絕倫。南報融媒體記者 姚強 鄧建鷹 董家訓 攝
今年伊始,南京的博物館結合各種創新形式,運用新媒體矩陣,不斷推出「雲」展覽、「雲」教育、「雲」課堂等特色項目70餘個(場),向社會公眾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線服務,也讓南京在全國脫穎而出。
南京的博物館逐步成為文化精品展示「大舞臺」。
激活資源 讓庫房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來
當逛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過去被動的靜態陳列模式,已經遠遠無法滿足公眾對博物館的多元文化需求。南京則持續在館藏文化資源梳理與研究上下工夫,讓市民參觀博物館不再只是看展覽、賞文物,也能嘗美食、做手工、聽講座、看演出。猶如逛「文化MALL」一般,深度的文旅融合讓逛博物館成為南京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而博物館也逐步成為優秀文化創新創造「催化劑」。南京在全國率先開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省級試點,將原創性展覽、數字傳播項目、教育活動項目、文化衍生商品等均納入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範疇,激發博物館創造力,打造「博物館文創產業生態圈」。用創意設計激活藏品資源,南京各大博物館沉寂在庫房裡的文物在百姓生活中「活」起來了。
從紅色文創、六朝文創、城牆文創、金陵畫派文創、非遺文創等文博文創產品體系,到「狀元郎」「紅樓」等特色文創品牌,一批體現南京歷史文化特色的文創產品受到公眾的熱捧。
此前,南京市首屆博物館優秀文創產品展上,以中華門外景為設計元素的城牆八音盒,結合實木雕刻工藝與機械構造表現城牆的動靜之美;六朝雞首壺褪去一襲「青衣」,換上時尚的馬卡龍色站上餐桌……100件文創產品,用各種奇思妙想將沉睡在博物館庫房的古代文物輕輕喚醒,幻化成時尚典雅的實用品走進現代生活,大受好評。
南京博物院的文創產品展廳布置得美輪美奐,極具視覺衝擊力。南報融媒體記者 姚強 鄧建鷹 董家訓 攝
而南博諸多文創產品必須靠搶,每一次的秒殺「讓南博自己人也很難買到」。南博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文創產品不僅僅來源於我們自己的藏品,還有一些源自我們策劃或引進的一些展覽,充分利用一切資源。」此次「國際博物館日」,南博也用一場「博物館文創設計展」對這些年的文創精品做了一次總結。
讓博物館可以帶回家,對於這樣的誘惑力,市民總是毫無招架之力。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