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麓山南路是長沙這座城市的青春。
作為大學城裡三大高校的主要幹道,它貫穿了麓山學子四年的青春。每天都會在這條路上,急匆匆地上學,晃悠悠著下課,忙著學習,又趕著生活。一不小心,青春就在這裡,走到了交叉路口。
麓山南路的名字由來在於它是嶽麓山的南部輪廓,而嶽麓山的名字則起源於它是南嶽衡山的最後一麓,故名「嶽麓」。一座山,和百裡之外另一座城市的一條路,就這樣聯繫了起來。
畢業一年都沒回來看看,沒想到在改造中的麓山南路變化如此大,兩側人行道的地磚全都消失了,光禿禿的水泥地上還能看到小動物走過的痕跡,樹的底端就這樣用綠色的網子包著以防泥土飛揚。
記憶裡的麓山南路是熱鬧熙攘的,東方紅廣場的遊客比學生多,登高路一年四季人滿為患,漁灣碼頭的肯德基永遠都是爆滿,倒也不是嬉嬉鬧鬧的聚餐,這裡反而成為了第二個圖書館,安靜的餐廳裡處處都是學生們在刻苦的複習功課。
漁灣市玩音樂的青年換了一批又一批,曾經的長沙地下搖滾樂天堂早已物是人非,不知夜晚又會是誰站在天橋下歌唱撥動路人的心弦。
八字牆的幾家正裝店,每逢畢業季就會生意爆好,許多學生求職前都會來此選購物美價廉的正裝,可以說每一家店都見證了學生稚氣到成熟的蛻變。
各類店鋪和飲料店層出不窮,火遍長沙的網紅飲料店也沒放過商機,一個個進駐大學城遍地開花,如平常般門庭若市,五六個店員也都忙不過來。
嶽南路小學對於不少學生是特別的回憶,早尖峰時段大學城裡總是堵得水瀉不通,小學前有斑馬線卻沒紅綠燈,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於是,在周邊駕校學車的學生,都要來此站崗送小學生們過馬路,幾頂小紅帽就成了一條靚麗的風景線。
以前在大學裡有輛自己的自行車是一件非常酷炫的事,下課鈴一響,食堂、圖書館、運動場分分鐘就可到達。那時的租車生意也很紅火,有朋友來大學城來玩,總會帶著他們租個小單車騎行沿江風光帶。如今,各色各樣的單車都被隨處可見的共享單車所取代,多了一分便捷卻也少了一分韻味。
麓山南路北起東方紅廣場,南至王家灣,而左家壠才是大學城的最核心地帶,也是學生休閒購物娛樂的天堂,有著琳琅滿路目的服裝店、飲品店、糕點坊、水果攤,還有師大頗有特色的美術學院、音樂學院、體育學院,吃不完的美食,是上下學路上可口又溫暖的慰藉。
左家壠的冬季是最熱鬧的,無數懷揣著夢想的年輕人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參加藝考,統一的軍大衣下是單薄的表演服,稚嫩的臉上有仿徨也有自信,即便在夢想的道路上磕磕撞撞,也要帶著美好的初衷和無畏的決心勇往直前。
要去中南大學本部在左家壠西下車是最佳路線,公交站後的澳門葡撻是我每次路過必買的零食,這家蛋撻不是路過就能用濃鬱的奶油香味迷倒路人的那種,就算拿在手上,也不會覺得有很濃鬱的味道,但是咬下一口卻令人驚豔。
酥皮是微微脆的口感,中間的撻心卻是順滑香濃,層次感分明,甜度也是恰到好處。不是糖精和奶油堆砌出來的味道,更多的是雞蛋經過烘焙後自然的清香。吃完不會感覺太膩,而是會想再吃一個又一個,就連蛋撻控好友都對這家店讚不絕口。
快到中南想起以前常吃的一家臭豆腐店,拐到小巷子裡發現還在,但店主已不是那個和藹的老爺爺,盒子也不是原來精緻版的方盒。咬著才出鍋的臭豆腐,又辣又燙竟然嗆出了眼淚,傻愣了一會又笑了,可能這就是我們麓山學子又愛又恨的青春味道吧。
聽著理髮店日復一日播放劉瑞琦的《房間》,走到中南大學校門麓山南路也就走完了,至於王家灣東附近一帶,貌似在我們心中不曾屬於麓山南路,嘈雜的菜市場雖搬進了整潔的大樓,王家灣立交橋下仍車水馬龍。
始終不會忘記曾和室友夜晚沿著麓山南路步行,從二裡半到王家灣,那時覺得麓山南路真長,走了一個小時十分鐘,現在覺得麓山南路真短,短到四年匆匆而過,有些小吃還沒嘗過這段青蔥歲月也就走完了...
天馬學生公寓燒烤角搬離、左家壠夜市消失、最受歡迎5路公交換車改名、師大湖大封路修地鐵、師大老校門復原、墮落街打造2.0升級版...不管大學城如何變化,衷心希望它越來越好,給莘莘學子一個更美好的環境。
編輯&攝影:大白羊咩
文章由 吃喝玩樂IN長沙 原創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如需轉載請後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