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這句話講述了在四川的生活是多麼的安逸。
這安逸生活和四川擁有眾多美食有分不開的關係。
方鍋盔起源於明清年間的南充。與方鍋盔最完美搭配的,應該就是「川北涼粉」了。其實撩妹兒更喜歡吃滷肉的。
鴨兒粑又名豬兒粑,是一道產自萬裡長江第一城宜賓的漢族名點,現在已經走遍四川各地,成為名小吃啦~
當做早餐,由米糊糊、饊子、酥黃豆或花生、大頭菜碎,加上鹽、花椒麵、辣椒油、味精、蔥花,和勻而食。每年大廟會,撩妹兒都會買一碗來過嘴癮~
西昌奪命洋芋,選用大涼山優質土豆做為主料,切成波浪條狀炸制,與多種香料拌合而成;最後根據個人喜好添加酸菜,折耳根,香菜,香蔥,海帶絲等輔料。目前新城市廣場有打這個牌子的洋芋哦~
在成都及周邊古鎮盛行的一種名小吃,一般是四個為一串,用竹籤串連在一起。深為成都人,比如撩妹兒,及外地遊客的喜愛。
源自四川的冰粉,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以手搓款為最佳~還可添加紅糖等一系列甜食。
瀘州白糕選用上等大米、白糖、桂花糖、豬油為原料,用提糖方法精製而成,故全稱桂花豬油提糖白糕。撩妹兒平時愛吃的發糕不曉得和這個有啥子區別……
據說這個花饃饃是一種藏式的月餅,撩妹兒每年過年的時候都能吃到~紮實又好吃!
油炸的泡豆腐裡面夾上蘿蔔絲或者大頭菜絲,加上白糖和辣椒。放到賣家調配好的糖醋汁裡一過,然後吃下去,那叫一個巴適。
薄餅是犍為的一道名小吃。是用一張半個巴掌大的很薄幾乎透明的餅,將拌好的蘿蔔絲+炒黃豆米+白糖+芝麻面,全部包裹好,為一個薄餅。
以黃豆為主料,磨成豆漿。製成油皮。裹以芝麻末,經蒸製而成。顏色棕黃,綿軟幹香,鹹香鮮麻。
玻璃燒麥因其皮薄、熟制後皮料浸油呈半透明狀,透過皮亦可見其餡而得名。只可惜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沒吃到過……
來自自貢的燕窩絲,做工細緻,美觀大方。撩妹兒只吃過花卷,很想gao一下~
外酥內軟,油而不膩,咀嚼有味,口齒生香。油炸粑出自清道光年間,撩妹兒算了下,可能距今約有180年歷史。(數學不好,不準笑)
來自巴中的麻餅要經過72道工序,道道精細,條條苛刻。全手工製作,才能做出如此美味。
清光緒年間,豆腐腦水粉出現。水粉細如銀絲、根條均勻、潔白柔軟;豆腐腦細嫩、清香,配以酥黃豆,三種食品配置而成豆腐腦水粉。
源自江油的冷沾沾和缽缽雞有些類似。但其蘸料風味獨特,每家做法不一,在綿陽江油一帶,有很高的人氣。撩妹兒吃過這個,味道確實不錯。
梓潼片粉是被譽為四川省梓潼鄉土的漢族風味小吃三絕之一。據說味香爽口,回味悠長。但撩妹兒也沒吃到過,只能饞嘴啊!
鑲碗最早是宮廷御膳,以蛋清、蛋黃、精瘦肉末為主料,分層鑲嵌清蒸後,輔以清淡羹湯而成。看上去上黃中白下肉色,層次分明。
廣元獨有的蒸涼麵,用大米做出來的面,搭配佐料。鮮爽開胃,吃一碗想二碗。
四川地區傳統糕類美食,首創於清朝同治年間。選有去病健身久服無傷的食物藥物,合制為糕。甜而不膩,口感很軟,老人也能食用。
類似春卷的吃法,但是餅是烙出來的。餅是真的很薄,且韌性不錯。
藏族傳統小吃。牛奶在提取了酥油部分後,會剩下奶渣,而這部分奶渣同樣是牛奶中的精華部分。新鮮的奶渣拿來做餡兒非常巴適,因此有了奶渣包子~
內餡兒是肉,而且和我們平時的湯圓不一樣。並不是一碗清水就端上來了,而是有湯有海帶的一碗。撩妹兒沒記錯的話,元宵就是肉餡兒的,這個是不是元宵的簡化版或是原版?
糟蛋是新鮮鴨蛋用優質糯米糟制而成,經過糟漬後,蛋殼脫落,只有一層薄膜包住蛋體,其蛋白呈乳白色,蛋黃為橘紅色。不要蒸,像吃鹹鴨蛋一樣,直接拿來吃最好。
米卷是安嶽獨有的風味小吃,。由大米加工而成,典型的有白米卷、黃米卷、黑米卷等多種品種,有涼拌、炒、燒、炸、烤、火鍋、燙等多種吃法,完全的百變小櫻。
來自自貢,這個在以前可是宮廷貢品,肉質鮮嫩,香氣逼人。據傳說東坡肉都是這個演化的。可以想像到底有多麼美味了。
梓潼酥餅原名薄脆子,採用傳統工藝和獨特配方製作。據說現在共有5種口味了,但撩妹兒沒有口福,沒吃到過。有沒有吃過的寶寶分享一下?
原名壽王糕,一般其顏色金黃,香甜酥脆,入口化渣,嚼到起還不粘牙,相當巴適。
(本文轉載「CDTV-2」尊重原創 共建和諧網絡)
大邑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帳號
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傳遞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