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帽子」這個詞語的含義,我相信也不用拿什麼隔壁老王做解釋,大家心知肚明。一個人的配偶或戀人對其不忠,我們最常用的說法就是這個人被戴了「綠帽子」,或者言簡意賅,他被「綠」了。當然,一般「綠」的都是男性,因為,「綠帽子」是專門為男性準備的。那麼,「綠帽子」為什麼會成為妻子出軌的代稱呢?這要從一個傳說開始說起。
古時候,有一對小夫妻。妻子貌美如花,平時就在家裡做點針線活,丈夫常年在外做生意,枕冷襟寒,嬌豔的妻子耐不住寂寞,跟一個賣布的好上了,常常趁丈夫外出做生意時跟賣布的一起廝混。一天,丈夫到城外打獵,賣布的以為他又要外出做生意,迫不及待地和相好幽會。當晚丈夫回來,妻子嚇了個半死,賣布的哆哆嗦嗦在人家的床底呆了一整晚,整個一隔壁老王現形記。這件事後,「貼心」的妻子向那賣布的要了一塊綠色的布料,做了一頂綠帽子給丈夫,丈夫外出做生意時就假借關心,給丈夫戴上綠帽子,賣布的看見丈夫頭上的綠帽子就知道丈夫要出遠門了,於是,就大搖大擺、明目張胆地來和小娘子幽會,畢竟躲床底下也不是萬全之策。這是「綠帽子」由來的民間版本。
其實,一個民間小故事除了增加一點趣味性,也說明不了什麼問題。為什麼「綠帽子」偏偏是綠色,不是其他顏色?我們還得先追溯一下古人的顏色概念。
先民對色彩的概念是從對自然界顏色的認知開始的。中國古人很早就知道紅、黃、藍三原色了,加上白色和黑色,這五種顏色被稱為「正色」。其他的顏色都是用三原色調出來的,被稱為「間色」。間色被認為是雜色,正色被視為高貴的顏色。
五行對五色,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這五個正色。許多統治階級為了證明自己的合理合法性,常常用五行說來表明自己的順天應人、順勢而為,比如,商朝尚白,周朝尚紅,秦朝尚黑,漢朝認為自己是土德,尚黃色。
而綠色呢?古人認為綠色在「蒼黃之間」,是由蒼天的藍色和土地的黃色調和而成,顏色不正,所以從先秦開始,綠色就被人瞧不起。《易·繫辭下》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裡「乾」指天,天未明為玄色,就是黑色,「坤」指地,地為黃色。 就是說,黃帝、堯、舜上衣像天,服色用玄色,下裳像地,服色用黃色。而在《詩經》裡,相關的記載是這樣的:「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心之憂矣,曷維其已!」意思是說,「把綠色衣服穿在外面,把黃色的穿在裡面,太難過了,根本停不下來。」這首詩,被古人認為是莊姜夫人遭遇小三後的傷心之作,因為黃色是正色,本來是應該穿在外面的,綠色是間色,應當穿在裡面,本末倒置,貴賤顛倒,比喻夫人失位賤妾上僭,所以「心之憂矣」。以綠色代表地位卑賤的妾,足以說明綠色的低賤。
古代以綠色為卑賤的例子很多。郎瑛的《七修類稿》中說:「春秋時有貨妻求食者,綠巾裹頭,以別貴賤。」連賣妻女求食的人,都要裹上綠頭巾,可見「綠色」的卑下。《漢書·東方朔傳》:「 董君綠幘傅韝,隨主前,伏殿下。」 顏師古註:「 應劭曰:宰人服也。綠幘,賤人之服也。」隋唐時期確定了官員品色制度,綠色被確定為低品級官員的官服。唐代貞元年間,延陵令李封對犯罪的官吏不加仗罰,而是裹上綠頭巾進行羞辱,可見綠色在古代顏色中的地位。
這些都只能說明綠色的卑賤,可地位差歸地位差,綠巾、綠幘除去顏色,本身都是尋常百姓可以用的呀,關公在我們心中還是戴綠頭巾的形象呢,所以戴「綠帽子」用來專指女性紅杏出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將這一切聯繫起來,恐怕要到了元朝、明朝時期了。《元典章》記載:「至元五年(1268年),準中書省札,娼妓之家,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綠)巾。」意思就是,如果家中有女子做娼妓,家中的男性家屬就都得戴綠頭巾。綠頭巾就成為娼妓家屬的專用服飾。到了明朝,規定從事歌唱表演行業的伶人都要裹綠頭巾,還要穿綠衣服,從此特殊行業配以綠色服飾用法規形式固定下來。《萬曆野獲》中這麼記載:按祖制,樂工俱戴青字巾,系紅綠搭膊,常服則綠頭巾,以別於士庶,此《會典》所載也。
清代俞正燮寫《俗罵案解》也對綠帽子做了一番考據,裡面提到「青頭巾」是元代的說法,而「綠帽」是明代的稱呼,可見至少綠帽子這個提法清代就有了,而且清代人認為這是明代人叫出來的。
不管具體到哪個朝代吧,反正綠頭巾是家中女性不忠的符號。後人不戴頭巾了,用帽子取而代之,於是,「綠帽子」也就成了出軌的代名詞。
(全文完)
作者簡介:檸嚀說事,讓我們把酒話桑麻,以夢為馬,隨處可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