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創事記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心緣
來源:智東西(ID:zhidxcom)
中國AI晶片圈熱鬧起來了。
AI晶片融資哪家強?
2020年給出的答案是:北上深,蓉寧杭。
這六座城市見證了中國AI晶片的成長,從五六年前人工智慧產業化與集成電路國產化趨勢的匯攏交織,打開AI晶片創業潮的閥門,到2017-2019年集中發布首枚自研晶片,再到如今「落地」成為核心議題,AI晶片產業正持續講述著新的故事。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2020年都是一個值得載入AI晶片史冊的關鍵節點。英偉達時隔三年拋出重磅驚雷A100 GPU,英特爾推出集成AI加速的第三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當國際巨頭們大張旗鼓地布局AI計算負載,中國AI晶片公司們也在緊鑼密鼓地籌備著新一輪發力。
這一年,國內AI晶片產業高潮迭起。「AI晶片第一股」登上科創板,成立不足一年的「吸金」黑馬創下最高20億元單筆融資,多家創企傳出落地捷訊,「算法+晶片」兩手抓的AI獨角獸們向上市發起總攻。
儘管人工智慧熱度開始退減,整體投資規模和融資事件數量明顯回落,但AI硬體界投資熱情依然高漲。
▲國內人工智慧投融資情況(來源:工行投行)
根據工銀投行數據,2019年AI產業總投融資額近乎腰斬至1721億,交易事件下降至1050件;而2019年國內AI晶片領域投資金額達58.57億元,同比增幅超過90%。此外2020年1-10月的AI晶片總融資額已經超過了2019年全年。
創新、燒錢、爭議、落地……在求生存、謀發展的關鍵階段,國產AI晶片的故事將走向何方?
從六座城市的AI晶片發展面貌,我們可以總覽中國AI晶片產業的整體寫照。
AI晶片峰會預告:GTIC 2020 AI晶片創新峰會即將於12月1日舉辦!來自國內外頂級半導體企業、知名AI晶片企業的決策者、技術大牛、一線VC合伙人,將與學界領袖一道,共同探討AI晶片的自主創新與落地未來。
01.
北京:名企霸圈,科研鼎盛
北京,國內最早一批明星AI晶片創企誕生之地。
這座城市的AI晶片產業特色鮮明,坐擁幾大知名獨角獸,又有走在科技前沿的清華北大中科院,在人工智慧(AI)和集成電路(IC)兩大賽道上,創新能力和創業熱情都格外突出。
論AI產業,北京以有約1500家AI相關企業數量領跑全國,15個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開放平臺有7個在京建設,國內每3個獲投的AI企業就有1個在北京,迄今北京已誕生32家AI獨角獸。
論IC產業,北京是國內集成電路教育發源地,也是IC設計全國第三,2019年大陸十大IC設計公司中多數為北京企業。而聚焦到AI晶片賽道,北京的AI晶片公司早早被置於聚光燈下。
除了中星微、北京君正等晶片「前浪」外,新生代AI晶片創企中,以幾家北京獨角獸最負盛名。
這些獨角獸各具特色:中科寒武紀先是憑落地華為手機聲名鵲起,去年集齊雲邊端產品線,又率先在科創板上市;地平線聚焦車規級AI晶片和AIoT邊緣AI晶片雙賽道,與奧迪、佛吉亞、理想、嬴徹等國內外知名車企合作;比特大陸是全球礦機老大、大陸第四大IC設計公司,已推出三款雲端AI晶片和一款終端AI晶片,去年還分拆出邊緣AI晶片公司晶視科技;深鑑科技被全球FPGA霸主賽靈思收購後,如今賽靈思又將被知名「農企」AMD收購;已推出兩款物聯網晶片和一款車規級晶片的AI語音獨角獸雲知聲,正在衝刺科創板IPO……
新的AI晶片明星也在誕生。今年6月,一家成立才9個月的北京創企宣布獲得超過20億元的B輪融資,這是今年迄今國內AI晶片界單筆最高融資。
這家創企叫奕斯偉計算,它的背後是一位在電子產業聲名赫赫的人物——王東升。
▲京東方科技集團創始人王東升
1992年,35歲的王東升接手奄奄一息、瀕臨破產的北京電子管廠,作為廠長挽狂瀾於既倒,創辦日後成為中國半導體顯示產業「脊梁」的京東方。
2019年,王東升卸任京東方集團董事長,應邀至奕斯偉,並邀請其好友、前三星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張元基先生一同創業。
目前奕斯偉提供顯示與視頻、智慧連接、智慧物聯、智能計算加速等四類晶片及解決方案,多個終端產品已量產,首個基於RISC-V架構的通用並行計算加速晶片也已完成流片。
除了明星創企雲集外,「自主創新」也是北京AI晶片產業的顯著優勢。
來自清華、北大、中科院的團隊,以及勇闖科研「無人區」的北京智源研究院,基本上代表著國內AI晶片科研實力的天花板。
此外,許多北京AI晶片創企打造的晶片均基於創新技術,比如清微智能的可重構計算架構,知存科技的存算一體架構,探境科技的存儲優先架構,靈汐科技的類腦計算晶片,光子算數的光子AI晶片,銳思智芯的新型仿人眼視網膜感知視覺傳感器晶片……
尤其是清華電子系江山代有才人出,為國內AI晶片產業輸出一批精銳創業者。
這其中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類是由老師率隊出徵,多數擔任首席科學家,將清華多年科研成果轉化商用;另一類是清華校友創業。
比如,深鑑科技聯合創始人汪玉、單羿、韓松、姚頌分別是清華電子系1998級、2004級、2008級、2011級校友,其中汪玉現任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主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
再比如清微智能首席科學家是清華微納電子系副主任、微電子學研究所副所長尹首一教授,湃方科技創始人、首席科學家是清華電子工程系電路與系統研究所所長劉勇攀教授,靈汐科技首席科學家是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教授,新憶科技的原始技術均來自清華新型存儲器團隊、清華微納電子系錢鶴和吳華強教授均在股東之列。
也有許多清華校友創立AI晶片公司。北京創企中,如探境科技創始人兼CEO魯勇本碩博均就讀於清華,欣博電子創始人兼CEO梁敏學本科畢業於清華,泓圖睿語由三位清華校友共同創立,其董事長兼總裁賈澤畢業於清華微電子所。
有的清華校友選擇在其他城市開啟創業旅程。在深圳,睿思芯科(OURS)聯合創始人兼CEO譚章熹、光鑑科技創始人兼CEO朱力以及其CTO汪博都是清華電子系畢業生;畢業於清華電子系的燧原科技創始人兼CEO趙立東、黑芝麻智能創始人單記章、登臨科技創始人李建文,正在上海書寫他們的AI晶片創業故事。
02.
上海:新銳創企拔地而起,成雲端晶片創業高地
和北京相似,上海也是一座人工智慧和集成電路產業實力都很強勁的城市。
在2020上海在線新經濟論壇·虹橋峰會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陳鳴波透露,上海IC產業人才佔全國40%,AI領域人才佔全國33.7%。
上海IC產業整體規模全國第二,其中製造業全國第一、設計業全國第二、封測業全國第二,完善的產業鏈、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工程師文化使得這座城市對晶片創業者極具吸引力。
上海對於AI晶片發展目標十分明確。在上海市經信委印發的《關於建設人工智慧上海高地構建一流創新生態的行動方案(2019-2021年)》中,特意提到「吸引匯聚國內外AI晶片企業,打造一流AI晶片高地」。
此外,上海還建立運作首期規模100億元的人工智慧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投向AI晶片、傳感器、AI算法等核心基礎技術,計劃最終形成1000億級基金群。
在優越的政策及資本支持下,多家上海AI晶片創企在今年展現出超強「吸金」能力。
比如今年AI晶片融資「黑馬」中,不僅有北京奕斯偉計算,還有上海壁仞科技。
壁仞科技獲得由啟明創投、IDG資本、華登國際中國基金領投的11億元A輪融資,刷新了國內高端晶片設計行業A輪融資規模的記錄。
不知是不是巧合,兩家創企的成立時間都在2019年9月,又都在今年6月公布今年第一筆融資。
壁仞科技聚焦的是雲端高端通用計算,主攻通用GPU(GPGPU)和AI計算晶片研發。而之所以能拿到這樣豐厚的資金支持,得益於其強大的創始團隊。
壁仞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文是一位戰績顯赫的連續創業者,哈佛畢業後,曾在聯合國和華爾街工作多年,在多宗大型併購案中擔任重要角色,2011年回國,受張汝京之邀參與在上海臨港創建LED晶片公司映瑞光電,還曾任康佳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AI獨角獸商湯科技總裁等職;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徐凌傑已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有著十餘年的GPU晶片架構、開發和管理經驗,先後在美國矽谷任職於NVIDIA、AMD和三星北美研究院等國際著名晶片公司,並曾任阿里雲AI基礎架構總監。
▲壁仞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張文
除了壁仞科技外,還有多家上海AI晶片創企今年融資過億元。
今年獲7億元B輪融資的燧原科技,基於首款雲端AI訓練晶片邃思的第一代AI訓練加速卡「雲燧T10」已實現商用落地;獲2600萬美元A輪融資的曦智科技是全球首家光子晶片公司,其光學AI晶片將率先落地於雲計算服務商、運營商、金融集團等客戶;獲3億元B輪融資的肇觀電子,今年推出了多款高能效終端AI視覺晶片,以及號稱「5分鐘部署」的一鍵式AI應用開發平臺Infer Studio。
▲燧原科技首款雲端AI訓練加速卡雲燧T10
因AI算法而知名的獨角獸依圖,去年推出首款雲端AI推理晶片「求索」後,開始在AI晶片領域展露頭角,其科創板IPO申請於今年11月獲上交所正式受理。招股書顯示,晶片相關落地對依圖帶毛利率的持續提升帶來積極影響。
▲2017-2020年1-6月依圖科技毛利率變化
另外,同樣正在衝刺科創板上市的蘇州AI獨角獸思必馳,於2018年3月在上海成立了深聰智能,其首款語音AI專用晶片在同年11月流片。
在自動駕駛這一細分賽道上,有多家上海AI晶片創企聚集。例如,今年獲過億元C輪融資的西井科技從研發類腦晶片技術起步,隨後推出首輛自主駕駛無人跨運車、首款全時無人駕駛重卡等產品,業務落地智慧港口、智慧礦場、智慧醫療等領域;獲1億元A2輪融資的嵌入式AI自動駕駛公司魔視智能,目前有前裝乘用車、前裝商用車和後裝商用車三大產品線。
黑芝麻智能雖然今年沒公布新融資,也是國產自動駕駛晶片玩家中的生力軍,去年8月推出面向L3及以上級別的車規級AI晶片華山二號(A1000),今年基於兩顆華山二號A1000晶片的級聯方案打造全自動駕駛計算平臺(FAD),算力達80TOPS-140TOPS,整體能效比達6TOPS/W,能效遠超業界平均水平。
▲黑芝麻智能FAD
從今年獲得新融資的上海AI晶片創企隊伍中,我們還看到有一家今年4月剛剛成立的公司智砹芯半導體,當月完成由啟明創投投資的戰略融資。目前網上還未出現關於這家創企的更多具體信息。
03.
深圳:創新上市兩手抓,落地創企國際範兒
若論學術底蘊和歷史積澱,深圳集成電路產業可能既打不過北京,也鬥不過上海,但截至2019年,深圳已連續七年位居全國IC設計業第一。
這源自深圳手裡握有的三張王牌:電子製造巨頭盤踞,下遊場景廣闊,以及華為海思。
深圳IC設計業之所以能將京滬甩在身後,為其貢獻了超過3/4銷售收入的海思顯然是最大功臣。
從2004年成立起,華為全資子公司海思半導體一路暴風成長,先是切入視頻編解碼晶片市場,後來逐步豐滿羽翼,拓展至基帶晶片、基站晶片、手機AP、NB-IoT晶片、PC及伺服器晶片、電視晶片等多類產品線,以一己之力撐起深圳IC設計業的大半江山。
當AI熱潮蔓延,海思半導體繼續展現其超強的晶片設計能力,從端到雲,從攝像頭、手機到伺服器,華為海思的AI晶片迅速落地到每一類亟待增添AI加速能力的晶片產品中。
無論是旗艦手機SoC,還是首款雲端AI晶片昇騰910,華為海思打造的AI晶片都受到了全球範圍的關注。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海思均躋身全球十大半導體銷售榜,如果不是捲入美國貿易風波,海思或有望繼續創造更好的戰績。
▲2020年上半年全球十大半導體銷售排名(來源:IC Insights)
而海思只是深圳AI晶片創企代表玩家之一,還有好幾家AI晶片創企依靠自研技術和落地能力闖出了一片天地。
比如今年獲得新融資的創企中,雲天勵飛即將衝刺科創板上市。這家兼顧算法和晶片研發的AI獨角獸,早在2014年就擁有完整的「機器學習與視覺智能處理器」AI晶片解決方案,去年年底推出AI視覺SoC晶片「雲天初芯DeepEye1000」。
▲雲天勵飛DeepEye1000晶片
鯤雲科技打造了首款基於定製數據流技術的AI晶片CAISA,能將晶片利用率最高發揮至95.4%。其基於CAISA晶片的星空系列加速卡已經實現量產,能滿足邊緣和高性能場景中的需求。
深圳還擁有吸引海外科技人才聚集的基因,這在AI晶片產業也有所體現。
就拿今年獲得新一輪融資的兩家AI晶片創企耐能(Kneron)和墨子人工智慧(Moffett AI)來說,都是先在美國成立,然後在深圳註冊。
耐能創始人劉峻誠博士畢業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曾在高通負責NPU的研發,耐能基於自研可重構技術已推出三類產品,今年8月推出了同時支持自然語言處理和圖像識別的超低功耗終端AI晶片KL720。
▲耐能KL720晶片
Moffett AI於2018年在矽谷成立,主要創始團隊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學習領域的年輕科學家和矽谷資深計算機架構師、晶片設計工程師,阿里達摩院資深晶片架構師肖志斌博士在完成了阿里首個AI晶片含光800的架構設計和流片後,也加入了Moffett AI團隊任首席架構師。
目前其團隊已實現FPGA晶片小批量量產,正在開發雲端SoC及公有雲SaaS平臺服務,目標是通過優化計算模式提供超高算力、超低功耗的通用AI計算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安謀中國(Arm中國)也坐落於深圳。
繼2018年11月首次發布本土自主研發IP產品「周易」Z1 AIPU後,今年3月,全志科技推出首款搭載AIPU的低功耗AI語音專用晶片;10月,安謀中國發布了面向中高端安防、座艙和ADAS、邊緣伺服器等應用場景的第二代AI處理單元「周易」Z2 AIPU,單核算力最高達4TOPS,同時支持多達32核的可擴展配置,在單個SoC中能實現128TOPS的算力,搭載「周易」Z2 AIPU的客戶晶片預計明年面世。
▲安謀中國周易AIPU
04.
南京:後起之秀,7nm雲端芯率先流片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長期缺乏龍頭項目支撐的南京IC產業近年來可謂火力全開,接連迎來臺積電、紫光等重大項目落戶。
而在這些大廠的帶動下,一批優質上下遊企業紛至沓來,使得南京IC產業霎時高朋滿座。
去年2月,南京市發布《南京市打造集成電路產業地標行動計劃》,目標要打造「全省第一、全國前三、全球有影響力」的IC產業地標。
南京擁有豐富科教資源,AI方面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東南理工大學等高校衝鋒在前,IC方面有東南大學微電子學院等,但在創新成果轉換方面,南京尚未出現像合肥科大訊飛、杭州阿里巴巴和海康威視這樣的領軍企業。
不過,南京在AI晶片領域銳意進取,坐落於南京的AI晶片公司,雖少,但精,而且覆蓋了雲邊端全場景。
面向汽車場景,今年獲得5億元新融資的南京芯馳半導體科技,主要研發高可靠、高性能車規處理器晶片產品,今年5月針對智能座艙、智能駕駛、中央網關的應用發布了三款汽車晶片。
面向邊端場景,今年獲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的博通智能,去年成功量產首款無線WiFi AIoT SoC晶片,目前正在加速研發新一代AIoT/邊緣計算系統晶片產品向WiFi6/BLE5.X等最新的無線技術以及RISC-V/新一代NPU計算平臺升級迭代。
瑞士類腦晶片創企SynSense(」芯辰類腦」,原名」aiCTX」)也在南京註冊了公司,於今年5月宣布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這家公司聚焦在超低功耗的神經形態智能處理器和傳感器,主要面向IoT實時信號處理及及AI邊緣運算應用。
面向數據中心,切入GPGPU賽道的南京天數智芯,同時在推進高端晶片、基礎軟體和雲服務三大基礎業務。繼去年10月其首個高性能邊緣端AI推理晶片流片後,今年5月,天數智芯宣布其首款7nm工藝雲端GPU訓練晶片已進入流片階段。
▲天數智芯雲端訓練和雲端推理晶片規劃
南京還在持續引入更多AI晶片創企及研發機構的落戶。比如去年11月,AI晶片創企清微智能可重構智能計算總部在南京麒麟科創園落戶,該園區還聚集了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南京人工智慧晶片創新研究院、南京大學南京智能計算晶片研究院等優質AI晶片研發團隊。
此外,小米集團去年對旗下全資子公司松果電子團隊進行重組,其中部分團隊分拆組建新公司南京大魚半導體,並開始獨立融資。松果電子將繼續專注手機SoC晶片和AI晶片研發,而南京大魚半導體將專注於半導體領域的AI和IoT晶片與解決方案的技術研發。
05.
杭州:最年長AIoT玩家和汽車晶片新秀
AI已成為視覺計算發展的必然進化方向,對於錢塘江畔的安防之都杭州來說,重要性不言而喻。
這兩年,杭州對AI發展的態度相當積極,連續頒布多項新政,還打造了圍繞人工智慧硬體、人工智慧軟體、人工智慧系統三大領域的杭州人工智慧小鎮。
2019年12月,杭州市印發《杭州市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若干政策》,提到對市人工智慧戰略諮詢專家委員會專家審定推薦的人工智慧晶片、核心算法、作業系統等基礎核心技術攻關項目,給予最高不超過2000萬元的補助。
杭州AI晶片科研力量以浙江大學和阿里係為代表,還有海康威視、大華股份等安防名企坐鎮。
去年阿里平頭哥集齊高性能處理器IP玄鐵系列、一站式晶片設計平臺無劍SoC平臺和AI晶片含光系列,形成端雲一體全棧晶片產品格局,其玄鐵系列處理器和無劍平臺已擁有逾100家客戶。
安防雙雄海康、大華不僅是AI晶片公司的重要合作夥伴,並早在2018年申報了AI晶片研發項目。
杭州AI晶片企業數量雖少,但都是重量級玩家。
今年有兩家杭州AI晶片公司杭州國芯和億咖通科技拿到億級人民幣融資,兩家公司都來頭不小。
畢竟AI晶片不止是巨頭和創企的戰場,這不,奮鬥了近20年的機頂盒晶片領先供應商杭州國芯,即時抓住AI風口切進AI晶片賽道。
過去19年的積累已轉換為杭州國芯在落地方面的巨大優勢,在切入面向物聯網應用的語音AI晶片賽道後,杭州國芯的語音AI晶片快速量產落地,與阿里巴巴、京東、百度、360、Rokid、出門問問、科大訊飛、聲智、思必馳、創維、TCL、海爾等公司均已達成深入合作。
億咖通科技是吉利控股集團戰略投資、獨立運營的汽車智能化科技公司,今年10月獲得由百度領投、海納亞洲創投基金跟投的13億元A輪融資。
其融資金額將用於深化在座艙智能化、車載晶片、全棧語音晶片、智能出行、高精地圖等業務領域的布局。據悉在此次融資後,億咖通科技正在籌劃科創板IPO事宜,但尚未有明確計劃。
杭州還有一家在AI晶片賽道的公司已於去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它是全球礦機老二嘉楠,聚焦在終端和邊緣計算AI晶片領域,今年嘉楠的整個研發製程已達到了5nm,並與臺積電、中芯國際和三星三家頂級晶圓廠有合作。
▲嘉楠科技ASIC晶片及AI晶片研發團隊概況
去年11月,杭州博雅鴻圖推出了首款符合我國自主第二代音視頻編碼標準的數字視網膜晶片「鴻芯圖騰GV9531」,可作為智能攝像機、智能物聯網關、AI伺服器等設備的計算晶片。
另外從去年到今年,有多項AI晶片項目落戶杭州,包括飛步科技無人駕駛技術及智能晶片開發項目落戶杭州西湖區、知存科技成立杭州知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地平線徵程(杭州)人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入駐杭州物聯網小鎮。
06.
成都:語音AI晶片獨苗,家電市佔率第一
好吃好玩好風景的成都,一直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重鎮,既有電子科技大學作為科研輸出大本營,又匯集一批國營電子廠和知名晶片設計公司,曾一度有望衝刺「IC產業第四城」。
成都IC產業在國防軍工電子方面做出非常重要的貢獻,但由於西南內陸相對封閉、成都IC相關產業政策力度並不是特別突出等原因,自2010年德州儀器宣布收購成都成芯半導體後,其IC產業發展整體遇冷。
在AI發展方面,成都顯得更加積極。根據成都市近日出臺的《成都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成都計劃未來兩年投資逾1000億元、推進170餘個重點項目,力爭到2022年,AI核心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
該實施方案中提到,成都擬培養「10000+」人工智慧人才,在自然語言處理、視聽覺信息智能識別、AI專用晶片等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
就目前來說,成都拿得出手的AI晶片玩家相對有限,今年獲得新融資的僅啟英泰倫一家,這也是當前西南地區唯一一家語音AI晶片創企。
啟英泰倫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何雲鵬是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技術專業1995屆本科畢業生,後獲中科院半導體所半導體物理與半導體器件物理專業碩士、新加坡國立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碩士,先後擔任海信信芯副部長至研發副總、四川虹微技術有限公司的研發總監及長虹IC事業部總經理。
▲啟英泰倫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何雲鵬
2015年年底,何雲鵬在成都創立啟英泰倫,前期主要研發語音AI晶片和AI算法,目前已申請了100多篇相關智慧財產權,客戶達1000多家,成功落地產品達500多個。
據悉,啟英泰倫語音AI晶片已在智慧家電領域覆蓋了國內超過90%的家電廠商,包括美的、海爾等家電巨頭,在離在線語音晶片市場佔有率第一。今年9月,啟英泰倫的晶片月訂單量首次突破50萬顆,其下一代晶片或將加入圖像處理模塊。
另一家聚焦終端AI視覺晶片的瓴盛科技,今年8月推出首款採用三星11nm工藝的AIoT SoC晶片。
這是一家坐落於成都雙流區的合資公司,在2018年5月由建廣資產、智路資產、聯芯科技、高通共同出資成立,中方股東持股比例達75.867%。根據瓴盛科技官網信息,除了AIoT晶片外,智慧型手機晶片也將是瓴盛科技的研發方向。
▲瓴盛科技11nm工藝AIoT SoC晶片JA310採用NPU+GPU+CPU協同架構
07.
結語:AI晶片走向落地與生態戰
在新基建及一系列政策激勵下,國產晶片正遇到關鍵的歷史性節點。回望過去一年,AI晶片落地潮中,許多AI晶片創企都在交付新的成績單。
除了上述我們提及的公司外,還有多家創企推出新一代AI晶片,或者實現AI晶片規模化量產,包括實現多款自研AI視覺SoC晶片量產的珠海億智電子、觸控晶片和語音AI晶片規模量產的珠海普林芯馳、研發首款超高性能異構AI晶片的嘉興芯盟科技、推出類視神經網絡AI視覺晶片的揚州稻源科技……
可以看見,中國AI晶片創企已經廣泛覆蓋到雲端訓練、雲端推理、自動駕駛、物聯網等各種主流AI晶片賽道,並且多數基於自主研發的創新架構,優化AI晶片的特性,做出更符合應用場景需求的產品。
臨近2020年的尾聲,AI晶片創企積累了哪些落地經驗?如何看待當下面臨的核心挑戰?AI晶片真實市場需求究竟有多大?資本環境對新興半導體創業的寬容期有多久?
下一步,國產AI晶片陣營中,誰有希望異軍突起?誰又化作歷史長河的一粒塵埃,在這個充滿未知的創業新潮中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