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短暫而又漫長。
短暫的是,從春天疫情爆發開始,似乎還未真正恢復到正常的生活,冬天已經來臨;漫長的是,從一月至今,如何認知疫情,如何應對疫情,似乎是個遠未獲得答案的求索。
就在這樣對立衝撞的時空裡,世界格局變幻莫測,矛盾和衝突跌宕起伏;在全球經濟大衰退之下,中國成為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在數字經濟已經展露鋒芒之時,疫情又幫助其按下了快進鍵,幾乎在一夜之間,我們全部成為「數字居民」;中小企業全力以赴在危機中自救,大企業呈現出更大的責任擔當。
「快」與「慢」,「生存」與「發展」,「全球化」與「雙循環」,「疫情防控」與「恢復經濟」,「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位化」,相互交織,錯綜複雜,如何認知?如何界定?如何判斷?如何選擇?
我們已經都感受到了,自2020年後,世界真的變得完全不同了,不再是我們曾經熟悉的那個世界。
如果說過去三年,我反覆強調,突破自我認知局限,去駕馭未知與變化,那麼來到這個完全不再熟悉的世界,更需要我們快速迭代認知,擁有深度學習的能力,尋找到與未知和變化共處的能力,並從不確定性中獲益。
所以,對於將要來到的2021年,我依然不是用預測的方式,而是用認知的方式來談談我的想法。
理解2021年的經營環境
1. 數位化按下快進鍵
數位化的過程,從消費端到產業端,發展的越來越快。數位技術讓各行各業都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無論是工作方式,商業邏輯,行業生態都在巨變之中。數位技術正在全鏈條重塑產業價值,重構產業生態的每一個環節,也由此重建產業的空間。
2020年疫情更是加速了數位化的進程,在線化和數位化已經成為企業的必選項。根據中國信通院的統計報告,數字經濟整體規模在2019年已經佔到GDP的36.2%,數字經濟本身已經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2. 不確定性中顯現機會
無法預測未來、不確定性已經成為基本的環境特徵,這一點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所以,核心並不是不確定性本身,而是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把握確定性,最重要的是,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找到機會。
我很喜歡《反脆弱》中的一句話:「當你尋求秩序,你得到的不過是表面的秩序;而當你擁抱隨機性,你卻能把握秩序,掌控局面。」
無論是2020年疫情危機中崛起的企業,還是數位化浪潮中崛起的企業,共性的特徵,就是於不確定性中找到機會。變化最大的好處,就是帶來無限新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正在湧現。
3. 新經濟範式
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拓展出各個產業領域的無限想像空間,讓我們看到每個行業在新範式下,得以重構重生新價值。新的經濟範式,打破傳統工業時代,相對穩定、封閉、垂直的線性模式,走向相對開放、互動、互聯的協同模式。
「直播帶貨」也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在社會化協作的基礎之上,出現了非常個性化和靈活的商業模式,完全不同於以往零售模式,其帶來的效率與價值創造,在疫情衝擊的背景下,越發凸顯。
滴滴造車、犀牛智造、美的智能等等一系列新模式的出現,讓人們看到在數據與數位技術的驅動下,價值聚合、互動互聯、即時跨界、共享協同等新增長點層出不窮,新經濟範式帶來的價值難以預估,同樣,也需要傳統範式下的企業要有自我革命的決心,否則就被淘汰。
4. 進化是硬道理
「新基建」、「雙循環」、「十四五規劃」,這一系列明確的方向指引,也同時預示著只有發展才有生存的機會,過去如是,未來依然如是。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這一輪的發展不同於以往,這一輪的發展是共同進化的過程。不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線性發展,也不是原有模式的延伸,更不是以過往成功的經驗為借鑑,而是新的增長方式,自我進化與迭代,甚至是自我革命的方式。
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都需要突破自我的局限,打破傳統的界限,快速更新自我,這樣才能找到新的定位和新發展空間。
上面這四點,就是我對於2021年經營環境的認知。
2021年的經營選擇
順著上面對環境認知的理解,相對於2021年而言,可以藉助於這些認知,我們做出經營上的選擇,來安排企業發展的策略,我的選擇如下:
1. 價值創造
聚焦價值創造無論環境如何變化,技術如何改變,在企業發展的基本原則上是不變的,那就是聚焦、專注於顧客與顧客價值創造上。與顧客在一起,是企業存在的永恒基礎,那些被淘汰的企業,本質上是顧客淘汰了它。
馬化騰最近在為騰訊文化出品的年刊中寫了一段話:「我們以一種用戶的心態去本能地捕捉用戶價值,不是理性,而是本能。」這就可以理解疫情期間騰訊快速推出相關產品和服務,幫助到數以億計人的生活、工作和學習。
2021年的經營策略選擇,我依然以聚焦價值創造為首選,如何真正去理解顧客需求,解決顧客痛點;如何創新顧客價值,幫助顧客成長,是獲得企業增長的根本來源。
2. 數位化能力
擁有數位化能力如果企業不能真正理解數位化帶來的改變,因應做出改變,哪怕是現在還在一個相對優勢的位置上,也可能依然會被淘汰出局,擁有數字能力成為企業的基本功。
所以一些CEO明確說:「未來所有的企業要麼是數位化原生企業,要麼是數位化轉型的企業,那些沒有數字能力的企業不再存在。」這個說法有些極端,但是卻能夠表明在接著下來的發展中,企業擁有數字能力多麼重要。
一個企業是否擁有數字能力,成為企業是否能夠有機會走向未來的分水嶺。數字能力就是「連接」、「共生」、「當下」的能力。這不是一個嚴格的定義,我僅僅是從內在的邏輯和含義出發,幫助我們去理解「數字能力」,而更多企業的實踐和技術模式創造,已經在詮釋著這個定義。
3. 連接共生
人人連接共生 「連接」與「共生」的能力,意味著每一個領域,都在打破邊界,形成全新的價值。
2020年的疫情,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到連接與共生的價值。數位技術帶來的可能性,深入到各個領域,並且已經展示在我們眼前。
騰訊醫療就是運用騰訊的人工智慧技術,幫助醫生做輔助診斷,大幅度提升診斷的準確率;阿里巴巴的犀牛智造開啟了「新製造」的想像空間,華為進入汽車領域,如果按照工業時代的邏輯,這是不可想像的事情。這三家企業都是以數位技術能力,延展到不同的領域之中,給原有領域帶來了全新價值和無限可能性。
4. 組織學習
持續組織學習「堅持向一切先進的學習,包括向自己不喜歡的人學習。」這是任正非在榮耀松北會上的講話,持續向先進學習在華為發展歷程中貫穿始終,也是華為得以成為領先者的關鍵要素之一。
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學習者掌握未來。對於企業而言,組織學習力成為企業戰略性變量。
真正的組織學習可以做到以下三點,第一,組織能持續獲取知識,在組織內傳遞知識,並不斷創造出新知識;第二,能持續增強組織自身能力;第三,能帶來績效改善。概括地說,組織學習是持續創造新知識的過程,是持續增強組織能力的過程,是改善績效的過程。
結束語:英雄主義特質
今天,我更感受到,擁有「英雄主義「特質的領導者和組織是多重要。
2020年春天,疫情肆虐的時候,卻有一組人,用自己的生命與素昧平生人的生命緊緊聯繫在一起,人世間處處看到人高貴的無私。
他們是守護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是最美的逆行者,是出錢出力的企業家,是雷神山的建設者,是封城中穿梭的快遞小哥·····正是這些真正的英雄,讓人們在錯亂不安中,看到了希望,並戰勝了挑戰。
同樣我在很多企業身上也看到「英雄主義」特質,騰訊、阿里、華為等企業的全力以赴,用技術賦能每個人,確保防疫、工作、生活得以快速恢復;智慧樹網確保2000多所大學在讀千萬大學生「停課不停學」,這些擔當和努力,讓人們感受到技術的溫度。華為,在遭遇疫情和美國打壓的雙重衝擊中,所展示出來的,正是一種英雄氣質。
在外部對華為的理解中,顯現出來的是華為的價值觀「以客戶為中心,以奮鬥者為本,長期堅持堅苦奮鬥,堅持自我批判,自我糾偏的自我反省之路 「。但是,當我深入其內在的基本假設中時,發現更有一種「英雄主義」的價值取向。
這種英雄主義的價值取向,可以從兩個維度去看,一個是「危機意識」,一個「優秀是一種習慣。」「危機意識」是任正非帶領華為人,淬鍊自身英雄主義氣概的方式。「優秀是一種習慣」是亞裡斯多德的觀點,也是我理解「英雄主義」特徵的來源。
真正的英雄主義人格是「一顆偉大心靈的回聲「,是一種使命與責任的擔當,是一種推動進步的艱苦卓絕的努力。
2021年,變化與不確定性依然是一種根本性的存在。如果你自己和你的組織擁有「英雄主義」的特質,對你和你的組織而言,變化與不確定性會成為難得的機遇,從而創造出不同尋常的成就。
讓我們如羅曼羅蘭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