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被稱為「北鬥女神」,2019年她和中國第一代航天員楊利偉一起被聘任為「科普中國」形象大使。她在碩士階段開始接觸北鬥相關項目,在北鬥2代應用、北鬥3代組網衛星首發和北鬥PNT體系論證的背後,都有她的身影。
《人民日報》曾經發文稱:科普需要更多的「徐穎」。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她本科不是名校,她風趣幽默、思維寬廣,她期待太空旅行,也特別關心自己的髮際線。
一、高考前的徐穎
徐穎1983年出生於四川眉山(一句題外話:著名的雙一流、985大學四川大學在近日正式確定進軍眉山,在此設立校區)。她的媽媽是一位數學老師,父親在農技站工作,小時候的徐穎基本沒有受到過父母的約束,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她的獨立性都很強。
高中階段的徐穎,理科成績比較好,她幻想著成為一名科學家(此處有伏筆,愛幻想這個特質她一直都沒有丟掉)。1999年,16歲的徐穎參加高考,被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的通信工程專業錄取,她從四川來到了北京。
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的校名已經在2003年消失,在那一年它與北京機械工業學院合併,成為了現在的北京信息科技大學。這所大學不是985,不是211,也沒有入選雙一流,在名校林立的北京,它只是很平凡的存在。
由此可見,人生總是有驚喜的,平凡的本科院校並沒有阻止北鬥女神的成長,人生不是一次考試、一所學校能夠決定的,只有不停學習、不停思考、不斷成長、不斷挑戰,才能迎來屬於自己的人生輝煌。
二、高考後的徐穎
徐穎就讀的時候,北京信息科技大學並沒有保研資格。2003年,她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北京理工大學信號與信息處理的碩博連讀(6年),2009年她順利畢業,並加入中科院光電研究所,從助理研究員的崗位上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有趣的是,博士畢業她曾經去一家企業進行面試,當聽到面試官說女生不適合做科研的時候,徐穎當場怒懟:沒有不適合做科研的性別,只有不適合做科研的人。
2015年,徐穎32歲,她正式成為中科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她始終認為,北鬥不應該高高在上,北鬥應該讓更多的國人認識並且了解。所以,她成為了北鬥的「科普擔當」。2016年,她的科普視頻走紅。此後,她獲得《人民日報》表揚,也成為了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導航技術室副主任和「科普中國」形象大使。
三、不一樣的博導
徐穎要做科研,還要做科普,同時也得帶學生。她早期帶過的學生中,有的只比她小三四歲,在學生們眼裡,她是一位「嚴格但不嚴肅」的老師。比起導師,似乎他更像一位「大師姐」,沒有架子,願意跟大家打成一片。
總有人說「嚴師出高徒」,「嚴師」之「嚴」,並不是板著臉冷若冰霜,而是在學業方面精益求精、要求嚴格。生活中的「近」和「暖」,學業上的「嚴」和「苛」,是可以在一位老師身上共存的。
四、愛幻想的學者
在談到對2020年看法的時候,徐穎說:北鬥系統在2020年完成了收官之戰,正式建成了北鬥三號系統,從中國的北鬥變成了世界的北鬥,我們也特別希望在2020年北鬥系統將從建設階段轉入到應用和推廣的階段,在這個裡程碑節點之後,北鬥系統還會為我們帶來哪些驚喜,讓我們特別期盼。
在談到對2035年展望的時候,徐穎說:我希望自己還能夠在工作崗位上堅守。能夠繼續為國家和人民做一些有用的事情。當然,更重要的是我的頭髮還依然堅挺。我個人比較期待自動駕駛、新基建和北鬥以及5G的應用。它們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生活方式的改變。
她認為北鬥系統建成後,要重點推廣中國國家PNT體系的建設,也就是說在北鬥建成的基礎之上,構建一個以北鬥為核心的,能夠覆蓋水下、地下、室內等等區域的一個導航定位和授時體系。希望在2035年的時候,PNT體系已經建成,並且已經在國計民生的各種行業當中開始廣泛應用。
她還希望可以在2035參與此太空旅行,並且開玩笑說,票價不能太貴,別超出她的接受範圍,而且她必須要買往返票,單程票可不能接受。
對於自己的顏值,徐穎曾經直率地說:「作為一個求實講真的科研工作者,我非常清楚我的顏值離大家的稱呼還有極大差距。」也就是說,她拒絕「北鬥女神」的稱號。說到這兒,一位「幽默、風趣、低調奮鬥、年少有成」的女科學家形象躍然紙上。
你認為「北鬥女神」的稱號對徐穎來說,是否恰如其分?徐穎的人生,給你帶來了什麼啟示?你是否看好北鬥系統的未來?你心中的科研工作者,有哪幾個特質?來評論區聊聊吧。
微風不燥,陽光正好,你就像風一樣經過這裡,願你停留的片刻溫暖舒心。我是繆老師妙筆生花,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