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作風正 洱海清
立足職責職能,雲南省大理州紀檢監察機關將「治湖先治吏」確定為工作重點,加強監督執紀問責,整治「為官不為」,匡正幹部作風,壓緊壓實責任,為完成洱海保護這一重要政治任務提供了堅強保障。
【鏡頭一】洱海水質變清,海菜花又回來了
大理市雙廊鎮環洱海民宿林立,用餐時間隨意走進一家民宿餐廳,有道菜深受顧客喜愛,這就是大理的特色菜——海菜花。
簡簡單單一道海菜花芋頭湯,幾年前卻是一道珍貴菜品。海菜花「嬌生慣養」,只有在潔淨的水源中才能生長,一向被稱為水質風向標。雙廊鎮客棧行業協會會長趙一海對海菜花記憶深刻,他小時候隨父母在洱海上捕魚時,海菜花俯拾皆是,片刻功夫能摘一大把,晚餐就多了一道新鮮佳餚。但後來海菜花時有時無,漸漸少得可憐,甚至一度難覓蹤跡。
海菜花消失源於洱海汙染。上世紀90年代初,洱海水質富營養化初現端倪,藍藻開始頻現。1996年,大規模藍藻第一次在洱海暴發,清澈的湖水一去不返,空氣中也時常瀰漫著腥臭味。「一開始大家也沒覺得是什麼大事,總想著雨季一來洱海就能回到從前。」趙一海說。但記憶中的洱海卻沒能重現,2003年,洱海第二次暴發大規模藍藻。
實際上,第一次藍藻暴發後,大理州就開展了洱海治理,但成效一直時好時壞。上世紀末就開始的治理過程中,採取過禁止捕魚、取消網箱養魚、取消機動船等手段,取得了一些短期效果,但並沒有取得質的突破,藍藻依然沒有被消滅。趙一海家族世代生活在洱海邊,長輩們曾靠捕魚和造船謀生,親歷過治理的各個階段。他說,「治理要求下來我們家都照做了,但是藍藻還是沒能被消滅,尤其是暖冬天氣更加嚴重」。想起當年的洱海,趙一海不禁眉頭緊皺。
轉變發生在2015年。系統化的洱海治理隨即鋪開了藍圖。流域「兩違」整治、村鎮「兩汙」治理、截汙治汙工程提速等「七大行動」,環湖截汙、生態搬遷、礦山整治等「八大攻堅戰」接連打響,建生態廊道,護萬頃碧波,取得良好成效。今年1-5月,全湖水質均達到Ⅱ類,1-7月全湖水質綜合評價為優。趙一海家的客棧緊鄰洱海,他看到水質的好轉格外開心。他說,「我們老百姓對這個Ⅱ類、Ⅲ類沒什麼研究,但看到湖水清了,海菜花回來了,我們就知道洱海越來越好了!」
洱海水質的轉變,讓沿湖居民的物質和精神都更加豐盈。大理市喜洲鎮的鄉村,在環湖截汙攻堅戰中實現了化糞池改造,半年之內就完成了挖窖井、鋪管道等工程,一舉解決了村民大老遠跑公廁的難題。沿湖客棧老闆對此更是滿口稱讚。客棧吃的是「風景飯」,早些年藍藻汙染時,沿湖房間根本要不上價錢。如今通過治理,洱海邊微風習習草木生香,從窗口望去無論晴雨都令人心曠神怡。客棧老闆收入提高,住店遊客陶冶情操,買賣雙方都是心滿意足。
記者準備離開客棧時正趕上晚餐時間,店裡點餐加餐聲不絕於耳,「再來一份海菜花芋頭湯」的喊聲不時從餐廳中傳來,客棧老闆忙得腳不沾地。
【鏡頭二】200人次的問責,一舉扭轉「為官不為」
「拆舊建新、未批先建、私自加層……農村違建治理時刻不能放鬆,任重道遠啊!」談起沿洱海紅線內農村個人建房行為檢查結果,大理市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馬曉磊既驚訝又憤怒。
農村違建是「八大攻堅戰」中生態搬遷攻堅戰的重點內容。洱海沿岸紅線內生態脆弱,稍不留神就會前功盡棄。農村個人建房產生的廢渣廢水,對湖水的破壞尤其嚴重。紅線內農村違建問題頻頻出現,原因之一就是幹部面對矛盾不敢出手,不願得罪人,個別幹部甚至帶頭違反規定,導致違建現象屢禁不止。推進攻堅戰,「為官不為」必須嚴肅處理。不久,大理市喜洲鎮鎮長李澤、副鎮長趙秋華和挖色鎮副鎮長王茂榮等被免職處理。
「治湖先治吏」,是大理深刻總結經驗教訓作出的決定。追溯洱海治理之路,自藍藻暴發以來,汙染問題就引起了省州重視,但是始終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固然不乏水文、氣候等一系列自然條件因素的制約,幹部不擔當不作為,作風慵懶散也是重要原因。大理州紀委監委駐生態環境局紀檢監察組組長王春波回憶說,「十八大之前,國家曾幾次撥款用於洱海治理項目工程,但是由於許多幹部戳一戳動一動,汙染嚴重了就加把火,水質好了一些就放手幹別的,導致這些項目進展緩慢。」
再科學的治理,沒有各級幹部以嚴細深實的作風落實落地,都只能是空談,大理州對此認識非常深刻。2016年8月28日,《焦點訪談》欄目對大理市鳳儀鎮龍王廟箐礦山企業佔用公益林區進行採石、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問題進行了報導,清晰記錄下了採石機隆隆作響,將覆蓋植被盡數拔起,山下塵土飛揚,汙水廢水順著河道流入洱海的畫面。更為奇怪的是,採石場負責人表示「我們證照齊全」。這種公然違背洱海保護管理條例的破壞生態行為,直接反映出有關部門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很快,涉事的5個單位、18名幹部就被嚴肅問責追究。
「8·28」事件後,大理州紀委監委更加堅定了「治湖先治吏」理念,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迅速轉變過去洱海保護治理以監督建築物私搭亂建、汙染物亂排亂放為重點的做法,抓住造成洱海汙染的根本原因多為幹部不作為這一關鍵,確立了整治「為官不為」的目標靶向,制定出臺了《大理州洱海流域保護治理「為官不為」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為推進八大攻堅戰保駕護航。
「為官不為」專項整治來得及時,效果立竿見影。尤其在生態搬遷攻堅戰中,許多應當擔起重任的村組幹部面對複雜的利益群體,都缺乏動真碰硬的擔當,一些村幹部帶頭搶建房屋,甚至一夜之間平地起層樓,影響極其惡劣。檢查中發現喜洲鎮桃源村53戶在建戶中,有13戶佔用基本農田,7戶佔用洱海灘地,1戶佔用洱海溼地。喜洲鎮人民政府僅上報19戶在建戶,且未對在建戶違法建房情況予以認定處理。查實後,桃源村黨總支書記王丕正、村委會主任徐明等村幹部分別接受紀律審查,村民口耳相傳,違建現象很快得到了遏制。
強問責轉作風,鐵腕治湖絕非一句空話。2015年以來,大理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累計開展洱海保護治理監督檢查5000餘次,發現問題4000多個,問責黨員幹部200餘人次,黨紀政務處分近200人次,釋放了強大的震懾作用。幹部落實決策部署再也不拖拖沓沓,洱海治理各項工作堪稱令行禁止。
【鏡頭三】讓受處分幹部重新站起來,擔當氛圍更濃
9月21日,12公裡的一期洱海生態廊道正式向市民開放。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局長楊遊寰帶著記者在步道上邊走邊介紹,「這個廊道整體完工後全長有129公裡,從步道到湖岸的15米是涵養水土的溼地,另一側就是白族特色民居。這個廊道可以說為洱海邊生態修復範圍劃定了紅線,對洱海保護意義重大。」
對洱海保護工作如數家珍的楊遊寰,幾年前卻曾因保護洱海不力被問責。2015年起他任雙廊鎮副鎮長,分管環保工作。雙廊客棧眾多,這讓楊遊寰愈發小心,時刻緊盯汙水處理。但當時新的汙水處理廠尚未建好,老廠又容納不了足夠的廢水,只能用車運輸汙水。2016年7月的一天,大理市委檢查組來雙廊檢查洱海保護工作,剛好看到幾輛汙水車出現溢流,汙水汩汩流入了洱海邊的池子裡。檢查組成員現場作出「必須嚴肅處理」的要求,一個月後處理決定送達單位,雙廊鎮鎮長被誡勉談話,楊遊寰則受到了警告處分。
幸運的是,大理市紀委監委對受處分幹部並沒有「一處了之」,而是想方設法幫助幹部重新站起來。特別是推出了「召回」政策,讓不少幹部深受鼓舞。這項政策規定,在幹部受輕處分期間,原職務暫停,通過回訪教育及時了解幹部思想動態和工作動態,綜合考慮幹部處分期間表現和思想認識程度,處分期滿後不僅可以官復原職,也不影響提拔任用。
懲只是手段,治才是目的。激勵與約束並重,才能幫助受處分幹部認清錯誤,從而更好地繼續投身工作。在洱海治理一線,不少受處分幹部在組織的幫助之下甩掉包袱輕裝前行,成為行家裡手,並擔任了重要職務,楊遊寰就是其中之一。
楊遊寰在處分期間表現優異,而且由於悉心鑽研洱海治理相關業務工作,期滿後他不僅官復原職,還在2017年底接任了雙廊鎮鎮長,兩年後更被組織選拔,任命為大理市洱海管理局局長,曾經跌倒的地方成了進步的新起點。他本人回顧受處分以來的工作狀況,也發自內心地感謝組織。「我不貪不佔,腰杆就很硬。」他表示,「治理洱海中出現的工作失誤,就要用更勤奮、更高質量的工作來彌補。」他說,自己曾和好幾位受過處分的幹部交談,大家心情平靜後也都是這個想法。
楊遊寰任市洱海管理局局長前,大理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張琮對他進行了任前談話,對他的印象非常深刻。「是一位愛鑽研的實幹型幹部」,張琮說,「說起洱海治理,他現場就畫出了雙廊鎮臨洱海的排汙管網圖,每一個排汙口的位置他都清清楚楚,這個洱海管理局局長真是選對人了。」
要「拉一把」受處分幹部,還要保護敢闖敢試的幹部。大理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靈活運用「三個區分開來」,深入了解工作具體情況,運用容錯糾錯機制,保護了幹部的擔當勁頭。截至目前,大理市紀委監委共有容錯案例9例,其中主動容錯8例,個人申請容錯1例。不僅如此,還為受到不實舉報的8名幹部澄清正名。嚴格監督執紀的大背景下,幹部跌倒了能站起,失誤了給機會,實幹者有出路,能幹者受認可,幹事創業氛圍愈發濃厚。
幹部擔當作為,讓環湖截汙工程工期實現了3次提速:一期從36個月提速到28-24個月;二期從30個月壓縮為12個月;2018年6月30日,大理市截汙治汙體系實現管網閉合提速運營,提前進入運行階段。大理州委常委、州紀委書記、州監委主任唐定文表示,「紀檢監察機關要強化政治擔當,找準職能定位,加強監督檢查,從嚴執紀問責,同時要大膽容錯,旗幟鮮明為敢於擔當的幹部撐腰鼓勁,為洱海保護治理和流域轉型發展提供堅強的紀律保障。」
懲治激勵雙施雙守,「治湖先治吏」成效顯著。「我不幹誰幹、我不上誰上、我不護誰護」的擔當精神在大理州幹部隊伍中蔚然成風,還產生了溢出效應。在大理州脫貧攻堅工作中,幹部一掃「一發了之」的慵懶風氣,貧困戶直誇「幹部和之前不一樣了!」(記者 董菲晨 轉載自《中國紀檢監察》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