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書法自成一家的問題,古人多有論述。王獻之學了王羲之書法也變成了自己的風格,雖沒有留下書論,但這一觀點是肯定的。到了北宋時期,人們明確地提出了「自成一體」的說法,北宋初期的歐陽修提出了「自成一家」的說法,而後來的蘇東坡、米芾等人也說「古人書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則奴書也。」說起來容易,但想要自成一家,則是很有難度的。
衡量當代書法書法好壞的標準,就是在書法大賽上能進入名次的那些作品,他們為什麼能夠入選?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既有古人風格,又有個性面目,如果單純是古人,或如果完全是自己的風格而沒有古人,都是不可能入選的。那麼,學習書法如何去借鑑古人或今人,而成為自己的風格呢?
點畫或字形的借鑑
在一些書法展覽上,有的作品很會借鑑,這種借鑑其實就是對古人的作品進行「變形」處理,最後讓評委感覺「像古人又不像古人」,弄得評委也無法「拿下」,主要原因就是人家作者並沒有照搬照抄,也有自己的風格,因此這樣的辦法是非常明智的。
具體的做法是:變點畫。將古人的點畫變得粗或細,例如顏真卿的楷書一般點畫中的橫畫比較細,可以將其變得粗一些,而字形固定不變,這樣的作品入展率還蠻高的。
變字形。有些作品直接將古人的字形進行了更改,例如有的字形是長或匾的,他在變形處理時,則反其道而行之,隸書《石門頌》大都是匾形的,記得有的作者將其改變成長方形的字形,呵呵,成功入展。
墨色的改變與借鑑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古人的書法作品,大都是小字,甚至有很多是石刻作品,根本無法判斷其墨色上的變化。而當代書法在藝術性上的要求就是墨色的變化,墨色是反映書寫者駕馭筆墨的一種能力,也是藝術性的要求,所以評委在考察筆墨能力時,往往很注重這一方面。
因為很少有現成的古人在墨色變化上的作品,只是明代書法家王鐸在他的作品裡把墨色表現得很透徹,但相對於當代一些書法作品在墨色上的變化還是有距離的。墨色就是「一筆書」,即蘸一筆墨開始書寫,一個、兩個、三個、五個字地寫,直到筆墨乾枯為止,再蘸第二筆墨,如此以來,如果還能寫下去,人家就會認為你的筆墨能力非常之強,當然,這也是衡量一個人的「充分」的書寫能力,因為此時,不止是筆墨的能力,還有對時空感的把握水平了。
風格的借鑑
書法的風格是一個非常有難度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對於風格的借鑑,主要是要跟上古人的藝術性。就風格的來源來說,它是書法家個性的修養、學識、閱歷、認知、情操等綜合素質的反映。如果要從風格上來借鑑的話,就要多讀書、加強個人修養,提升情操水平,這可能需要很長的一個時期,也是高難度的問題。
但是,在風格的借鑑上,也有一些「捷徑」可走,如,儘量追求字形與章法的風格。如,有的人學習蘇東坡書法,就要在字形和章法上多多借鑑,或是靠近蘇氏的書法布局,可以寫一些小的作品進行拼接,形成大的整體作品,這樣的風格借鑑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借鑑今人
不能說今人的書法不能學,就看怎麼去學了。學習書法的老師經常給學生說,要學書法就要學古人,不能學今人,這個說法只對了一半。學習今人的書法,不能去照著學他們的字形,但可以借鑑他們在形式感,包括用紙、用墨、章法等,而這些方法的借鑑,則要從臨摹上開始,注意,這裡所說的臨摹並不是字形的臨摹,而是形式感的臨摹。你可以創作(臨摹)與他們相同形式的作品,等自己成熟、熟練以後,進入到獨立創作階段,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哦。
本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平臺原創,歡迎關注,書法知識持續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