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經說過蕭何的不足,說他沒有韓信那樣指揮若定的軍事才能,也沒有立過攻城略地的赫赫戰功。然而奇怪的是,蕭何在劉邦的心目中卻是頭號功臣!
劉邦滅項羽,平定天下,即皇帝位。之後論功行賞,這時候群臣爭功,各不相讓。最後劉邦拍板,蕭何功勞最大,封為酇侯,食邑八千戶。底下的人議論紛紛,很不服氣。
之後劉邦又評了一個:元功十八人位次,以功勞大小排位次。群臣都建議選曹參,因為曹參歷年徵戰,負傷七十餘處,攻城略地。然而劉邦還是選了蕭何。眾人不解,唯有關內侯鄂千秋直到緣由。
因為在與項羽爭戰的這五年,劉邦幾度喪失其軍隊。皆賴以蕭何從關中補充兵員、輸送人馬。漢軍多次面臨糧食匱乏,也都是蕭何不斷的從觀眾送人送糧。因為蕭何,關中成為劉邦的兵員庫和糧倉,才有和項羽爭天下的資本。而曹參作為一名大將,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就是因為劉邦的首肯,蕭何可帶劍上殿。蕭何為何能得到劉邦這麼大的榮寵,不妨從蕭何的生平中得到些蛛絲馬跡。
01早年結交,一心輔佐
歷史上關於蕭何的出身沒有任何記載,只知道他生平勤奮好學,尤其對歷代律法頗有研究。就因為如此,年輕的蕭何就在沛縣縣衙做一個小官。在任上,性格隨和的蕭何結識了很多朋友,包括泗水亭長劉邦、屠夫樊噲、獄卒曹參、車夫夏侯嬰、吹鼓手周勃等。還和他們成了莫逆之交。
其中和劉邦的感情最好,因為劉邦生的一副好皮囊,談吐也和其他人不一樣,蕭何覺得這個人將來必成大器,便時常利用職務之便,暗中幫助他。
這一天,因為劉邦要押送一批囚犯趕赴驪山修建皇帝陵墓,才出縣不久就跑了很多人,劉邦擋不住又追不回,乾脆把所有囚犯都放走了。沛縣縣令得知情況後,把劉邦的妻子呂雉關進了大獄,幸虧蕭何暗中相助,才被保釋出獄。
後來各地起義反秦,也是因為蕭何的勸說,劉邦最終成為沛縣義軍的首領。所以說,劉邦踏出的第一步,都是蕭何的功勞。之後,蕭何對於劉邦,可謂是盡心盡力,從無懈怠。
02慧眼識人,保舉韓信
公元前208年,各路義軍集於薛城,當時眾位將領都不敢西進滅秦,只有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這個膽量和實力。所以項羽從北向西攻秦,而劉邦則從南向西進攻鹹陽。
這個時候蕭何作為丞都,坐鎮後方,負責部隊所有的後勤工作。進入鹹陽,連劉邦都一時陷入溫柔富貴鄉。唯獨蕭何,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迷戀美色。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進入相府,將秦朝所有有關戶籍、地形、法令等一一清查,並分門別類,登記造冊。
之後劉邦被封漢王,無奈進入山高林密的蜀地。在這個節骨眼上,眾位將士眼看遠離故土、晉升無望,就紛紛逃離劉邦,另覓出路。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蕭何結識了韓信,通過與韓信的接觸交流,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就像劉邦舉薦,劉邦卻不當回事。
轉眼兩個多月就過去了,韓信見漢王也是不待見自己,就偷偷的跑了。蕭何得知情況後,連忙放下手上的緊急公務,騎上馬就是去韓信,都趕不及和劉邦打聲招呼。直到半夜才追上韓信,好說歹說才把韓信勸回軍營。就是通過蕭何的再三勸諫,劉邦才最終封了韓信為三軍統帥。
03留守後方,募兵籌糧
剛剛拜大將軍之後不久,劉邦就帶著韓信、張良悄悄的離開了南鄭。把大後方交給了蕭何,讓他幫忙負責稅收、徵兵募糧。
東徵的漢軍猶如下山猛虎,勇猛異常,大敗章邯,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奪得了三秦之地。之後蕭何從蜀地被調到漢中,讓他安撫這裡的百姓,儘快恢復當地的生產。此後,漢中成了劉邦奪取天下的大後方,而這個大後方的主管就是蕭何。很快,蕭何帶著大軍浩浩蕩蕩的向著項羽的大本營—彭城進發。
而經歷過戰火的關中之地,一片狼藉殘破不堪。尤其是項羽放的那把宮城大火,足足燒了三個月,可謂是處處殘屋破瓦,民生活苦不堪言。蕭何接手的是一個足夠爛的爛攤子。
留守關中的蕭何眼見於此,馬上安撫百姓,恢復生產。一方面重新建立逐漸荒廢的秩序法令,一方面發布多個惠民政策,以安民心。修建宮廷、縣衙等政府部門,關中之地的各項工作進行的有條不紊。
在蕭何治下這段時間,關中這片久經戰火的地區,農業生產很快就得到了恢復,不僅給劉邦一個穩固的後方,也保障了前線的需要。
04平定天下,建國首功
第二年,劉邦就攻下了彭城。大軍開進彭城的劉邦頓時飄飄然,有點放鬆了警惕。很快,項羽率領三萬大軍回攻彭城,劉邦大軍被殺的七零八落,只有數十個人跟隨劉邦逃回滎陽。
虧得蕭何徵募到足夠的兵糧,劉邦才得以大張旗鼓,與項羽對峙於滎陽一帶。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由於蕭何坐鎮關中,不斷向前線輸送士兵和糧食,劉邦越戰越強,最終逼得項羽兵敗於垓下,自刎於烏江。
消滅項羽之後,天下基本大定。劉邦順應民意,即皇帝位。登上皇帝寶座的劉邦在洛陽大宴群臣,論功行賞。宴席上,劉邦大發感慨,稱: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我有張良。鎮國撫民、供軍需籌糧餉,我有蕭何;指揮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取,我有韓信。我有這三個英雄豪傑,焉能不得天下?
宴席上劉邦也最終拍板,漢得天下,蕭何居首功。並準許他可以佩劍上朝,同時也加封了蕭何的十幾個父兄子弟。就這樣,蕭何位列群臣之首,被稱為」開國第一侯「。
開國之後國都要定在哪裡,眾人也是議論紛紛。有的說在洛陽,有的說在鹹陽。最終劉邦將國都定在了鹹陽,命蕭何營建皇宮。
此後3年,皇宮建成。劉邦過來巡視,看到滿眼儘是壯麗豪華、富麗堂皇。為了和秦都鹹陽區分開來,從此鹹陽改名叫長安!
05計賺韓信,君臣生疏
前文我們說過,韓信因為種種行為,劉邦收回了韓信的兵權,貶為淮陰侯。此時,陳豨謀反,劉邦御駕親徵。只留呂氏、蕭何等人坐鎮京師,韓信有意謀反,卻被下屬告密。
呂后打算召韓信進宮,又怕韓信不肯就範,同蕭何商量計策。老謀深算的蕭何誆騙韓信,稱陳豨已經捉拿斬殺,讓他進攻朝賀。韓信不疑有他,因為蕭何是他的伯樂,他不相信蕭何會騙他。就這樣韓信在呂后和蕭何的謀算下,死於長樂宮。
計誅韓信後,劉邦對蕭何恩寵日隆,可以說是封邑進爵,一樣都不少。賓客紛紛來賀,蕭何也很高興。這天蕭何在家中擺酒,一派喜氣洋洋新氣象。突見門客召平穿著素衣白鞋,一臉哭喪的樣子,蕭何見狀,大罵召平。
召平卻不顧這些,問蕭何:皇帝南徵北戰,親自冒著槍林彈雨的風險奪得天下。而是只是在大後方,安全無虞,但是卻得到首功。難道你忘了淮陰侯的下場了嗎?蕭何恍然醒悟,嚇得一身冷汗。
第二天就面聖劉邦,把劉邦的賞賜都退了回去,甚至拿出了自己一半家財,撥入國庫,以作軍需之用。劉邦很高興,誇他識大體。
劉邦在外領兵的時候,有人告狀,說蕭何謀奪百姓財產,為自己謀私利。劉邦很氣憤,就下旨把蕭何關押在獄中。後又遇人說情,蕭何才被放了出來。60餘歲蕭何得遇恩赦,誠惶誠恐的上殿謝恩,劉邦見他蓬頭赤足,汙穢不堪。內心有點後悔,不該三言兩語就把蕭何下獄。此後劉邦對蕭何依舊以禮相待,可蕭何只有畢恭畢敬,國事上再也不發一言了。
至此,曾經互相信任依賴的君臣,漸漸的生疏了。
公元前195年,劉邦逝於未央宮。太子劉盈即位。蕭何繼續擔任著丞相的職位。幾年之後,蕭何也病逝於家裡。相比於其他人,得以頤養天年的蕭何,幸之又幸。
在蕭何的一生中,劉邦三次懷疑蕭何心懷異心,三次將蕭何置於險地,最終都逃脫大難。蕭何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尤其是開國之君,懷疑有功之臣並沒有什麼大驚小怪。臣下能做的也只有忍氣吞聲。
就是因為蕭何的處變不驚、不動聲色、從善如流,劉邦的戒心才漸漸消失於無形。若沒有大智慧、大氣量,是做不到如蕭何這般,平安終老恩寵一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