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5周年。
對亞洲人民而言,「8·15」是在歷史記憶中永遠無法磨滅的特殊數字。日本發起的侵略戰爭給亞洲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僅中國就在抗日戰爭中遭受了3500萬人員傷亡和6000億美元經濟損失。
然而,隨著「戰後75年」的到來,經歷過那場侵略戰爭的一代已成為日本社會的少數人群,關於侵略歷史的社會性「共同記憶」日漸疏遠,日本社會對戰爭的反思正在被歲月「風化」。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此間分析人士指出,這種趨勢令人擔憂,日本只有選擇正視和深刻反省侵略歷史,才能真正取信於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
迴避責任的危險言行
每年8月6日和9日,日本廣島市和長崎市都會舉行原子彈爆炸紀念儀式。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參加人數減少。
為促使發動侵略戰爭的日本儘快投降,美軍於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別向廣島和長崎投放原子彈。長期以來,日本把自己描繪成二戰特別是核爆的「受害者」,卻鮮少提及遭到原子彈轟炸的歷史背景。
今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照例出席兩地紀念儀式並發表講話。安倍在發言中說:「75年前原子彈將廣島、長崎化作一片廢墟,絕不能讓廣島和長崎發生的悲劇和人們因此遭受的痛苦重演。」然而,安倍對有關日本被轟炸的原因及歷史背景隻字未提。
每逢8月15日,日本政府都會在東京日本武道館舉行「全國戰歿者追悼儀式」。安倍自2012年再度上臺後在「戰敗日」的首相致辭中,一貫只對在侵略戰爭中戰死的日本士兵表示悼念,而對日本實施侵略和殖民統治的事實含糊其辭,迴避自村山富市以來日本歷任首相必提的日本戰爭「加害責任」,毫無反省和道歉之意。
毒害思想的錯誤史觀
今年是日本多數地方政府四年一次選定中學歷史教科書的重要年份。日本右翼團體「日本會議」照例通過政治途徑向各地教育委員會施加影響力,敦促採用育鵬社出版的歷史教科書。
育鵬社歷史教科書內容飽受質疑,它不僅將過去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美化為「自衛戰爭」和「亞洲各民族的獨立解放戰爭」,還把在遠東國際軍事審判中早有定論的南京大屠殺事件表述成「南京事件」,並註解「有關中國遇難者人數等實際情況有各種各樣的見解,今天依然存在爭論」。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2020年度育鵬社歷史教科書在全國採用佔比達6.4%。這一模糊對亞洲鄰國侵略責任的右翼歷史教科書進入中學課堂,顯然會嚴重毒害青少年思想。日前,名古屋、橫濱、京都府、大阪府等多地發起了抵制這一教科書的市民運動。
靖國神社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動員全民參戰的意識形態大本營,戰後它將在戰爭中陣亡的人尊為「護國英靈」,並強行合祭甲級戰犯,成為宣揚「日本侵略有理」「日本解放了亞洲人民」的「靖國史觀」的核心場所。按照慣例,安倍通常會在8月15日向靖國神社獻上稱作「玉串料」的祭祀費。
日本「繼承和發展村山談話會」理事長藤田高景認為,無論是參拜還是供奉,都意味著對甲級戰犯的祭拜,意味著支持美化侵略戰爭的「靖國史觀」,將嚴重破壞日本戰後和平秩序。
尤需警惕的整軍備武
安倍政府執政這些年來,不但未能反省日本侵略歷史,同軍國主義劃清界限,以實際行動取信於亞洲鄰國和國際社會,反而搞出加強日美防衛合作、修改安保法、推動修改和平憲法等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的一連串舉動。
安倍政府2015年9月強行通過新安保法,解禁集體自衛權,從根本上改變了日本戰後「專守防衛」的政策,引發日本國內、亞洲國家乃至國際社會擔憂。同年,新版《日美防衛合作指針》出爐,將「跨領域作戰」和「美艦防護」等納入「海洋安全保障」內容。
近年來,日本海上自衛隊強化裝備力量動作不斷。2019年版《防衛白皮書》還渲染日本周邊安保環境嚴峻,強調自衛隊將加強太空、網絡安全、電磁波等領域的軍事科技能力,以構建「多維綜合防衛能力」。今年5月,日本首支「太空作戰隊」在東京都府中基地成立。此外,安倍依然在不遺餘力推動其修改和平憲法的「夙願」,謀求擺脫「戰後體制」。
日本琉球大學名譽教授高嶋伸欣指出,日本近年來排他主義及經濟、軍事大國化風潮盛行,將招致亞洲鄰國長期對日本保持警惕。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