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人常說:一瓶水不響,半瓶水晃蕩。多數時候,越安靜的人越有實力,因為他們往往在別人高談闊論的時候,反省自身。
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文化描述的個性,其實指的是人的社會性格,而不是人的內在心理性格。
在當今社會的大環境中,人們習慣給內向貼上貶義的標籤,總是把內向和自閉劃上等號。
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人的一生中,兩種個性能力是同時存在的,甚至可以說,擁有內向個性能力是獲得外向個性能力的前提。
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在《同一性危機》中提出:自我認同是一種精神朝內的灌注,內向性格者往往更細心觀察生活,在某些方面擁有強大的優勢。
也可以說,內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更容易成就自己的人生。
內向的人,他們的能量一般來源於自身,比如內心思想、情緒和觀念。他們重視主觀世界,環境帶給他們的不安全感,會讓他們花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周遭環境。
知乎達人李瑞文曾經訴說自己的故事:她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而她的工作卻需要經常參加社交性活動。每當參加這種活動的時候,她總是感到不適應。
杏仁核的作用是,在大腦中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她所出現的心跳加速、冒汗、坐立不安等反應,都是由杏仁核主導。
「久經沙場」之後,她開始通過研究周邊個體的性格,從而「對症下藥」。額葉皮層可以命令和控制人體腦部,像決策和自控等高層次思考,就依賴於額葉皮層。
這個改變的過程就是額葉皮層和杏仁核的搏鬥,所以即使她出現了不安的身體反應,卻依舊調整、學習並改善這個無法更改的行為。
真正的勇氣,不是不恐懼,而是願意帶著恐懼前行。
艾森克個性問卷對典型的內向性格描述為:沉靜,脫離群體,善於內省,更喜歡獨處。保守,與他人保持一定距離。
內向者的思維
內向者的思維習慣以敏感細膩著稱,他們通常在一些細節問題上擁有很強的洞察力。
心理學家分析,一個人在深度思考後,所做出的決策往往是更加客觀的,而內向者思考的路徑很長,一般需要很長時間。
比如在一些影視作品當中,性格外向的人,常在事件並不清晰的時候就表達自己的看法,無形中傷害了他人,他們也為此煩惱不已。和外在的人相比,內向文靜的人就更容易被人喜歡和接受。
社交場合中常常有這樣的一幕:外向的人在聚會中如魚得水,他們可以頻繁切換話題,也可以很輕巧地與陌生人展開交談。但是,內向的人卻總是欲言又止。
研究表明,內向的人思維會更加複雜,他們喜歡將事物具體細化,賦予其更多意義。
內向的人傾向於有計劃地做事,瞻前顧後。而他們動作很慢,卻能夠把事情考慮清楚、考慮周全。
這也是他們更容易成就自己的一大原因,正所謂三思而後行。
著名導演李安的影視作品就完美地詮釋了這一觀點。他的作品在細節表達方面十分出色,讓劇情更加的紮實和富有邏輯性。
高智商的內向者
人們常說內向的人善於獨處,外向的人善於集體交流。
所以,出現了一種普遍現象:內向的人智商偏高,外向的人情商較高。
內向者更喜歡從理性的角度去剖析某件事物的本質,他們總是以「上帝視角」去看待一件事情。
把事情看的太透,往往就會失去過程中的樂趣。但是,深度思考帶給他們的是更加深厚豐富的知識與見解。
因此,內向的人往往更加的理性、嚴謹和有規律性。
他們看待事情總是更加客觀和全面,散發著一種獨特的人格魅力。
科學研究表明,性格內向的人對多巴胺有更高的敏感度。
內斂的人普遍含有一種特殊物質——乙醯膽鹼,它是人體中一種很重要的神經遞質。幸福感就是由該物質分泌。例如,當內向的人受到外界的強烈刺激時。
內向的人細緻有計劃,可以享受孤獨的環境,具有其獨特的性格魅力,對周遭環境有著很強的洞察力,而這些都是一個人取得成功必不可少的特質。
所以,內向者並不像人們所認為的那般沒有社會競爭力,相反,他們比常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 The End -
作者 | 第一心理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dentity cri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