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王翰的《涼州詞》極為有名,估計喜歡詩詞的人們都很熟悉,可是一些人對於此詩的解讀卻不見得符合原意。在本號看來,有些解讀有點象《雷霆戰將》,讓人難以置信。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
這首詩到底如何理解才符合原意、合乎邏輯、與殘酷的戰爭相吻合?這是一個很值得值得分析的問題。如果你查閱過一些解釋,就會知道有些解釋不僅未必符合此詩原意,而且可能還是一個笑話。信不信?且看下面的分析。
(1)彈著琵琶催促軍人上戰場,難道不奇葩嗎?
一些人如此解讀此詩:「欲飲」句是說正要舉杯痛飲,卻聽到馬上彈起琵琶的聲音,在催人出發上戰場了。按照這種理解,這首詩是這樣的: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夜光杯之中,正要暢飲時,琵琶聲聲響起,催人出徵殺敵。即使這樣,我也要先喝上幾杯,那怕醉臥在沙場上,你也不要笑話。古來出外打仗的能有幾人返回家鄉?
暫且不論此種解釋邏輯混亂,自相矛盾,思路擁塞,只說彈著琵琶催促軍人披掛出戰就很奇葩。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有這麼浪漫嗎?琵琶一彈,馬上迎敵?那麼要撤出鬥呢,又該彈何種樂器?顯然,這是不知作戰為何物的書生們拍腦袋想出來的。血雨腥風的戰場,在一些書生的腦子裡被扭曲成了「琵琶浪漫」!
尤其是,如果這種解釋來自正式出版物,是某些文學專家的解釋,就更加讓人悲哀了。好在,古往今來,這種書生都被列入無用之冊,沒有哪個統帥會派這種人帶兵打仗,否則他就是十足的傻瓜。但是,這種人即使是著書立說,也是會誤人子弟的。
這下就明白清代黃景仁「百無一用是書生」是什麼意思了。我們不能說書生無用,但是把此詩解釋成為靠琵琶聲指揮勇士出徵的書生,「十有九人堪白眼」理所當然,因為他們是蠢蛋和廢物。
看一看黃景仁的這首《雜感》吧: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招來薄倖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
(2)大敵當前卻只顧喝酒,有這樣紀律渙散的軍隊嗎?
「欲飲琵琶馬上催」到底是什麼意思?正在大家準備暢飲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是「催」大家歡飲呢,還是「催」大家上馬殺敵?對於痴呆書生來說自然無法回答,所以有的就將兩種理解糅合到一起,認為儘管琵琶催人上戰場,可是大家照飲不誤,即催儘管催、飲照常飲,而且還認為這很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性格。這哪是豪放俊爽的性格?活脫脫一個臨陣貪杯者的形象。這種解釋一些人居然能夠想得出來!
聽到這種解釋,只有一種感覺——後背發涼。如果國家權力掌握在這種書生手裡,恐怕只有亡國一個結局,居然把戰場殺敵當成娛樂。這與剛剛被下架的《雷霆戰將》一樣一樣的。看來,古往今來,都有將戰爭視為娛樂的亡國之文人。不由得想起杜牧的那兩句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一些在溫室裡長大的「藝人」,只知道賺錢,那知戰爭的殘酷與血腥?
但凡有一點軍事常識就不會如此認識。大敵當前,不是披掛殺敵,而是貪杯不聽號令,這不是自行送死嗎?有這種傻瓜軍人嗎?沒有,絕對沒有,只有傻冒的書生。已經發出戰鬥警報了,指揮員不緊急組織軍人接敵,還允許軍人喝酒嗎?絕對不會。如果是這種情況,早就被敵人消滅了,哪有喝酒的機會!
(3)這是一場什麼樣的宴會,私下聚餐還是官方設宴?
如果是幾人私下喝幾杯,是有可能遇到敵軍突然來襲情況的,必然是立即歸隊參戰迎敵。但是,私下喝幾杯,不可能有葡萄美酒,更不可能有夜光杯這種高檔酒具。所以,這是官方擺設的酒宴,所以非常豪華。
這種酒宴一定是慶功宴,一般安排在戰鬥勝利之後的適當時機,此時不可能再有敵人突然來襲之憂,可以放心大膽的歡娛一番。應該知道,在雙方對峙之際,人不卸甲、馬不卸鞍、整戈待旦,不可能來一場酒宴,只有取得某場戰鬥勝利之後的相對安全的時候,才會組織如此酒宴。
從詩文描寫看,酒宴規格極高,相當豪華,「葡萄美酒夜光杯」說明了一切。不用說古代,即使是現在,作戰前線的酒宴也不可能如此高檔,又是葡萄美酒,又是極其稀少的夜光杯。從這首詩的描寫看,應該是一場由中高級軍官參加的高檔慶功酒宴,而且極有可能是利用繳獲來的戰利品作為酒宴材料。
從邊塞這個特殊背景條件看,應該是這樣的,葡萄美酒是西域酒品,夜光杯是西域酒具,琵琶也是來自於西域的樂器,甚至是彈琵琶之人也可能是西域之人。這些東西不可能從當時的長安運送到前線,內地也不可能有大量的此類物資,只能是就地獲得,而在戰爭中獲得這些物資的渠道只能是繳獲於敵。由此也可知,這是勝利之後官方組織的慶功宴,所謂「古來徵戰幾人回」,不是指回到家鄉,而是指回到軍營,沒有犧牲在戰場。
(4)「琵琶」是現在這種樣子嗎,「馬上」「催」又是何意?
理解這首詩的關鍵在於如何解讀「欲飲琵琶馬上催」才合乎邏輯、合乎戰場實際、合乎文字的本來含義。
邊塞詩中的琵琶並非如今的琵琶,也非唐代宮廷裡的琵琶。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所以叫「批把」。
大約在魏晉時期,「批把」才正式稱為「琵琶」。南北朝時琵琶由波斯經由現在的新疆而傳入內地,唐代是琵琶發展的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即使這樣,也不等於王翰詩中所寫的邊塞軍隊的琵琶和宮廷裡的琵琶以及演奏方式是一樣的。王翰詩中的琵琶應該是從戰鬥中繳獲的,是未經過唐代改造過的琵琶,是原始的琵琶,也就是還是在馬背上彈奏的琵琶。
唐代時期的「馬上」並非今天「立即」的意思,而是馬背之上的意思。從現在的解釋看,「馬上」有兩個含義,一是馬背之上,二是立即的意思。相關資料顯示,「立即」的含義是後來才產生的,在唐代之前「馬上」還沒有「立即」的含義。比如唐代岑參的《逢入京使》有:「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其中的「馬上相逢」就是騎著馬與人相逢的意思,也就是馬背之上的意思。
所以,詩中的「馬上」應該是馬背之上的意思,「馬上催」是在馬背之上彈奏琵琶的意思,這與當時的琵琶是馬背上的樂器相吻合。
古代的催字也許並非今天人們理解的催促的意思,而是另有解釋。催是多義字,現在主要是指趕快行動或是事物加快進程。但是,在古代,催字除了「促」「迫」之意外,催本作趣,催與趣是一個字。催促是後來所增的含義。所以,「欲飲琵琶馬上催」可以理解為「欲飲琵琶馬上趣」,這就很有歡快喜慶氣氛了,與慶功宴相吻合。
所以,「欲飲琵琶馬上催」並非彈起琵琶、催人上戰場,而是琵琶曲伴宴的意思。史書上從未記載過用琵琶指揮戰爭,琵琶也根本不適用作為戰場指揮之用,其聲音的穿透力太弱。從史書記載看,指揮戰鬥的有鼓有鑼,還有號角,就是沒有琵琶。
《荀子·議兵》中有:「聞鼓聲而進,聞金聲而退。」在《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中有「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還有「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即使是在宋代,也還是鳴金收兵。在《水滸傳》第九十七回中,有這樣的描寫:「當下秦明與孫安戰到五六十合,不分勝負。盧先鋒兵到,見孫安勇猛,盧先鋒令鳴金收兵。孫安亦自收兵。」
那麼,具體到唐代又是如何指揮軍隊進退呢?據考證,吹「大角」——集合隊伍;擊鼓——隊伍進軍;鳴鉦(鳴金)——隊伍收兵。這裡也沒有琵琶。所以,不僅在唐代,即使在整個歷史上都沒有用琵琶指揮戰爭的記載。
「欲飲琵琶馬上催」中的「催」字,除了與「趣」相同之外,還可以引申為急促的意思,表示當時彈奏的曲調相當急促或激越。由於酒宴場面較大,彈奏激越的曲子是可能的。唐代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這樣形容琵琶之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是何等的急促,用「催」去表達很是恰當。
當然,白居易詩中所寫的是女藝人在船上演奏琵琶曲,而且是宮廷式演奏方式,也是經過改造之後的琵琶,與「欲飲琵琶馬上催」中的琵琶有所不同,因為兩者之間相差了百年之久。一百年足以改進一種樂器。王翰,公元687年-726年;白居易,772年-846年,兩者相距多少年?
(5)《涼州詞》到底應該如何理解?
綜合上述情況,王翰的這首《涼州詞》,應該是描寫前線將士在取得某場戰鬥勝利之後,由官方組織的一場大型慶功宴,規格極高,所以非常奢華,不僅有西域的美酒,還有西域的高級酒杯,更有西域樂器琵琶伴奏,而且這些東西應該是就地取材,即酒宴所飲之酒、所用之杯、所食之材都是從戰爭中繳獲而來,還不能排除彈奏琵琶的藝人也是俘虜而來。
在那個時代的邊疆前沿,軍隊用琵琶助興也是很自然的事。這樣,酒宴就有酒、有肉、有歌、有樂了。顯然,這樣的酒宴,並不是所有軍士能夠參加的,只有中高級將士和有功之士才能參加的資格。這首詩的意思是:
第一句,描寫酒宴的高規格即場景,高檔酒品,高級餐具,即詩作中所謂的「起」。
第二句,描寫酒宴情景,一切準備就緒,開宴之時,奏起了琵琶曲,宴會立刻熱鬧起來,展現了酒宴的喜慶氣氛,即詩作中所謂的「承」。
第三句,描寫酒宴進行之後的場景,參加酒宴之人極盡歡樂,個個喝得酩酊大醉,這是慶功宴應該出現的場面,即詩作中所謂的「轉」,由寫宴會場合轉而寫參加宴會的人。
第四句,描寫如此盡歡的原因,古來徵戰幾人回?參加酒宴之人能夠從戰場中歸來,是多麼的難得,豈有不醉之理?即詩作中所謂的「合」,緊扣葡萄美酒夜光杯這個宴會主題,發出人生感嘆。
古來徵戰有幾個人能夠從戰場中活著回來?能夠活著回來是多麼幸運的事情啊!哪有不醉之理,哪管別人笑話不笑話?這是取得戰鬥勝利之後喜悅心情的表達,也是對勇士們豪放的寫照。這是取得戰鬥勝利之後的歡宴場面,而不是戰鬥之前的貪杯情景,許多人把這首詩完全理解反了。這確實是經典之作。
為何有人將此詩理解反了呢?原因有三。第一,字義發了變化,現在的人們難免用現在的字義去理解古詩,這是很容易出現的思維錯誤。第二,缺乏起碼的軍事常識,只能是想當然,還以為恰當。第三,對唐詩了解不夠,不知道存在起、承、轉、合的基本層次。網友們,你是如何看待此種觀點的?歡迎你的留言,以便大家共享你的智慧。
(本文為原創,百家號首發;文中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讀詩疑惑:王維錯了嗎?將軍打獵回營途徑不合邏輯?
讀詩疑惑:《楓橋夜泊》有八個謎團,搞懂了才能理解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