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六月,盤州市英武鎮萬畝桃園迎來豐收季,桃園中果農們正忙著採摘,滿園飄香,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英武鎮萬畝桃園位於英武鎮革納鋪高速路出口處,主要品種有武昌桃、油桃、大紅酸、豔紅桃、大黃桃、水蜜桃等十多個品種,目前,規模已經發展到了1.2萬餘畝,因光照充足,桃子水分多、口感好,備受商家青睞。
英武鎮革納鋪居委會支書廖光玉說:「種桃的收入是種傳統農作物的30倍。為方便村民就地銷售和商家現場收購,英武鎮政府專門修通硬化了進入桃園的公路。桃熟的季節,貴陽、安順、昆明、曲靖等地的果販在桃園收桃子,每天要裝六七大卡車鮮桃運出銷售。」
走進萬畝桃園,陣陣沁人心脾的桃香撲鼻而來。園中濃密的枝葉間,一個個透紅的桃子掛滿枝頭,桃紅葉綠,令人賞心悅目。果農穿梭於桃園之中,採摘果實,收穫滿滿,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革納鋪居委會居民家家有果園,尤其靠著桃子脫貧的居民不在少數。 張貴明就是其中的1戶貧困戶,通過種植桃樹實現脫貧致富,目前正是果樹豐產期,看著累累碩果,張貴明樂呵呵地說,桃子就是我家的「脫貧果、致富果、幸福果」。 「我家能脫貧,桃子立了大功,每年桃子一成熟,外地客商就紛紛來採購,桃子不愁賣,收入也很可觀,2019年產量達10000餘斤,純收入達5萬餘元,2020年產量達20000餘斤,目前正在售賣中。」 桃果飄香,不僅成了革納鋪居民張貴明的聚寶盆,還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今,張貴明的致富「新經」正引領著革納鋪其他居民,共同奔跑在致富路上。
在種桃的同時,群眾還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充分利用土地,在桃樹下套種了油菜、大豆等矮稈農作物,實現了一份土地兩份收益。充分利用裡土地空間,而且矮稈農作物還能幫助桃樹生長。 村民徐鳴聲栽種了30多畝桃樹,「我家種植了早熟油桃和大紅桃,今年桃子應該可以收入5萬多元,在桃樹下栽種的5畝蔬菜也有3000餘元收入。」徐鳴聲高興的說。 近年來,英武鎮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科學規劃,大力發展桃子產業,助農增收。截至目前,桃園產果桃林達6000畝,覆蓋456戶1583人,2019年一斤桃子平均賣到2.5元,桃產業已經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產值約1100萬元左右,根據今年的桃產量比去年的要翻上一翻,預計可突破1500萬元。
下一步,英武鎮將結合桃產業,立足資源優勢,創新發展思路,不斷發展「桃經濟」,做活「桃文章」,積極協調對接有關部門,準備籌建冷庫和桃幹加工廠,進一步提升水果的附加值,努力把品質提升上來,打造英武桃子品牌,並將發展鄉村旅遊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通過將傳統優勢農業生產與現代觀光旅遊相結合,推進展現優美景觀和獨特田園風情為主題的觀光型、體驗型鄉村旅遊建設,走出一條桃旅融合之路,保障群眾穩定增收,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效。
李彬 劉海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景詩瑤
編輯 魏容
編審 馬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