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希伯:抗戰十大謠言之委員長衛隊

2021-01-09 觀察者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八年艱苦抗戰,中國終於取得勝利。然而這一段歲月中的人與事,卻在後人的轉述中逐步走樣。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際,觀察者網特地推出「抗戰十大謠言」系列,以正視聽。之前已刊發《抗日戰爭十大謠言之「名將」張靈甫》、《抗日戰爭十大謠言之孫立人活埋日軍》與《抗戰十大謠言:起底「釣魚帖」》。】

說到國軍精銳,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兩個「械」——抗日戰爭時的德械與解放戰爭中的美械。關於「美械」的記載很詳實,與之相比,國軍的德械部隊卻「傳奇」得多。

中國特種兵的先驅:委員長衛隊?

傳統上,國軍德械師包括著名的88師、87師、36師與稅警總團。而近年來,又有一支所謂「委員長衛隊」半路殺出。有關這支部隊最初描述已不可考,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有類似的小說家言論,署名「謝海雲」的作者發表在《文史春秋》2004年第4期的《中國憲兵:600人擊退兩萬日軍》被搬上網,則可看做此說法廣泛流布的濫觴。此後,伴隨著《六十多年過去了,還有誰記得這些事!》的風靡,這一故事流毒甚廣。

這支部隊的初次登場據稱是在「1934年民國政府的國慶閱兵大典」,「完全的德國軍隊裝束,配備最先進的德國全自動衝鋒鎗,軍容整齊,士氣高昂,一舉一動都表現出極強的戰鬥力。」部隊登場後,「英國大使十分驚愕,日本大使則面色陰沉,德國大使則非常自豪,微笑著對法國大使說:『瞧!這是我們德意志的軍官所訓練的軍隊,完全是德國軍隊的亞洲翻版。』」

至於這支部隊的戰鬥力,文章講述了「委員長衛隊在南京保衛戰中以兩個營600人兵力對抗日軍甲種梅村師團」的血戰歷程。「平均每個士兵要堅守25米長的陣地,面對50名日軍精銳部隊的士兵,但勝利者依然是中國人。」梅村師團長在久攻「委員長衛隊」陣地不下之後,居然親自拔刀帶隊衝鋒,導致佩刀被「委員長衛隊」繳獲。

這段「史實」是如此傳奇,直到近年才有抗戰神劇「超越」。至於文章的內容更是錯漏百出。

首先,文章號稱衛隊的對手是日軍最強的第250梅村師團, 編制有24聯隊(日軍甲種步兵師有4個),在遭到「委員長衛隊」的沉重打擊後傷亡達兩萬人。且不說南京會戰中日軍參戰師團(第3、5、6、9、13、16、18、104師團)裡沒有這個「梅村師團」,二戰中整個日軍都不存在250師團。對於所有的疑點,文章用了可笑的理由交代——此戰過後,「梅村師團」被日軍撤編,並且在歷史記錄中抹去了該師團的全部記錄。

按照文章所說,這支部隊精銳的原因之一在於全軍使用德國衝鋒鎗,當時中國使用的主要是德制MP18/28衝鋒鎗,因為MP18/28槍管籠套上開孔很多,又名「花機關」。由於國內兵工廠曾大量仿製此槍,它在中國並不罕見,幾乎各路軍閥手中幾乎都有專門裝備這種衝鋒鎗的「手提機槍連」甚至營、團級部隊,用作突擊先鋒。

不過衝鋒鎗的一大弱點在於射程僅200米,比不上火炮也趕不上步槍、機槍,靠近突擊尚可發揮火力密集的優勢,用來防禦則力不從心。日軍甲種師團擁有超過100門各型火炮,還得到空軍的支援,不可能蠻勇到「以己之短攻敵之長」。

翻看史書,國軍在抗戰中確實有「特種兵」投入戰爭,但當時的「特種兵」指的是炮兵、汽車兵等技術兵種,與現代「特種部隊」全無關係。據孫宅巍《試論南京保衛戰研究中幾個有爭議的問題》(刊於《民國檔案》1993年第1期)介紹,「投入南京保衛戰的特種兵,只有炮兵第8團的15榴炮營, 炮兵第10團的新15榴炮營」。

日本繳獲的國軍德制I號坦克在東京「遊街示眾」,為了照顧德國人的面子,被標註為「繳獲的蘇聯坦克」

至於在雨花臺抵抗日軍進攻的,則是另一支著名的德械師——國軍第88師。戰鬥中朱赤、高致嵩兩位將軍殉國,全師官兵損失數千人……一些文章所說中國軍隊600人對戰2萬日軍部隊,大獲全勝,自己僅損失50多人,似不大可能,查遍所有與南京保衛戰有關的軍史檔案資料,也看不到這樣的記錄。

歷史上,國軍憲兵1團和憲兵5團的確參加了南京會戰,其中有一個營在龍潭一帶抗擊日軍,歸第十軍軍長徐源泉指揮。另有一個營的憲兵於12月11日奉蕭山令之令押送軍火開赴中華門外雨花臺,並留下增援守軍,但僅參戰一天便死傷過半,所把守的隆昌寺失守……仔細想來,也許這正是日後「委員長衛隊」各類傳說的起點吧。

誠如席亞洲在文中所說,謠言是會自我進化的。「委員長衛隊」的故事也經過多次修改潤色,如最初在閱兵時出現的4000人大方隊被改成了400人;各國大使見「委員長衛隊」而失色的故事是國民政府秘書邵則明所說;參戰的「委員長衛隊」不是600人而是800人;梅村師團也被「降格」為戰前日軍17個甲種師團之一;梅村師團長與蔣委員長決鬥贏得寶刀(所以原文將衛隊繳獲寶刀稱為「完璧歸趙」)直接被刪去。不變的是「委員長衛隊」依然神勇。

國軍「德械師」除了鋼盔和水壺外,裝備並未真正「德械化」,圖中他們使用的是一戰前的「馬克沁」機槍

 

 

 

德械師是精銳嗎?不是——但穿得好就有人權

「委員長衛隊」是個演義故事,但國軍德械部隊確實是存在的。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後,蔣介石違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遺訓,屠殺共產黨、並以血腥手段消滅國民黨內左派,同時驅逐蘇聯顧問並轉投德國。

德意志魏瑪共和國向國民革命軍派出了軍事顧問,但來華軍官並不著名,以免引起外交非議。隨後德國政局風翻雲變,希特勒上臺。與網上所傳「希特勒對中國青睞有加」的謠言不同,希特勒政權的種族主義政策極度輕視中國人,蔣介石甚至已經開始考慮趕走德國顧問並轉向法國。如非1933年漢斯·馮·塞克特將軍的極力維持,命令德國軍官尊重中國軍隊,中德合作可能早就破滅,「德械師」可能會變成「法械師」。

德械士兵像

在中德合作期間,中國輸送了大量鎢、錳等德國擴軍備戰緊缺的礦產資源,以換取德國的武器裝備。塞克特向蔣介石提出了以10年時間建立60個德式陸軍師的計劃,強調要終結中國軍隊中的「山頭主義」,要求軍隊向蔣介石一人效忠;塞克特建議將長江下遊要塞化;此外,塞克特建議蔣介石實行工業化,確保中國的武器自給。

到1937年7月,國軍號稱有8個師成為了德械師,他們是3師、6師、9師、14師、36師、87師、88師和教導總隊,還有一支非軍隊系統的稅警總團。但在淞滬會戰爆發時,只有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教導總隊真正徹底實現德式裝備與編制,87,88,36三個師雖然整編組建,但是裝備、人員不齊整,其他部隊得「德國化」進行的並不好,有的部隊1個師只有1名德國顧問。即使是完全依造德國的軍事思想及操典訓練的教導總隊,以德軍標準也不過是輕裝部隊,缺乏重炮等支援力量。

這張照片常被「國粉」誤當做抗戰中的「德械師」,其實這是解放軍海軍陸戰隊初創時期,裝備了繳獲的德式鋼盔而已

那麼這些看起來很厲害的德械師表現到底如何?

1937年10月5日至9日,德械師投入到淞滬會戰中不到5天就損失過半,幾乎喪失戰鬥力。隨後在蘇嘉湖防線上一潰千裡,幾乎沒有像樣的抵抗。

隨後,南京保衛戰爆發。12月12日德式部隊第88師師長孫元良擅自退卻,被德式部隊第36師強行「勸返」前線。中午前後,一部日軍在炮火掩護下由缺口突入城內,第88師遂即撤走。當日17時,南京衛戍司令部召集師以上將領開會,布置突圍,而唐生智在下發撤退命令之後考慮到第88師、第87師、第36師和教導總隊是經過德國顧問多年訓練出來的中央嫡系部隊,惟恐突圍損失過大,回去會受蔣介石的責備,口頭指示他們也可以渡江北撤。 隨後,第71軍軍長王敬久與該軍第87師師長沈發藻等根本未回指揮所。教導總隊隊長桂永清留參謀長邱清泉處理文件等,自己單獨先逃跑。其第2旅旅長胡啟儒不等會議結束,即獨自逃竄了。南京保衛戰後,德式部隊除36師大部撤出南京外,其餘部隊大多覆滅。

國軍德械部隊戴著M35德式鋼盔,很像是二戰中橫掃歐陸、威鎮寰宇的德國軍隊。然而早在二戰以前,德國軍隊已經著重訓練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機械化作戰,有的部隊雖然不能實現摩託化與機械化,但至少要實現騾馬化。德國軍隊步兵的一切作戰圍繞坦克兵團和強大的戰術航空兵展開。國軍的「德械師」一沒有機械化,二沒有重火力,所謂的德械僅僅是基本的輕武器加上人手一頂的鋼盔。區區這樣幾個輕步兵師又怎麼阻擋日本海陸空結合的進攻?

德械師出身於蔣介石的警衛部隊,是嫡系中的嫡系,在防禦作戰中卻比不上某些戰鬥意志堅決的「雜牌軍」。至於德械師在網絡上大熱的原因,除了有人一再渲染,大概是因為在美國《時代》雜誌的照片裡,M35鋼盔很好看,比川軍的鬥笠洋氣,也比華北、長城抗戰的英式扁鍋盔好看。

正如言兼在第一篇闢謠文中所感嘆——張靈甫都能紅,這個看臉的世界沒救了。筆者也要感嘆,穿得好的就是有人權。

《Life》的這張照片是最著名的德械士兵形象之一

 

 

 

白刃作戰靠的是大刀隊?

M35鋼盔也許激發現代人炮製「委員長衛隊」謠言,誇大「德械師」的實力,而另一種著名裝備——大刀卻在抗戰年代催生了流傳甚廣的謬誤。筆者從小唱著《大刀進行曲》長大,感情上極不願捅破「大刀隊」給人們留下的偏頗印象,但事實就是事實,不應被埋沒。

1933年的「長城抗戰」中,29軍「大刀隊」發起夜襲,一擊斃傷日寇800餘人,一掃九一八以來「戰必亡國」的論調,被世人廣為傳頌。作曲家麥新聞訊熱血沸騰作戰歌《大刀進行曲》,在那個艱苦困頓的年代裡,振奮了多少人的胸懷。

然而人所不知的是,此次夜襲組織起來的600多名精銳大刀隊最終僅有30餘人生還。大刀作為抗戰精神的象徵固然鼓舞了士氣,但隨後它便被濫用了。當時的媒體經常出現「大刀報國」或「斬首××餘」的字眼,使得普通民眾甚至士兵對大刀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往往產生不切實際的誤解。

29軍大刀隊,可見他們配用的大刀與今日抗戰影視作品中常見的大刀樣式不同,抗戰中的大刀往往是民間鐵匠打造,形制差距極大

抗戰之初,不少中國軍隊手執大刀在日軍機槍和炮火掃射之下集體衝鋒,造成了不少無謂犧牲。正面戰場上最後一次大規模使用大刀是在1939年的第一次長沙會戰期間,劉汝明的68軍大刀隊以肉搏殲滅日軍300人,但隨後遭到日軍毒氣襲擊,中毒達400餘人。

大刀殺敵,是當時中國落後的工業能力所迫。今人也許無法想像,對於那時的中國,雖然可以小規模生產步槍,量產刺刀的能力卻遠遠遜色於此。相比之下,大刀卻可由鐵匠「私人訂製」,產量「可靠」,自然成了抗戰軍人的基本裝備。

冷兵器的戰鬥比熱兵器的戰鬥距離近得多,戰鬥人員會目擊戰爭的殘酷。以大刀作戰需要極大的勇氣。如果一支部隊能進行白刃格鬥,並且在白刃格鬥中保持組織性,證明這支部隊擁有高昂的戰鬥精神與強大的戰鬥能力。令人遺憾的是,更多時候,日軍是一支敢打白刃戰的軍隊,而多數中國軍隊卻缺少白刃格鬥的組織水平。

相比之下,八路軍成為當時中國戰場上最敢於打白刃戰的部隊;而國軍前期一味地集中運用大刀白白消耗勇氣與生命,後期又作戰意志低下不敢白刃戰。八路軍卻是從白刃戰中學習白刃戰,越打越強。各國軍隊的操典都規定,拼刺刀前要關閉槍枝保險以防止誤傷。八路軍在屢次的戰鬥中形成了新的作戰條令——直接把槍膛裡的子彈打掉。因此在發起白刃作戰後,日軍會呆板地按照操典關閉三八式步槍保險(因為這個動作需要抬起槍栓,在中國被訛傳為退子彈),八路軍、新四軍衝到日軍跟前,先會放一輪排槍,造成日軍不小傷亡並打擊其士氣,順帶在隨後的拼刺中就免去了走火的危險。即便如此,八路軍的白刃戰依然講求局部以多打少,搭配使用刺刀與大刀破解日軍三人一組的白刃戰隊形。

直到今日,日本仍很重視刺刀

大刀隊是中國人勇氣與智慧的體現,德械「鋼盔師」「水壺師」多少也反映了「現代化」的追求,但它們無疑都是舊中國落後工業的苦澀果實,一味拔高,就難免生發出「抗日神劇」和「委員長衛隊」的奇葩故事。

相關焦點

  • 十大經典 抗戰歌曲
    原標題:十大經典 抗戰歌曲   1.《義勇軍進行曲》   創作於1935年4月,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決議,將其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2.
  • 十一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出爐,你中招了嗎? 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出爐!
    十一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出爐,你中招了嗎? 轉眼2020進入倒數,可還沒等來新年,卻率先迎來了一波新的謠言:「高中納入義務教育」、「貧困人口人均月入9057元」、「新疆和田急需舊衣捐贈」……十一月朋友圈的這十大謠言,你看到過幾個,又看到過幾次呢?
  • 黨校為抗戰勝利發揮重要作用
    闡釋全面抗戰思想。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提出了一條全面的抗戰路線。中央黨校和各分局黨校對全面抗戰思想的教育和培訓,主要體現在對1937年8月中共中央陝北洛川會議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學習上,包括進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改良政治機構、改善人民生活、維護抗日民族團結等十個方面,是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具體化。
  • 2019年十大科技謠言出爐,「人臉識別」成謠言重災區
    2019年已經結束,過去一年 裡科技領域熱點事件不斷,5G、人工智慧、人臉技術等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隨之而來的謠言也是不少,新舊謠言聯手蹭著「熱點」。1月2日,媒體評出2019年十大科技謠言,包括5G輻射大對人體有危害,拍照比剪刀手會洩露指紋,3公裡外人臉可能被盜刷等。
  • 2019年十大「吃喝謠言」盤點,你中招了嗎?
    2019年十大「吃喝謠言」盤點,你中招了嗎? 作為一名吃貨的你,是否還在迷惑: 吃花膠真的能讓皮膚變好?
  • 段瑞聰:蔣介石與抗戰時期總動員體制之構建
    (63) 8月27日,中常會第51次會議召開,決定由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行使陸海空軍最高統帥權,並授權蔣對於黨政統一指揮。(64)但是,蔣介石認為中日尚未宣戰,不必另設大本營,「決定以軍事委員會為抗戰最高統帥部」。(65)9月1日,蔣在國防最高會議報告,表示大本營「過重形式,現時仍以表面上避免戰爭之名為宜」。
  • 陳昌智副委員長、李曉林秘書長出席2020中國品牌節年度人物峰會暨...
    陳昌智副委員長出席活動並致辭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中央原主席、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理事長陳昌智出席並致辭;全國人大代表、中華思源工程扶貧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電商扶貧聯盟主席、中國慈善聯合會副會長、林達集團董事局主席、中國慈善家李曉林博士榮獲「2020十大扶貧攻堅品牌人物」並做主題發言。
  • 抗戰面孔⑦ 法肯豪森:中國抗戰的「德國家底」
    1935年8月20日,他向蔣介石呈送了《總顧問法肯豪森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分析道:「目前威脅中國最嚴重而最切近者當屬日本。日本對中國之情知之極悉。其利害適與中國相反,故必用盡各種方法,破壞中國內部之團結與圖強,至少設法延期其實現。」法肯豪森並明確指出,國際上對於日本侵略行徑「一時無聯合或單獨幹涉之可能。華盛頓九國之公約實際早已成廢紙。
  • 梵蒂岡有支瑞士衛隊
    ,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有「城中之國」之稱。事後,教皇下令,以後教廷的安全就由瑞士衛隊全權負責。衛隊成員的招募工作變得困難起來。因此,梵蒂岡放寬了招募的條件,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只要是天主教徒,普通瑞士家庭的子弟也可成為衛隊成員。
  • 【視點】陝西十大公益美女席丹邀你一起關愛抗戰老兵(圖文+視頻)
    自願者宣誓【視頻】【中國經濟新聞聯播訊】 由格之百貨、漢中印象、漢中市民政局、中國經濟新聞聯播網、陝西抗戰老兵營漢中團隊聯合會主辦的「關愛抗戰老兵暖冬行動」大型公益活動1月29日在格之百貨廣場盛大啟程。
  • NBA流傳最廣的十大謠言 科比凌晨4點的洛杉磯有幾條騙了你?
    NBA流傳最廣的十大謠言 科比凌晨4點的洛杉磯有幾條騙了你?時間:2020-01-28 12:2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NBA流傳最廣的十大謠言 科比凌晨4點的洛杉磯有幾條騙了你?
  • 四野十大虎將都有誰?原來李雲龍的原型竟然是他!
    四野十大虎將:上將韓先楚上將韓先楚, 湖北黃安人,1933年參加二十五軍。到陝北時為營長。抗日時,任115師344旅688團副團長、689團團長、代旅長等,四野12兵團副司令員。1950年指揮海南島戰役,率部乘木船渡海佔領海南島。曾任副總參謀長、人的副委員長等。將軍指揮敢冒險,善奔襲,能出奇制勝,人稱「旋風司令」。
  •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_理論網_黨校為抗戰勝利發揮重要作用
    闡釋全面抗戰思想。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提出了一條全面的抗戰路線。中央黨校和各分局黨校對全面抗戰思想的教育和培訓,主要體現在對1937年8月中共中央陝北洛川會議提出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的學習上,包括進行全國軍事的總動員、全國人民的總動員、改良政治機構、改善人民生活、維護抗日民族團結等十個方面,是中國共產黨全面抗戰路線的具體化。
  • 「小委員長」陳誠:危局之時主政臺島
    公祭之日,蔣介石率軍政高官致祭……1949年1月4日,這一天是陳誠的51歲生日。此時的他臨危受命,可眼前這個使命若千斤重擔。陳誠出身保定軍校,曾在黃埔軍校任職,是蔣介石的同鄉。1932年,他在蔣介石和宋美齡的主婚下,與譚延闓的女兒、蔣介石的乾女兒譚祥結婚。有這幾層關係,他自然是蔣的心腹。加之其精明幹練,甚得器重,故有「小委員長」之稱。抗戰勝利後,陳誠任參謀總長。
  • 花裡胡哨,極具特點的泰國皇家衛隊,為何被稱之為「彩虹衛隊」
    泰國皇家衛隊作為泰國的王宮衛隊,其著裝更是有著嚴格的規定。經統計,泰國皇家衛隊士兵至少身著黃、粉紅、綠、藍、紫、紅、白等各種顏色的軍服,戴著黑、紅、藍、紫色熊皮帽。因此,就有了七種顏色鮮豔的制服,也可以形象地稱之為「彩虹衛隊」。下面就讓我們來一睹他們的風採。
  • 【視頻】英姿颯爽瑞士衛隊
    我跟他們開玩笑說,歡迎,歡迎,瑞士衛隊的戰斧槍已經多少年沒粘上血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瑞士衛隊的戰鬥力減弱了。      10月4日,梵蒂岡瑞士衛隊舉行新兵效忠儀式,教宗也藉此機會回顧教宗瑞士衛隊的「輝煌歷史」。他的思緒回到了「羅馬浩劫」,眼中呈現出瑞士衛兵勇敢地保衛教宗,直到獻出他們寶貴生命的場景。
  • 魔戒之武器盛典洛汗王室衛隊的裝備
    作為國王和他家庭的私人衛隊,他們由王室出資來裝備。(一個吝嗇的統治者是一個差勁的保護對象,這會導致他很快就死翹翹。)這意味著他們盔甲和武器的品質僅次於君主,他們會被很好地訓練來使用滿滿一長列的武器。因為沒有國家法定的軍隊,除去王室衛隊之外,劍會變成家族的一部分並且被悉心關照。一代一代的繼承者會把複雜的雕刻加到護手和配重上面,但劍刃會顯示出劍的年齡,當用磨刀石磨掉劍身在戰鬥中砍出的缺口時,劍刃會逐漸變得更窄更脆弱,寬度逐漸減少,直到劍手或他的家族需要通過交易貨物,為新的劍刃或委託本地的鐵匠製作一把新劍而獲取礦石。
  • 微信公布朋友圈11月十大謠言 包括「貧困人口人均月收入9057元」等
    不過,便捷的網絡和平臺也成為一些謠言高發地,尤其是我們在刷朋友圈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危言聳聽的消息。今天,微信官方對外公布了十一月朋友圈十大謠言,包括高中將被納入義務教育、中國新冠疫苗在菲律賓上市銷售以及貧困人口人均月收入9057元等。
  • 臺北國父紀念堂裡的天台抗戰老兵
    在國父紀念堂,我偶遇一個浙江老鄉、96歲的國軍抗戰老兵葉邦宗先生,實乃榮幸之至。    葉老兵是浙江天台人,我們關愛抗戰老兵志願隊前段時間看望的瑞安籍抗戰老兵、軍醫薛冽真奶奶就是在天台生活。    葉邦宗老兵是黃埔十八期,陸軍參謀大學畢業,上校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