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蔣介石逼迫他抗日。此時的蔣介石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張學良則是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司令代總司令之職,節制陝、甘、寧、青四省軍政事宜,一時風光無限。
張學良是抱著先「剿共」後抗日的目的來西安,起初他對東北軍將士們說:「為了抗日,為了集中力量抗日,為了免除抗日戰爭進行中的後顧之憂,為了保證能夠取得這一戰爭的最後勝利,希望我全體官兵,同心同德,奮勇直前,完成『剿共』之重任,建樹統一功勳,然後揮師北上抗日,收復東北,返回老家去!」
張學良「剿共」很不順利,尤其對紅軍了解深入,越發覺得這是自殺行為。張學良後來反省時就說:「當是時也,共產黨之停止內戰,共同抗日,高唱入雲,實攻我心。不只對良個人,並已動搖大部分東北將士,至少深入少壯者之心。當進剿再見不能成功,良覺一己主張,自問失敗,徵詢眾人意見,遂有聯絡共產黨同楊虎城合作,停止剿匪,保存實力,共同抗日種種獻策。」
鮮為人知的是,「西安事變」9年前張學良也曾策划過一起「兵諫」,這次對象是老爹張作霖。1927年春,由於北伐軍勢如破竹,軍閥孫傳芳、吳佩孚被打得大敗,他們選擇投靠張作霖。
張作霖決定讓張學良率領奉軍三、四方面軍的精銳去河南阻擊北伐軍。張學良深知奉軍根本不是北伐軍的對手,他認為這場仗不能再繼續打下去了。張學良向來主張「息內爭、御外侮」,他認為這樣繼續打下去也沒有什麼意思,內心渴望南北妥協,於是派葛光庭秘密南下跟北伐軍將領密談。
葛光庭遲遲沒有回應,張學良一次次勸說張作霖休戰,結果都遭到駁斥。張學良認為自己機會可能不多,必須儘快行動起來。張學良召集奉軍炮兵司令鄒作華等心腹在河南新鄉開會,會上張學良直接說:
「大家都領教了北伐軍的厲害,繼續打下去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對我們沒有好處。我是反對內戰的,老帥想武力統一中國,做大總統,我看是白日做夢。這都是楊宇霆這個狗頭軍師出的餿主意。」
眾將領被張學良一番說辭所打動,決定聽從他的安排。據當時畿警備區的高仁紱回憶,張學良準備發動「兵諫」,如果張作霖不聽從張學良的建議,高仁紱立即率領部下包圍張作霖在北京起居地的順承王府,切斷張作霖跟外界的一切聯繫,但是不能傷及張作霖的性命。
高仁紱當時沒有參加會議,張學良派鄒作華傳達這個指示,誰知他一口拒絕了。高仁紱在鄒作華一再勸說下,只是向張學良表示願意對北京「兵諫」負責。與此同時,北京城奉軍的主要負責人都接到張學良的命令,大家表示會聽從高仁紱的意見。
當年10月,高仁紱突然接到張學良命令計劃停止,張學良的這次「兵諫」就這樣流產了。這次「兵諫」失敗原因是孫傳芳臨時變卦,是他向張作霖偷偷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