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其實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冷知識,不過又是真實存在的,張作霖是陳獨秀的義兄這件事,無疑就是一個真實的歷史冷知識!
很多人看到這個議題,可能也會覺得詫異:張作霖是土匪出生的奉系軍閥首領,陳獨秀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袖;一個東北人,一個安徽人;一個是刀口上舔血的武人,一個是文弱的書生,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二人,為何會是義兄弟?
要說到二人的這層關係,就不得不說起另外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陳衍庶。
一、家世與經歷
陳衍庶(1851—1915),字昔凡,又名陳庶,安徽懷寧(今安慶)人,晚清民國時期的富商和大收藏家。
陳衍庶出身安慶府城書香世家,家中數世代業儒,父親陳章旭有四子,衍庶排行第三。長兄衍藩和三哥衍中都是清朝貢生,在陝西西安、江蘇蘇州任候補知州和知府;二哥衍藻早殤。衍庶是光緒元年(1875)舉人,議敘候補知縣,以知縣銜在山東治理黃河有功,保舉以直隸州用。後調盛京(今瀋陽)辦理文案,曾任奉天府軍糧同知,昌圖府懷德知縣。光緒二十五年(1899),調任遼陽知州,後升鳳凰廳同知、新民府知府等職。光緒末年,衍庶自請告歸故裡,前後為官二十餘年。
衍庶本人工書擅畫,以鄧石如、劉石庵、王石谷、沈石田四家為師而名,所以將自己的居室成為「四石師齋」,自號「石門湖叟」。
衍庶十分喜愛收藏,曾在北京琉璃廠和瀋陽開設古玩店,收藏的前人真跡和古玩十分豐富。宣統元年(1909),他在與外商進行大豆交易時被騙而破產。
二、與陳獨秀的關係
陳衍庶幼年時跟隨三哥陳衍中讀書,而陳衍中正是陳獨秀的生父。所以,陳衍庶其實是陳獨秀的叔叔。
陳獨秀兩歲時,父親陳衍中在蘇州染病去世,而叔叔陳衍庶雖然聲名顯赫、家資巨富,但也有一件頭痛的事:他雖先後娶妻3房,但都沒有生出一個兒子。
陳獨秀17歲的時候,在家鄉安慶參加府試的時候,一舉中秀才第一名。陳衍庶認為他將來前程一定遠大,便要好好地教導。於是,陳獨秀就過繼給叔父陳衍庶為嗣子,並在陳家祠堂辦理了過繼的正式手續。
陳衍庶很喜歡陳獨秀,總想好好地栽培他。所以到東北上任時,他就把陳獨秀帶在身邊做些文書工作,並親自教導他讀書做事,對他抱有很大希望。他經常對陳獨秀說:「不得功名,何以為官?要想出人頭地,就得先苦讀幾年,把書念好!」
所以,陳衍中可以說既是陳獨秀的叔父,也是他的繼父。
三、與張作霖的關係
1894年,張作霖為了替父報仇而殺了人,流落到營口。當時正值甲午戰爭爆發,他就當了兵,後升任伍長。甲午戰敗後,張作霖被遣返回鄉。因為失去了生計,他又投身綠林,成了土匪頭子。
當時的陳衍庶剛好任新民府知府,就出面招撫了張作霖。於是,張作霖就從土匪頭子,搖身一變成為了清朝軍官,任新民知府巡警馬隊幫帶。
陳衍庶在新民府知府任期內,經常在閒暇之際親自教陳獨秀讀書,這讓一旁的張作霖羨慕不已。,有一次,張作霖終於忍不住在陳衍庶面前一跪,還一連磕了三個鄉頭:「望知府大人開恩,小人自幼喪父,家境貧寒,沒讀過什麼書,請大人收小人為義子,教小人讀書識禮!」
陳衍庶被眼下的一幕也是搞懵了,連忙說:「張幫帶快快請起!」
張作霖見陳大人沒有答應,又連磕了三個響頭說道:「還望大人成全!」
陳衍庶扶起張作霖,心裡想著:張作霖雖然沒有什麼文化,但為人勇猛機靈,想讀書知禮節是件好事。於是他就欣然答應了張作霖的請求。
這件事後,張作霖自然而然地成了陳衍庶的義子,而陳獨秀作為陳衍庶的繼子,年齡比張作霖要小些。所以張作霖就成了陳獨秀的義兄了!
餘話
不過,作為繼子的陳獨秀和作為義子的張作霖,二人對陳衍中的感情卻不大一樣。
陳獨秀作為陳衍庶的嗣子,繼承他的家產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陳獨秀自從參加革命後,經常說自己是個從小「沒有父親的孩子」,也從來不提自己的繼父,即使在自己的自傳中也隻字不提繼父。即便是生活困苦,陳獨秀也不願依賴繼父的財產為生。可見,父子二人之間有些難以解開的心結。
陳獨秀在《陳獨秀自述》裡面的第一章便是「沒有父親的孩子。」其中多次強調,「真的,我自幼便是一個沒有父親的孩子。」可見,對於陳衍庶這個繼父兼養父,陳獨秀並不認可,他始終認定的是他那早逝的生父。至於他為何不肯承認陳衍庶,還是一個值得去挖掘和研究的問題!不知道有沒有知道的朋友?
相反,作為義子的張作霖,卻是另一番態度。1909年,陳衍庶雖然辭官回故裡安享晚年,但張作霖卻始終銘記著義父對自己的恩德。1916年,當時已是東三省巡閱使的張作霖,在見到陳衍庶的另一個侄子時,得知他已在1913年病故。張作霖不禁悲痛不已說,「本人能有今天的運勢,全賴義父栽培,張某永遠銘感在心!」
對於張作霖和陳獨秀,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的?歡迎交流!
參考文獻:《遼陽近現代人物錄》、《懷寧縣誌》、《陳獨秀年譜》、《張作霖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