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琉森以美如畫的天鵝湖舉世聞名;而冬日的青島棧橋,同樣以「人鷗共舞」展現出一種生動的童話般的美,成為青島的一張「自然名片」。數千隻海鷗在這一海域翱翔,潔白的小精靈們翅膀閃著光,飛過波光粼粼的海面。大批市民和遊客駐足,餵鷗、拍鷗、賞鷗。
成群飛翔的海鷗成為棧橋景區冬日吸引遊客的一大景觀。徐常青 攝
這一畫面的背後,有著許多島城市民與海鷗難忘的故事,也有著本報和海鷗特別的緣分。1994年12月1日開始,青島晚報與當時的青島市林業局聯合開展了「挽留海鷗行動」。經過26年的保護,島城鳥類棲息的環境明顯改善,來青越冬的「海鷗家族」種群增至十幾種,數量超過十萬隻,一些海鷗還成為了青島的「常住居民」。(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董真)
賞鷗看海鷗成冬遊青島必選項
每年冬天,海鷗翔集成為了棧橋一景。它們時而漂浮在海面,時而飛落礁石、沙灘上,與遊客嬉戲,匯成了人鷗和睦相處動人景觀。在社交平臺上,輸入「棧橋海鷗」,可以看到全國各地網友來青「打卡」的美圖。「來棧橋看海鷗」如今已成為冬遊青島的必選項。
夕陽下海鷗雲集,呈現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徐常青 攝
眼下的青島已經進入冰凍模式,但無法阻擋人們賞鷗的熱情。12月17日,記者在棧橋看到,眾多市民和遊客聚集在此觀賞翱翔的海鷗。來自河北的遊客張女士告訴記者,早就聽說青島棧橋附近冬季會聚集大量海鷗,此前曾在朋友圈裡看到過照片,覺得非常迷人,這次親眼看到了成群的海鷗,感覺更加震撼,「太美了!我會推薦更多的朋友來青島看海鷗。」
餵鷗附近有條「微型海鷗產業鏈」
冬日的棧橋,不少人加入到了餵海鷗的行列,他們將海鷗食拋向空中,反應敏捷的海鷗們迅速叼住。當食物出現時,海鷗們會自發地「扎堆」。這樣充滿趣味的互動,也讓餵海鷗的遊人感到十分開心。棧橋附近更因為海鷗形成了一條「微型產業鏈」。
人鷗和諧相處。徐常青 攝
海鷗的聚集讓附近的商販發現了其中的商機。看到不少遊客在觀賞海鷗的同時會自備麵包等食物餵海鷗,商販們就開始在棧橋附近賣海鷗食。記者轉了一圈發現,現在棧橋周邊賣紀念品、拍紀念照的商販們都會捎帶銷售海鷗食,一袋價格在2元左右,通常是幹油條或者乾麵包片。一些遊客看到其他人餵海鷗感到很有趣,也會購買海鷗食親自嘗試一下。在棧橋附近賣了十多年海鷗食的商販王女士告訴記者,這些海鷗食一般都是當天新鮮製作的,一天大約能賣出20多袋。
憶鷗「一把大米花」引來青島海鷗
「1994年,青島晚報記者和我們一起商討,是否可以在棧橋招引一部分鳥來形成景觀,因為當時一到冬天,棧橋很難看到鳥,缺乏生氣。我們就把目標放在了青島冬季常見的鳥類——海鷗身上。」作為「挽留海鷗行動」最早的發起人與參與者,市園林和林業局高級工程師王希明見證了青島海鷗保護的歷程。他回憶,當時棧橋的海鷗只有上百隻,種類很少,看上去稀稀拉拉的,見人也不親,都遠遠地躲著。
怎麼把海鷗招來?專家想了很多辦法,「投什麼食」成為關鍵。「海鷗吃魚吃蝦,但人工投餵魚蝦成本太高,需要找到一種能夠在海面上漂浮的食物。」第一個「鷗糧」試驗品是大米花。1994年的冬天,王希明和同事每天在李村找人「爆大米」,然後把大米花帶到棧橋餵海鷗。投了一個月,他們發現了問題,海鷗沒吃過大米,不認食。「後來我們觀察到,有十幾隻海鷗一直聚集在棧橋東側的一個排汙口覓食,於是當時晚報專門派人在那裡定時觀察、投食。海鷗之間的信息傳播很快,『定點』投食一段時間以後,棧橋海域的海鷗很快就認識了大米花。」王希明笑稱,青島的海鷗是一把大米花把它們招過來的。
數鷗從幾千隻增長到十多萬隻
每年僅棧橋景區一帶就有近萬隻海鷗棲息越冬。徐常青 攝
根據此前的報導,1994年前後,青島灣只有紅嘴鷗和銀鷗兩種海鷗,僅有數千隻。1994年冬,晚報與青島林業部門發起「挽留海鷗行動」,在棧橋東側投放飼料,吸引更多海鷗來此棲息。到2007年時,島城海鷗種群發展到9個,數量約5萬隻。「餵海鷗的市民多了,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海鷗來青島過冬,海鷗數量和種群不斷增加。如今青島的海鷗種群已有十多種,數量超過了十萬隻。」青島野生動植物保護站高級工程師遲仁平說,海鷗在青島的聚集期也明顯增長了,最初是季節性的,而現在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海鷗,「鳥類的聚集,氣候、食物、環境都很重要。一種動物要留下,必須有食物,而且對於海鷗,青島的環境很『友好』,隨著大家保護意識的提高,保護海鷗已經成為島城市民的自覺行動。」
兩代青島人接力「挽留海鷗」
2009年以來,每年冬天,山東省鳥類攝影協會青島分會會長程建飛都會去棧橋拍海鷗。前幾天,他又去棧橋看望了這些「老朋友」。「青島的攝影愛好者每年都去棧橋拍海鷗,我們會給它們帶好吃的,最多的時候一次能湊四五百元的魚蝦。」
像程建飛一樣,在很多青島人的記憶中,海鷗已經成為了一種情結,餵海鷗也成為了一種習慣。「海鷗海鷗我們的朋友,你是我們的好朋友。」青島出生長大的「80後」對於這首《海鷗》耳熟能詳。而近年的熱門歌曲《你笑起來真好看》有一句歌詞「想去海邊看海鷗,不管風雨有多少,有你就足夠」,青島人聽起來也格外親切。「我上小學的時候就參加了『挽留海鷗行動』,今年帶著我的兒子也來『挽留海鷗』了。」1983年出生的王倩帶著上小學的兒子到棧橋餵海鷗,她笑稱,挽留海鷗行動在自己家裡已經形成了兩代人的「接力」。
「從數量稀少到如今數量龐大,從只是遷徙路過,到如今很多海鷗『定居』青島,『挽留海鷗行動』的成功,證明了只要有足夠的食物,人與鳥類的關係是可以拉近的。」提起青島海鷗保護的成績,王希明感慨良多。在他看來,「挽留海鷗行動」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已成為自發行動,並成為青島生態保護歷史上非常有意義的事件。
海鷗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6年前,『挽留海鷗行動』開了歷史先河;如今,它在國內已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生態活動品牌。」青島野生動植物保護站站長孫大慶說。
全國觀鳥人千裡來青追「鷗」
據專家介紹,青島海鷗種類和數量的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海鷗棲息環境的改善,尤其是膠州灣環境的明顯提升。如今,有大量的海鷗等野生鳥類棲息在膠州灣沿岸。青島市觀鳥協會秘書長于濤告訴記者,青島的5種極度瀕危的鳥類(青頭潛鴨、白鶴、勺嘴鷸、中華鳳頭燕鷗、黃胸鎡)都是在膠州灣觀測到的,8種瀕危鳥類(東方白鸛、黑臉琵鷺、慄鳽、草原雕、丹頂鶴、大杓鷸、大濱鷸、小青腳鷸)中的6種是在膠州灣觀測到的。
小鷗青島市觀鳥協會 徐克陽 攝
銀鷗(攝於極地海洋世界)青島市觀鳥協會 于濤 攝
銀鷗(攝於極地海洋世界)青島市觀鳥協會 于濤 攝
灰背鷗(攝於極地海洋世界)青島市觀鳥協會 徐克陽 攝
「青島有一批專門看鷗的人,在這些鷗中發現了一些少見的種類,吸引了不少外地觀鳥人。」青島市觀鳥協會秘書長于濤告訴記者,去年12月中旬,來自北京、福建等地的觀鳥人專程到極地海洋世界南側的礁石灘拍灰背鷗,因為這種鷗在國內比較少見。另外,每年有幾百人從全國各地來青島拍攝中華風頭燕鷗。
17歲「高齡」銀鷗
連續七年相約青島
如今,在青島,野生鳥類的到來與城市生態環境逐步實現了良性互動。人與鳥和諧共處的案例,不僅僅是「挽留海鷗行動」,還有一隻在觀鳥圈裡流傳甚廣的「明星鳥」的故事。
連續七年來青島的銀鷗「AF53」。青島市觀鳥協會 徐克陽 攝
2014年1月,青島市觀鳥協會副會長徐克陽在位於極地海洋世界外側巖石灘的鳥類觀測點拍攝時,無意間記錄到一隻帶有翼標的銀鷗,翼標上寫有「AF53」。翼標是鳥類觀測科研人員常用的一種鳥類環志,通過編號可以查詢鳥類信息等,便於研究候鳥遷徙動態及規律。他通過確認翼標信息得知,這隻銀鷗是德國科研人員於2018年5月25日在俄羅斯貝加爾湖環志的。
從此,銀鷗「AF53」每年冬天都會千裡迢迢飛來青島「赴約」。從2014年到2020年,連續七年,這位「老朋友」從未缺席。通常每年1月份,來青島越冬的它都會如期出現在「極地」。然而,2017年一直到4月份都沒有看到它的身影,正當青島觀鳥人以為要永遠失去它的時候,2017年4月2日,一側翼標已經折斷的「AF53」出現了,令大家激動不已。
根據監測信息顯示,2021年「AF53」將年滿17歲,對於野生銀鷗來說屬於「鷗到晚年」。2021年1月份即將到來,青島觀鳥人都期待著迎接「老朋友」再次歸來。
青島野生鳥類亮「家底」
記錄到的有398種
記者從市園林和林業局獲悉,近年來,我市加大了對溼地的保護力度,先後建立了唐島灣國家級溼地公園、少海國家級溼地公園、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等一批自然保護地,環境的改善使得野生鳥類資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和增長。
曾經被認為在全球滅絕的神話鳥——中華鳳頭燕鷗從2016年夏季開始又重新在膠州灣溼地現身;膠州灣大沽河口溼地、姜山溼地、太平山等傳統的候鳥棲息地,每年都有新的鳥類紀錄誕生,全球珍稀瀕危鳥類如青頭潛鴨、小青腳鷸等相繼被發現。根據1999年普查,全市共有鳥類387種;截至2019年底,青島境內已記錄到的野生鳥類達21目72科398種,佔全國鳥類種類數量的28%,佔山東省鳥類種類數量的91%。這些鳥類中,有國家級重點保護鳥類如丹頂鶴、大天鵝等64種。
據悉,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站加掛青島市鳥類環志站牌子,該站於1984年建立,是我國最早建立的鳥類環志站之一,今年編制出版了《青島市鳥類圖志》,成為我市野生動物保護工作的一項重要記錄。今年青島的鳥類環志工作在方式方法上有了較大創新:引入青島市觀鳥協會等民間力量參與鳥類環志,豐富了環志成果;在以往秋冬季環志基礎上,又開展春季環志工作,增加了環志時間;與自然教育基地建設相結合,在靈山島省級自然保護區設立鳥類環志點和野生動物監測點。據統計,全年野外監測與環志時間共42天,監測並記錄到野生鳥類166種共3533隻,其中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21種,瀕危物種以及青島市鳥類新紀錄——慄頭鳽1種,極危物種——黃胸鎡1種。
青島市觀鳥協會會長薛琳介紹說,青島由於地處山東半島南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境內複雜的地貌,是亞太地區候鳥遷徙的重要「驛站」,特別是溼地鳥類和森林鳥類遷徙的主要停歇地。
「野生鳥類保護工作任重道遠。首先是要保護棲息地。棲息地的好壞決定了是否有食物。」薛琳呼籲,膠州灣溼地是青島鳥種最豐富、數量最多的地塊,是青島和整個水鳥遷徙網絡交流的基地,必須要放在保護的首位。另外,海鳥繁殖是青島的特色,是國內鳥類研究的缺失之地,未來將是青島的生態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