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被古人作為寫文章的原則,認為作文必須弘道,非道不能成文。中國文字催生了書法的誕生,書法與文字相表裡,文字源於古人的生活狀態和思維方式,書法反映書寫者的文化精神。劉熙載說:「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中國書法能將文字書寫上升為獨立的藝術門類,書以載道的文化傳統至關重要。在張穎三十多年的書法學習歷程中,她逐漸感悟到書以載道是中國書法的重要原則,遂梳理個人學書的歷程,與讀者分享學習感悟。
張穎書法作品
張穎,號紫竹。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山東省書法家協會女書家委員會副主任,青島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書法家協會對外交流委員會主任,青島市女書畫家協會副主席,青島市政協委員,青島畫院專職書法家,副研究館員。多次在全國、省市專業書法比賽中入展獲獎,多次赴日本、韓國、德國、俄羅斯參加學術交流活動,舉辦書法展覽。在《書畫世界》、《書法賞評》等專業期刊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出版四部個人書法專集。
張穎自幼酷愛藝術,四歲開始學習柳琴,六歲加入青島市少年宮民族樂團,多次隨樂團參加接待國內外政要的演出,深受專家和領導的喜愛。學習柳琴的經歷,使她對中國傳統文化建立了濃厚的興趣。機緣巧合,張穎十四歲時師從孫一青先生習字。先生授以唐楷、魏碑,並授「五字」執筆之法,心好習之,興趣超過柳琴,遂專攻書法。先生時年近九旬,學貫古今,藏書甚富,與當時的青島著名書法家楊慕唐,葉伯泉,張叔愚,張書年並稱「島城五老」。先生為人謙和,治學嚴謹,嘗告我等弟子:「詩文書藝,皆宜明其途徑,若馳騖浮名,害人不淺,一再延稽,不可救藥。」同學者五六人,唯吾聆聽之、踐行之,於鬥室之內,苦苦臨摹古人名帖。初學柳公權、顏真卿,後追智永,參以墓誌碑刻,研習「二王」,參以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廣泛臨摹,後又得到張杰三老先生的指導,隨得古雅清逸、質樸妍美、蒼勁沉厚之筆力,頗受同行讚譽。然,自覺得其形,難得其神。為求深造,於1997年赴北京參加中國書協書法高級研修班學習,得到張旭光、薛夫彬、顧亞龍等名家指教,書藝大有精進。
書藝之道,如蠶之吐絲、蜂之釀蜜,豈朝夕之功。所幸者,張穎在青島市北區少年宮從事了二十二年的書法教學培訓工作,結合工作需要,她廣泛涉獵古今名帖,經常帶領學生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澳門、韓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地舉辦展覽、交流學習心得,可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學貴有專,尤貴於勤。張穎的青少年書法教學成績當時名列山東省前茅,在全國青少年教學也有了一定的影響。先後培養學生近七千人次,在全國省市青少年書法大賽中獲獎無數,一百餘名學生進入美術書法專業領域。個人曾獲「青島市優秀藝術教育工作者」和「青島市優秀教師」稱號。教學相長,其間又經常得到陳梗橋、賀中祥等名家指點,個人書法創作能力日益提升,作品多次入展國家、省、市專業展覽,並獲獎。
張穎
有語云:「學然後知不足。」 告別多年從事的傳道、授業、解惑,如今,調入畫院工作後,一邊專心從事書法藝術創作,一邊認真拜讀先賢的傳記、揣摩他們的名作,試圖探尋他們的心路歷程。每當夜深人靜、華燈闌珊之時,打開法帖,揮毫濡墨,心遊太古,王羲之、鍾繇、顏真卿、蘇東坡等古人相約而來,張穎的心便與他們一起飛翔,分享他們的快樂和憂傷,領略他們的崇高與偉大。古人說「書如其人」,古代的「書」也就是今天的書法,古人用「書」體現道德修為,成為「大道」的載體。羲之有云:「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又雲:「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寶齊貴,萬古能明」。中國書法所表現的人文精神乃是中國書法的靈魂所在,如果只關注形式和視覺衝擊力,忽視文化內涵,「書以載道」的文化傳統必然不存,而降格為「形而下的純藝術」。
書以載道,乃古人之所求,亦吾汲汲以求,勉強論之,以求指教!書法之道,蓋「精、氣、神」也。所謂「精」,當是書寫的筆墨功夫,如無筆墨功夫,書法的形式必不能精,如何承載「道」?啟功先生曾在《論書札記》指出「每筆起止,軌道準確,如走熟路。雖舉步如飛,不憂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撞者幸矣。」又說,「軌道準確,行筆時理直氣壯。」「無恰當位置之筆,自覺其龍飛鳳舞,人見其雜亂無章。」所謂「氣」,當是書法作品的氣質,是書法作品所體現的作者文化內涵。儒釋道構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追根溯源還是萬變不離其宗。眾生平等的慈悲,「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達觀,「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的儒風,都可以成為書法作品所表現的氣質。張穎最為推崇的中國文化氣質是自古一脈傳承的正氣,也就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懂得養氣養正氣作書才能渾厚天成,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所謂「神」,乃是書法作品所弘揚的精神內核。中國文化的根本在於人的精神,周敦頤說過「文以載道」。書以載道與文以載道本質相同,書法與文字相表裡。劉熙載有雲,「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蘭亭集序》、《祭侄稿》、《寒食帖》等名帖無一不是「書」、「道」相諧、相融的作品,達到書寫藝術與文字內涵的高度統一。法無定法。只有經過了長期的學養、閱歷、思想、技法等多方面的修煉,才能得心應手地把感情及情緒通過濃淡乾濕的墨跡、正側順逆的點畫傾瀉出來。
張穎認為,人文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本,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強調以禮樂為教化之本。中國書法與中華民族文化血肉相連,承載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書以載道與文以載道具有相同的本質要求。人文精神是中國書法的靈魂所在,強調書以載道,實際上就是強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當然,強調文化傳統不應食古不化,當代人學習書法必須將其納入到中華民族發展背景中解讀,研究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流變,作品創作體現書法藝術的有序傳承和時代特徵。
信網記者 顧青青
[來源:信網編輯:古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