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蛀脫髮病名始見於清·《外科全生集》,嗣後清·《外科證治全書》又提出「蛀髮癬」的病名,並對其病因、症狀和治療作了簡要的敘述:「由陰虛熱盛,剃頭時風邪襲入孔腠,摶聚不散,血氣不潮而成。生木鱉切片浸數日,入鍋煮透煎湯,剃頭後洗之,搽蜈蚣油,至愈乃止。」據此文獻描述,本病類似西醫學所稱的「脂溢性脫髮」。
今人趙炳南將本病分為油性與乾性兩大類:前者系溼熱內蘊,治用祛溼健發湯;後者系血虛風燥,治用巨勝子湯。此論對臨床實踐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本病與油風既有關聯的一面,又有各自獨立的一面,故在臨證中要注意分析這種特有的雙重性。
1.患者以青壯年男性居多。
2.頭頂區域出現均勻性脫髮,有的油膩,如同油塗水淋;有的頭髮焦枯柔細,缺少光澤。
3.鱗屑較多,抓之疊疊飛起,落之又生。
4.自覺瘙癢,時輕時重。
5.部分伴見早老性脫髮(又名高額)。
1.血熱風燥證
頭髮乾枯,略有焦黃,均勻而稀疏脫落;搔之則白屑飛揚,落之又生,自覺頭部烘熱,頭皮燥癢;舌質紅,苔微黃或微幹,脈細數。治宜涼血消風,潤燥護髮。方用涼血消風散加減。生地黃、當歸、白蒺藜各12g,荊芥、蟬蛻、羌活、苦參各6g,巨勝子、女貞子、旱蓮草、杭菊花、桑葉、玄參各10g。
2.脾胃溼熱證
患者平素有恣食肥甘厚味者居多;頭髮潮溼,狀如搽油或水浸,甚則數根頭髮彼此粘連一起;鱗屑油膩呈橘黃色,固著很緊,難以滌除。舌質紅,苔黃微膩,脈濡數。治宜健脾祛溼,清熱護髮。方用祛溼健發湯加減。炒白朮、澤瀉、豬苓、白鮮皮各12g,幹地黃、何首烏、赤石脂、蒼朮各10g,羌活、川芎各3g,山楂、虎杖、茵陳、生薏苡仁各15g。
3.肝腎溼熱證
患者以體弱或腦力過度者為主;頭頂頭髮均勻而稀少性脫落,呈漸進性加重,頭髮花白缺少光澤,頭皮鬆軟油膩感重;伴有口苦乏力,虛煩難寐,頭頂和顏面汗多;舌質紅或微胖,苔少或根部黃膩,脈虛弦而滑。治宜清肝瀉火,滋陰化溼。方用龍膽瀉肝湯、知柏地黃丸合裁。炒膽草、焦山梔、黃芩、黃柏、柴胡各6g,生地黃、茯苓、澤瀉、山藥、山茱萸各12g,炒丹皮、白鮮皮、車前子各10g,五味子、木通各3g。
加減法:頭髮潮溼或油多,加蠶沙、赤茯苓、滑石;頭髮焦黃乾枯,加桑椹子、菟絲子、何首烏;癢感頗重,加白附子、蔓荊子、天麻、杭菊花、茺蔚子;頭皮潮紅,或生瘡瘍,加金銀花、蓮子心、連翹、紫草;頭汗多,頭油重,加五味子、桑葉、螻蛄等。
1.溶液劑
溼熱偏重,頭髮油膩時,選用透骨草水洗劑、脂溢洗方、山豆根洗方;血熱風燥,頭髮幹焦時,選用桑白皮洗方、藜蘆洗劑。
2.酊劑
溼熱證,選用生薑牛黃酊;血熱證,選用側柏羊花碎補酊。
3.散劑
頭髮油膩,癢重時,選用乾洗頭方、藜蘆散。用法:每次取藥末10~15g,摻撒於頭髮中,用手如梳頭狀將藥物梳理均勻,然後用梳子梳理,梳去藥末,有燥溼去垢、祛風止癢的功效。
主穴:百會、四神聰、頭維、生發穴(風池與風府連線的中點)。
配穴:皮脂溢出過多,配上星;失眠,配安眠(合谷與三間連線的中點)或翳風。
手法:平補平瀉,針刺得氣後留針30分鐘,或加用適量電流刺激,2日1次,10次為1療程。
1.贊化血餘丹加減
血餘炭、菟絲子、炒棗仁、白芍各15g,熟地、當歸各20g,枸杞子、桑寄生、山藥、桑椹子、旱蓮草、女貞子各30g,鹿角膠25g,何首烏60g。共細末,煉蜜為丸約320g,每丸重3g,日2次,1次9g。
2.斂液生發湯
生地、白芍、白朮各12~15g,當歸、女貞子、五味子、桑葉各9~12g,制首烏、桑椹子、旱蓮草、茯苓各15~30g,人參6~9g(黨參15~30g)。水服或蜜丸服。
3.脫髮方
生黃芪15g,當歸、炒白朮各9g,阿膠、牛蒡子、茯苓、枳殼、桂枝各6g,黨參12g,甘草3g。
4.脫髮良方
制首烏25g,熟地、黃精、側柏葉各15g,骨碎補12g,當歸、白芍各10g,紅棗5枚。
5.潤膚丸
桃仁、紅花、熟地、獨活、防風、防己各30g,川芎、當歸、丹皮各45g,羌活、生地、白鮮皮各60g。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3~6g,日2次。
6.巨勝子丸
巨勝子、黑芝麻、桑椹子、川芎、當歸、甘草各9g,菟絲子、首烏、白芍各12g,炒白朮15g。水煎服,日1劑。
1.少食甘肥食品,少飲酒類與咖啡類飲料。
2.頭髮一般以5~7日清洗1次為宜,不要清洗過勤。
3.平素常食山楂、草莓之類,對控制頭髮的油膩感有頗多裨益。
本病呈漸進性發展,經過治療後可以延緩病情的不良進展。一般而論,除對美容有影響外,對身體無多大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