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一對父子在新華書店圖書中心閱讀書中故事。(宗曉東 攝)
從放寒假到返校,無錫的中小學生宅家3個多月,他們讀了多少書?疫情是否對他們閱讀造成影響?近日,記者隨機對317名錫城中小學生宅家期間閱讀情況展開調查,期間近百人讀書不超過3本,但也有部分孩子直言不喜歡閱讀。
閱讀兩極分化1.6%孩子討厭讀書
此次調查不難發現,這段時間學生閱讀呈現出兩極分化之態。有51.7%的孩子讀了5本以上,有15.8%的孩子閱讀時長超過1小時。但與這些樂在其中的孩子不同的是,有11.7%的學生對閱讀不感興趣,1.6%的孩子表示討厭閱讀。有7名學生家長反映,孩子這段時間裡一本書都沒讀。
調查可知,學生閱讀受疫情影響:有13.6%的孩子反映,因疫情蔓延而恐慌,閱讀時難以集中注意力;36.6%孩子因物流受限、圖書館閉館等原因,無法及時借閱、購買到書籍;另有54.9%的孩子表示,課業較繁忙,沒足夠的時間閱讀。小學生薛之欣的母親沈女士無奈道:「我們買了老師推薦的書,但他隨便翻了翻就沒再碰了,返校前幾乎沒怎麼看書。」她表示自己水平有限,不知道指導孩子怎麼讀、讀什麼。
採訪中了解到,期間因購買、借閱圖書受限,不少孩子的閱讀習慣有所改變,有的下載電子書閱讀,還有18.3%的孩子把聽書作為閱讀的主要方式。
為成績而閱讀澆滅孩子閱讀興趣
正是求知最佳時期的孩子,為何有的不願讀書,甚至對閱讀表示反感?從家長和學生對閱讀目的的選擇可見端倪:有43.8%的學生和家長認為閱讀是為了獲取知識、提高成績,還有11.4%的受訪者認為閱讀是為了完成任務。認為孩子閱讀的目的是消遣娛樂、調節精神的不到45%。
多位業內人士坦言,網絡時代,智能設備是影響學生閱讀的原因之一,但閱讀的功利化是主要原因。鳳翔實驗學校初中語文組組長惠豔感受到,現在能沉下心閱讀的孩子少了,初中生閱讀面普遍偏窄,不少孩子只看考試要考的書。
專門從事學生閱讀指導的一家閱讀館負責人瞿菊直言,「有孩子認為,閱讀就是做閱讀理解。有一次我給孩子們分享一篇文章,有幾個孩子拿到印著文章的紙,第一反應居然是翻到反面看看有沒有題目。」她說,現今各方都希望孩子能從閱讀中儘快獲得成效,時常有家長諮詢,孩子堅持讀一段時間書成績能提高多少,殊不知這會澆滅多少孩子的閱讀興趣,「把一篇篇讀起來身心愉悅的美文變成題目做,拆成一段段、一句句來背誦,怎能激發孩子的興趣?」
閱讀這門「功課」學生老師家長都要補
需要花費孩子大量時間的閱讀,不為成績為什麼?
市教科院副院長趙憲宇認為,好成績只是閱讀的副產品而已。不可否認,讀書必然帶有一定的功利性,不過學生時期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現下讀一些與自己學習有關的書是應該的,但不能只讀與學習相關的書,還需把眼光放長放遠,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建立起自己的閱讀脈絡。要知道,堅持閱讀,不僅能獲得心靈、情感等多方面的體驗,個人的眼界,心中的格局等各方面也能不斷拓寬、提升,這才是閱讀應有之意。
受訪的多位專業人士認為,閱讀,要補的不僅僅是學生,老師、家長也要補。前不久市教科院對全市數十萬名中小學生家長開展的一項調研顯示,在停課不停學期間,39.94%的學校開設了在線繪本閱讀、民主閱讀課程。研究員黃樹生認為,近年來重視閱讀的學校多了,但普及度、指導力度還有待提升。有些學校開展讀書打卡等活動激勵學生閱讀是好事,期待能夠更靈活地開展。別讓「閱讀是負累」成為學生普遍的感受。「如今中小學語文新教材中增加了閱讀等能力、素養培養,以前對閱讀的認識、能力和素養有所欠缺的老師也需要跟進補上。」一位小學校長坦言。(陳春賢)
「雲」閱讀 「雲」分享
經開區太湖讀書月探索閱讀新路徑
線下,分散就座於書屋,誦讀經典、與書香為伴;線上,通過聲音與畫面,推薦佳作、分享感悟。今天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昨天,無錫經濟開發區太湖讀書月全民閱讀活動啟動,以線上線下互動的全新形式探索閱讀新路徑。
活動現場,從武漢歸來的「白衣戰士」,忙碌在防疫一線的社區工作者、社區民警,為疫情防控工作出錢出力的普通群眾、市朗誦學會的「朗讀者」,共同分享戰「疫」故事,點讚中國之治。尚賢育紅小學的學生們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開展「雲」誦讀,還有15萬網友通過網絡直播平臺參與讀書會。後續,經開區及各街道、社區還將以「聲臨其境 開卷有益」為主題,集中舉辦多場各類型、各層次的閱讀活動,進一步推進「書香經開」建設。
「充滿魅力的經開,應該散發著書香。」經開區黨群部相關負責人說,移動網際網路、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助推線上數字閱讀、有聲閱讀成為一種重要的閱讀方式。此次疫情期間,更是催生了多樣化的線上服務。經開區將以新媒體融合、數字資源推廣、聯手網絡平臺等方式,探索閱讀分享線上線下互動模式,滿足廣大群眾的閱讀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