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喜提團寵小師妹!還有24高校設考古學,他們學什麼畢業去哪

2020-12-23 教育信息速報

高考分數676,很高吧!報考考古專業,很冷嗎?「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專業」的新聞在微博上引發熱議,這邊是部分網友直言「專業冷門」「沒錢途」「不容易找到好工作」等,那廂是文博界送禮力挺。

比起網友們對其前途的「關愛」,鍾芳蓉發微博回應她的選擇更注重內心,「我從小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考古專業」。當晚,鍾同學就收到偶像樊錦詩先生的鼓勵:「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這位新入門的考古小師妹也成為考古圈名副其實的「團寵」:不僅有偶像的鼓勵,而且考古界大佬們也發聲支持,送上大禮。目前,已有10餘省份文物考古研究院、博物館等機構為鍾同學送上文創產品、文物圖錄、考古工具等「考古大禮包」。

全國25所高校開設考古學專業

其實,不要以為北大考古學專業就很平常。北大作為頂級學府,報考難度可想而知,而北大也是最早開設考古的院校,被譽為「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和「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中心」。

1922年,北京大學國學門下成立了以馬衡先生為主任的考古學研究室,也就是今天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前身。在幾代學者努力下,專業發展壯大成為基礎設施完整、學科覆蓋面寬、教研力量雄厚的考古文博學院,為中國考古學術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專業人才。

20世紀初,中國考古學仍然處於空白狀態,而來自歐美、日本的學者、探險家打著考古、探險旗號,在我國西北地區實際行著盜掘活動。在此背景下,考古學成為當時中國學術界矚目的焦點,也催生中國高等院校的考古專業。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數據顯示,除了北大之外,還有24所高校開設考古學學科,西北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鄭州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實力也頗為強勁。

得益於陝西及西北地區得天獨厚的地下、地上文物資源,西北大學考古專業的學科評估也為最高等級的「A+」。西北大學考古學發展歷史悠久,其研究起始於1938年西北聯合大學歷史學系考古學組對張騫墓的調查發掘。西北大學於1956年設置全國第二個考古學專業,經過60多年發展,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已經成為國內一流考古學科,是我國文物事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

考古er們都在學什麼?

考古學是什麼?簡單而言就是根據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實物,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科學。考古工作者們要研究的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蹟、遺物,多埋藏在地下,必須通過發掘、鑑定、分類等複雜的工作,才能使實物資料得以系統、完整地收集起來。考古雖然屬於人文科學領域,但由於其研究基本方法是田野調查和發掘,具有極強實踐性,因此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是這樣介紹考古專業的:考古專業具有文理交叉性質,學生既要具備紮實的本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有較廣泛的人文科學知識和一定的藝術修養。

因此,想要在考古圈乘風破浪,不僅要學好歷史,還要具備現代科學素養與實操能力。這點體現在各高校課程設置上,考古專業課程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基礎理論知識,包括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史學概論等通史類必修課,考古學導論、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漢唐考古、宋元明考古、博物館學概論等專業必修課;另一類為實踐課程,包括田野考古、文物修復與保護、博物館學、遺產規劃等。

*各高校考古學專業課程詞雲圖。

逾七成考古畢業生繼續深造

「你們就是官方盜墓吧?」受《盜墓筆記》、《鬼吹燈》等文藝作品影響,公眾眼裡的考古從業者多是幹著「下古墓」、「挖文物」的活計。然而,考古er們能幹的可不止這些!教學、科學研究,文物保護、古玩鑑定、拍賣,甚至賣漢服……這些工作考古er們都能做。

考古學畢業生去了哪裡呢?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梳理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官網信息發現,考古學畢業生流向以繼續深造為主,例如吉林大學近四年來考古學本科生保送、考取研究生比例佔畢業生總人數的76%;南京大學考古學專業學生超過70%繼續深造;山東大學考古學畢業生70%以上進入北京大學、倫敦大學學院等國內外重點院校繼續深造等。

沒有繼續深造或者考古學碩士生、博士生,畢業後主要在大學或科研單位從事教學或科學研究工作,或者到博物館、拍賣行、文物商店或海關,從事文物保護、古玩鑑定以及拍賣等工作。例如,鄭州大學40餘年來已培養學生800餘人,畢業生遍及國內各大城市及省內各主要文物考古部門,部分優秀畢業生任職於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博物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等單位。

考古畢業生平均月薪6800元

職友集數據顯示,全國考古學就業招聘月薪以4500-5999元佔比最多,達36%,平均月薪6800元。此外,2019年人才招聘市場對於考古學專業畢業生需求相比2018年也提高了5個百分點。招聘信息對考古學專業畢業生經驗要求以1-3年工作經驗佔比最多,達71%,學歷以本科學歷要求佔比最多,達54%。

正如鍾芳蓉受樊錦詩先生影響走上考古這條路,當年她也深受常書鴻等老一輩考古人對考古事業恪盡職守的精神的影響,才守在敦煌40餘年。考古學家賈蘭坡在晚年經常撰寫科普類文章,希望能「和小朋友打交道」,因為他最擔心「這門清貧寂寞的學科出現人才的斷層,後繼無人」,因而親自培養教導一大批考古人才。正是這樣一代又一代傳承,中國考古研究才得以發展、壯大。但是,如果僅靠熱愛,考古這個「冷專業」還是很難「熱起來」,更多就業崗位與更好的就業前景,才能使這個需要坐冷板凳的事業發展得更為持久。

每25萬人將擁有1家博物館

《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全國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覆蓋率顯著提高,達到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

與此同時,文博人才培養「金鼎工程」明確,「十三五」時期培養各類文博人才1.8萬人次以上,在文物重點領域培養領軍人才20名以上。諸多措施顯示,未來我國文博事業將會迎來新發展,屆時考古專業畢業生們面臨的不再是有沒有工作的難題,而是去哪工作的煩惱。

【連結】

考古相關十大微熱點事件近半與報考北大考古專業關聯

湖南留守女生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專業,一時之間衝上微博熱搜。7月23日湖南高考成績陸續公布,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考出676分的好成績,當晚50餘老師乘坐9臺車,抱著煙花炮竹走了30多裡鄉間道路到村裡報喜,村民們也放起鞭炮慶祝。鍾父說自己一直在外打工,聽到成績時激動落淚。

微熱點數據顯示,7月23日至29日,湖南留守女生鍾芳蓉考出676分成績的新聞熱度沒不高,直到7月30日鍾芳蓉透露已經決定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之後熱度開始加強,很多網友在微博留言或評論說「考古專業冷門」、「以後可能找不到工作」、「為什麼不選個能賺更多錢的專業?」等,8月2日話題熱度達到峰值,與多個省市考古研究機構向鍾芳蓉送出「專業大禮包」有關,鍾芳蓉當天還收到「偶像」、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贈予的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並鼓勵鍾芳蓉「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梳理發現,微博上與考古有關的十大熱點事件,前三均與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有關,前十熱點事件中也佔了一半。

出品:南都大數據研究院

數據採集分析:袁炯賢 實習生 黃芮雯

設計:林泳希

數據來源: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微熱點、職友集等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留守女孩鍾芳蓉北大報到,他們在考古學裡找到畢生所愛
    高考成績676分選擇北大考古的湖南女孩鍾芳蓉開學了,並且收到了考古圈送來的「禮物」,變成「團寵」,讓人羨慕。在得知錄取結果時,曾有人為其以高分選擇「冷門」專業感到遺憾,甚至擔心她未來不好找工作。那麼,考古學到底學什麼?考古學好就業麼?今天我們就從學科的角度一探考古學究竟。我想,文明的人類總是熱衷於考古,就是想把壓縮在泥土裡的歷史爬剔出來。舒展開來,窺探自己先輩的種種真相。那麼,考古也就是回鄉,也就是探家。
  • 什麼是考古學?畢業能幹啥?北大教授為你揭開考古的神秘面紗!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學家用得最多的是手鏟。他們認為土是由不同的遺蹟組成的。在發掘中,用手鏟一點一點清理、刮地來判斷土質土色的不同,由此區分不同的遺蹟。依據古人殘留的遺蹟現象,復原古代社會的現象。考古的魅力是什麼?考古最大的魅力就是發現,你永遠都不知道下一鏟子會發現什麼東西。
  • 北大考古「團寵」引熱議:你可知考古系早已是女生居多?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高考676分」、「留守女孩」、「北大考古」……一個又一個獨一無二的標籤讓世人眼中「冷門」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熱搜。團寵」遭質疑,「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為什麼不選個熱門專業?」「考古是很苦的,根本不是一時間個小女孩能夠承受的!」
  • 北大考古專業真的很糟糕嗎?畢業後都去哪工作
    北大考古專業今後的就業真的有那麼不堪嗎?20世紀初期藉助國內的「三大發現」——即殷墟甲骨文、敦煌藏經洞、明清大內檔案的發現,國內的一些學者也開始加入近代考古學研究的行列。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22年北京大學國學門下成立考古學研究室,這是我國高等院校中成立的第一個考古學的教學研究機構。
  • 留守女孩高分考進北大考古學專業,網友忍無可忍:不值得!
    原來女孩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676分的好成績考上北大考古學專業。作為「全村希望」的她不負大家的期望,考上所有學子傾慕的北大本來是一件歡天喜地的事情,但偏偏是考古學。這下網友可忍不了了,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眾所周知,整個歷史學都被大家歸為冷門專業,在大家眼中,它不像計算機、人工智慧、金融等等專業吸引人,考古學更是冷門中的冷門。
  • 北大、清華、人大三大高校中文系學生畢業去幹啥
    他們從來不找我們,我們也不管他們,反正不用我們操心。"黃老師說。  清華中文系專業相對分散,有文學、新聞傳播,還有計算機語言學等,每個專業就幾個人,課程設置和一般院校中文系也不太一樣,除了一般的漢語言文學外,還有大量理科課程,可以說是文理兼通。清華有人能保送到中科院的各個研究所讀研,這是別的高校中文系學生無法想像的。
  • 樊錦詩寄語報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生:堅守自己的理想
    8月2日下午,北京大學官方微博轉發鍾芳蓉微博並回應稱:「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一夜之間鍾芳蓉似乎成為了「考古圈團寵」,她的志向獲得了「考古界」大佬們的力挺。此後,北京大學再發微博寄語鍾同學:追隨本心,來北大考古!我在大學等你。報考北大考古的留守女孩鍾同學,已然成為考古圈團寵。心之所向,身之所往,求學之旅,橋都堅固,道路都光明。
  • 雅典大學發函「考古圈團寵」鍾芳蓉:全獎來希臘留學
    據希臘駐華使館新聞辦公室消息,近日,希臘雅典大學發函,邀請湖南學生鍾芳蓉去希臘留學,並為其免除學費和提供經濟支持。 近日,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以「高考數學146分、語文130分、外語133分、文綜267分,總分676分,文科全省第四名」選擇北大考古專業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 北青報:值得團寵的不只是「考古女孩」
    原標題:值得團寵的不只是「考古女孩」   9月1日,北大迎來3300多名前來報到的2020級本科新生。在新生人群中,有一個戴著黑帽子、留著齊耳短髮,身穿淡藍色襯衣、牛仔褲的女孩,就是此前備受關注的「考古界團寵」鍾芳蓉。
  • 北大一專業:六代單傳,一人曠課全系放假,畢業照只有一個人
    六代單傳的專業在中國,很少有人不知道北京大學,作為一個在國際上都享有盛譽的知名高校,他是無數學子嚮往的知識殿堂,可以說要是能上北大,倒貼錢大家都趨之若鶩,因為北大畢業就意味著在就業市場有更多的可能性,意味著未來有更多的可能。
  • 高分報北大考古被嘲笑?別人真的不用你操心
    窮人家的孩子不要去學什麼當詩人,最後發現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可能把自己逼瘋,學金融,等有錢有閒了可以把考古當個愛好也行。」像這樣的評論很多,下面還有一群人跟評「社會殘酷、冷門專業、畢業就失業、沒錢途……」,比考生本人都著急,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味道,甚至還發出一種陰謀論,說她「被北大招生組忽悠了」。
  • 北大考古學家告訴你學考古是怎樣的體驗
    近日,高考成績676分的湖南女孩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學專業引發社會關注。有人為其以高分選擇「冷門」專業感到遺憾,認為學考古將來就是「田野挖土」,不僅沒「錢」途,還要風裡來雨裡去,很累很苦。在北大讀考古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是否真的沒前途?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冶金考古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黨委書記陳建立。問:考古學是一門怎樣的學問?是不是就是「田野挖土」?
  • 女孩高考擇考古專業引業界「團寵」:文保冷門趨熱?
    一方面有人憂心「頗為冷門的考古專業沒『錢』景,還可能不好就業」,另一方面則是眾多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力挺,並伸手「團寵」。「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畢業於北大考古系的樊錦詩近日通過寫信,表達對鍾芳蓉的祝福和希望,同時還送去《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一書進行勉勵。
  •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打造中國考古學精品教材
    建設一流考古學科,北大考古人在行動「北大考古能有今天,是因為我們有一批先生,蘇秉琦、宿白、鄒衡、嚴文明、李伯謙……是他們造就了北大考古的名氣和傳統,是他們造就了中國考古的底蘊。」沈睿文由衷地說道。先生們或者通過高屋建瓴的教材、或者通過類似性質的專題研究,在考古發掘資料還有限的條件下,在學術和研究方法上開一代新風,架構起中國考古學的基本框架,培養出一批批傑出的考古人才,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學人,造就了北大考古學一流的學科地位。陳寅恪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
  • 以鍬當筆 推開考古學的大門
    在他們的臉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讀出了「幸福」二字。田野考古實習課程是高校考古專業的必修課,但連續4個月的野外實習實屬少見。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這項以探索性勞動教育傳承學科使命的課程實踐已經延續了60多年,在新時代正煥發著日益奪目的光彩。在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完美結合中,青年學生熱愛勞動、享受勞動的情操升騰著。
  • 西安超一本線118分考生,選擇西北大學考古專業,又一考古界團寵
    來自湖南耒陽的一名留守女孩鍾芳容以湖南省文科第四名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裸分676分,可以說報考北大任何一個專業都不成問題,而她卻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考古。為此考古界的各大知名學者都紛紛發文支持並送禮物,成為考古界的「團寵」。鍾芳蓉,堪稱奔向熱門專業洪流的一位「逆行者」。
  • 中國科大本科生畢業都去哪了?
    中國科大本科生畢業都去哪了?在境內深造的同學中,69.7%在中國科大內繼續學習,14.4%去往中國科學院各研究所,15.9%去往清華、北大等高等院校或研究院所。02數學科學學院2015-2019屆數學科學學院畢業生中,36.3%選擇出國(境)留學,39.1%在境內深造,24.6%選擇工作等。
  • 北大考古女生收到50斤禮物:郭襄過生日啦!
    還記得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以676分的高考成績報考北大考古專業引發的熱議嗎?不少網友質疑學考古沒「錢」途,但更多網友力挺女孩追求自己的夢想,更是惹得整個考古圈紛紛送上大禮,網友戲稱仿佛是大宗派在團寵新入門的小師妹。
  • 留守女生報考北大成考古界「團寵」,網友不用替她「擔心」了
    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報喜村民們也放起鞭炮為她慶祝部分高校招生老師也相繼上門為其進行報考志願諮詢鍾芳蓉在微博上發文稱:「我從小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所以報考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面對女兒的這一選擇,鍾芳蓉的父親坦言:「報考後我也擔心。」
  • 2021屆高校畢業生預計909萬,不考研你還有競爭力嗎?
    不過,如果是純粹的哲學專業畢業生,畢業就業會比較麻煩。本科文憑對他們來說,作用不大。哲學生要讀研、讀博,才有可能擁有一個跟哲學有關的理想工作。若本科畢業不讀研,大多數從事的都是跟哲學無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