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學微信號:huanqiukexue
地磁北極正朝著西伯利亞的方向南移。
撰文 安妮·斯尼德(Annie Sneed)
翻譯 李寧曦
責編 廖紅豔
本文原載於《環球科學》。
自地球誕生以來,地磁南極和北極已經來回倒轉了很多次。其中,最近的一次大約發生在78萬年前。研究地磁場的地球物理學家早就預言,地磁南北極將會再次倒轉,而就最新的觀測數據來看,這個過程可能比預想的要來得更快。
歐洲空間局的衛星陣列「Swarm」的觀測顯示,地磁場強度在10年間減弱了5%,而之前的研究預計,磁場強度減弱5%需要約100年。也就是說,地磁場強度實際的衰減速率,比預計的要快10倍。地磁場減弱的趨勢,很可能暗示了磁極倒轉將再次發生。目前,地磁北極已經開始朝著西伯利亞的方向移動。
地球物理學家尚未完全理解地磁場倒轉的過程,但他們都認可偶極磁鐵的地磁場模型。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鐵,它由固態內核和液態外核共同構成,其中液態外核可以有效傳導磁場。外核的液態鐵處於漂浮狀態,當它靠近內核時被加熱,從而浮到外層,浮到外層後,它又逐漸冷卻,重新沉下去。與此同時,地球的自轉會帶動液態鐵繞核運動,從而產生一個能穩定維持的磁場。
液態外核的流動總會不時受到局部的擾動,使得流動部分地反轉。這種擾動產生的機制尚不明確。它們似乎是自然混沌系統的必然結果。除了在自然界真實存在,上述現象在相關問題的計算機模擬中也經常出現。加裡·A·格拉茨梅爾(Gary A Glatzmaier)是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地球物理學家,他告訴我們:「就算完全理解了流動反轉的物理機制,我們也無法預測它發生的確切時間和位置,這一點和颶風十分相似。」一般來說,局部的流動反轉持續1 000年後會逐漸減弱,但有時反轉的趨勢也會逐漸佔據主導,使得整體的流動完全逆轉。磁極倒轉過程所持續的時間變化很大,快則1 000年,慢則20 000年,一般來說需要5 000年。
格拉茨梅爾也注意到,地質史上出現過多次暫時性的磁場減弱。因此,「Swarm」衛星陣列觀測到的磁場減弱,很可能並不會造成最終的磁極倒轉。其次,雖然磁場水平處於一種下降的態勢,但其數值依然與近100萬年間的平均水平相當。按照目前的磁場衰減速率,至少還需要200年,磁極倒轉才會真正開始。
磁極倒轉對現代社會將產生何種影響還很難說,但它似乎不太可能成為滅頂之災。地磁場是屏蔽宇宙射線的基本屏障,但化石記錄並未在磁極倒轉的時期,顯現出大量生物滅絕的跡象。然而在過去,外界的磁場擾動曾燒壞變壓器並導致大面積停電。鑑於此,磁極倒轉可能會對電網和通訊系統造成幹擾。但格拉茨梅爾對此不以為意:「或許那時,我們都不用電纜輸送電力了。一千年後的科技,將足以應對磁場倒轉產生的影響。」
轉載請註明來源,內容合作請聯繫editors@huanqiukexue.com。
《環球科學》2014年11月號已上市,回復2014.11預覽精彩內容,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