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九尺六寸」的孔子真有三米?古人的尺子怎麼忽長忽短的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司馬遷老爺子的《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孔子有多高呢?如果按照現代長度單位的標準來計算,十寸等於一尺,三尺等於一米,那麼孔子足足有3.2米之高。

以現代尺度的標準,古代「七尺男兒」得是人均姚明plus的水準(人均2米33)。那似乎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齊國宰相晏子「長不滿六尺」——身高沒到2米就被楚靈王開狗洞迎接來羞辱了。

等等,戰國時期的狗均長2米?

以常理推想一下,就知道這個數據大有問題。問題不在司馬遷的記載,而在換算過程中度量衡的古今差異上。中國古代每個朝代說的「一尺」幾乎都不一樣長,這曾是一個困擾歷史學家多年的問題。

戰國時期一尺長為23.1釐米,據此可算出孔子身高約為2.22米

在現代社會,我們用的是一套十分簡潔的度量衡換算制。長度上1米=10分米=100釐米=1000毫米,常用的度量單位及換算規律一目了然,方便易記。容量和重量的計算也是一樣的,採用十分精準、規整的一套設定。

然而在古代社會,由於生產技術的落後,精準統一的度量衡(如尺子)很難被大批量地生產出來。又由於交通運輸的不便,就算生產出來了也很難迅速在全國範圍內普及推廣。

中國歷史改朝換代又十分頻繁,出身不同地區的新統治者可能帶來全新的度量標準。不精準的度量工具、信息傳遞過程中的偏差、改朝換代帶來的變化,共同造成了中國古代歷朝度量衡標準混亂的局面。

古籍《樂律全書》中關於夏商周時期一尺長度差異的記載(古尺複雜,這只是一種參考)

度量衡這個詞可以拆分開來理解:「度」測量的是長短,「量」代表的是體積,而「衡」對應的則是重量。在這三個元素中,「長度」是最基礎也最容易制定標準的。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先民們要造房子、生活用品、生產工具等等。那兩邊門框如何對齊、床造多大合適、什麼長度的矛使起來順手,這都是很重要的生產經驗。明確了長度的定義,才能夠將這些知識傳遞給下一代。

那麼在最開始的遠古時期,先民們用什麼方法來訂下度量的標準呢?答案就在古語的記載中。《孔子家語》中記載先民們「布指知寸,步手知尺,舒肘知尋」,就是說古代人以一指的長度為一寸,以一手的長度為一尺,又以張開手臂的長度為一尋。

如果我們將這句話與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Πρωταγόρας)的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聯繫起來,就會發現一個貫穿中西的人類文明共同點:在一開始,我們都是以人的身體作為度量世界萬物的基準。

英語中的各種身體部位詞彙,很多同時也表示一個單位長度

先民們不僅以身體部位的長度來作為度量標準,還有一些度量單位是與人體相關的運動數據。例如《荀子·勸學》中那句我們耳熟能詳的「不積跬(kuǐ)步,無以致千裡」,其中就藏著「跬」和「步」兩個度量單位。嚴格來說,單腳向前邁進一次的距離為「跬」,而雙腳各邁一次的總長為「步」。

很多前人常用的度量單位就藏在代代相傳的詞語之中,如「咫尺天涯」的「咫」指的是成年女子手掌的長度,約為八寸。而「丈夫」一說中的「丈」則出自夏商時期成年男子的身高:商代一尺約16~17釐米,十尺為一丈,即165釐米。

一把出土的漢尺 長度為23.1cm

一些用身體來度量的傳統做法甚至沿用到了現代,例如我們常說的「一拃」,即為拇指與中指同時張開時兩指尖的長度。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地區也有相同的案例,最常見的就是英語中的「foot」,既表示「腳」同時也是「英尺」。

但如果你遇到過這種度量表達,就一定會發現一個問題:人與人的體格不能一概而論,小時候你的「一拃」甚至沒有爸爸「一拃」的一半。因此這種度量方法雖然十分實用,同時也存在很大的誤差問題。

於是,另一種很多人意想不到的度量方式就出現了——樂器度量法。

中國古代十二律對應的樂管長度對比

這涉及到一個基礎的聲學物理原理:音高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而當我們取一個固定的物體來定音高時,它的長度越長,聲音就會越低。中國古代的十二律就是古人用12支不同長度的竹管,來吹出12個高度不同的標準音高。

其中第一個音被稱為「黃鐘」,據《律呂精義》中記載:「有以黃鐘之長,均作九寸者,而寸皆九分者,此黃帝命伶倫始造律之尺也。」這個巧妙的想法是否為黃帝所首創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以不同音高的樂管長度為度量標準的做法確有其事。

周朝時,九寸為黃鐘之長,而兩倍黃鐘之長的樂器就是尺八。唐朝時傳入日本的樂器尺八在中國本土差點徹底失傳,其名稱來源正是傳統尺八管長均為一尺八寸。

在遙遠的古代,以不同音高的竹管來定下度量標準的想法十分巧妙,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讓度量衡有了一個真正的「標準」。但那時樂器畢竟是殿堂之上的玩物,普通人家哪有那個閒情逸緻了解這些呢?勞動人民需要更適合自己的度量方式。

李永樂老師用裝水高度不同的瓶子「吹奏」出不同音高的名場面

民間發展出的度量方法,叫「累黍法」。黍是一種生長於中國北方的穀物。顧名思義,累黍法就是以黍子作為一個基準測量單位來進行度量設定。

《唐六典·尚書戶部》中記載:「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廣為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一尺二寸為大尺,十尺為丈。凡量以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為龠(yuè),二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三鬥為大鬥,十鬥為斛(hú)。凡權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為銖,二十四銖為兩,三兩為大兩,十六兩為斤。凡積秬黍為度、量、權衡者,調鍾律,測晷景,合湯藥及冠冕之制則用之。」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累黍法經過官方規範之後,其作用體系全面且十分實用。一粒中等大小黍子的長度為「分」,十粒收尾相連為「寸」、一百粒為「尺」、一百二十粒為「大尺」、一千粒黍子連起來為一丈。

更厲害的是它還脫離了長度這種「初級度量水準」,開始挑戰定義體積和重量。龠、合、升、鬥、斛這些體積規定都出自累黍法,進而還有銖、兩、斤這種重量單位的規定。

成熟的黍子

雖然歷史上統治階級一直有製造如骨尺、牙尺,銅尺乃至於秦始皇時期著名的商鞅方升之類的標準量具。但就如前文所述,對於地大人雜的古代中國來說徹底統一度量衡確實是一項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此外歷朝歷代都有尺度偏差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在於知識分子自身的因循守舊。有的人試圖定下統一規範的新標準,但更多人卻傾向於「溯源古制」。他們想不到的是所謂「古制」就是一點都不準確的身體基準度量法,考究了一輩子卻被坑了數千年。

從這點上看,關於古代度量衡尺度飄忽不定帶給我們的啟示,倒是十分發人深思:該往前走的時候,就要下決心捨棄迂腐陳舊的老一套。說到「尺寸分明」,我們確實比「古制」進步得多了。

趙曉軍,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5月

機測網通訊員,黃鐘、累黍與中國古代度量衡標準,中國計量測控網,2012年11月8日

丘光明,孔子、關羽、魯智深與姚明誰更高,中國標準化研究院,2014年6月

原標題:《身高「九尺六寸」的孔子真有三米?古人的尺子怎麼忽長忽短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身高2米21的孔子?身高九尺六寸,這是真的嗎
    影視劇中孔子再來看關於孔子的身高,司馬遷在《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我們按照當時西漢的一尺來計算,是23.1釐米,孔子的身高竟然到達了驚人的2.21米,與姚明都相差無幾了,要是在現代,完全能去NBA打個中鋒還綽綽有餘。
  • 關羽身高九尺,在現在實際有多高?漢朝發現的尺子給出了答案
    引言:關羽身高九尺,在現在實際有多高?
  • 關羽身長九尺,現在實際身高是多少?出土的漢朝尺子給出答案
    古人的普遍觀念中,對於身高有著一種極為執著的追求,通常身高是越高越好,在各種史書乃至於文學作品對於人物形象的介紹中,那一些成就越大的人物,通常身高也會很高,如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是「「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 關羽身長九尺,換算成現在有多高?漢朝發現的尺子給出了答案
    古人的普遍觀念中,對於身高有著一種極為執著的追求,通常身高是越高越好,在各種史書乃至於文學作品對於人物形象的介紹中,那一些成就越大的人物,通常身高也會很高,如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是「「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也就是說孔子身高達到了兩米三左右的身高,以至於讓周圍的人感到極為驚奇,將他稱為「長人」。
  • 孔子身高堪比姚明?!
    學者李零據此說:「『九尺六寸』有多高?按西漢尺23.1釐米計算,是221.76釐米,和穆鐵柱、姚明的個子差不多,或有誇大。」雖然拖了「或有誇大」一語,但李教授大致上還是認同這個說法的。  孔子像  據《解放日報 》報導 在司馬遷的《孔子世家》裡,稱「孔子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
  • 關羽身高九尺,換算成現代長度單位,到底有多高?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在古代人的普遍觀念裡,通常是身高越高越好,他們對身高都有一種執著的追求。我們平時看一些史書或者古代文學作品對於人物形象的描述,那些成就越大的人物,往往身高也很高。比如說,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是「長九尺有六寸,人皆謂之『長人』而異之」,也就是說,孔子的身高達到了兩米三左右的高度。這讓周圍的人都感到無比驚訝,稱他為「長人」。
  • 漢朝尺子出土,關羽身高兩米?鬍子都有半米長?
    除了漢朝之外,還有就是唐朝了,現如今世界上很多地方仍然建有唐人街。這就與歷史上的唐朝有很大的關係。人們對古代的探索從未停止,時至今日,考古仍然在進行中,為了了解古代的各個方面,考古和研究是不可分割的。對於現代人來說,古代的很多方面都會讓人產生好奇之心。尤其是古人的身高,想要了解古人的身高,這一點是有難度的。
  • 關羽長九尺,身高放到現在有多高?洛陽出土的漢尺給出答案
    在三國時期,蜀國可謂名將輩出,有關羽為首的五虎將,他們徵戰沙場,最終幫助劉備打下江山。而關羽為何如此勇猛呢?很多人都說與他的身高有關,想想一個大個子勇猛的武將,對陣小個子將軍。在冷兵器時代,確實大個子獲勝的機會更大。
  • 我們比古人矮了嗎
    以前看到或聽到「堂堂七尺男兒」這句話時,筆者往往有一個錯覺,覺得古代的七尺,就是現在的一米七,也沒有多高嘛!今天的一尺約33釐米,七尺就是2.3米!古人豈不太高了點?項羽身高八尺——2.6米;呂布高九尺——2.97米……更恐怖的是,史載孔子身高九尺六寸,那就是3.15米!妥妥的巨人啊!顯然這不太可能,那麼古人的高度是怎麼算的?據考證,春秋時期,魯國一尺約20.5釐米,這樣算孔子身高有1.96米,確實是個超高的孔聖人。
  • 二爺關羽身長九尺,換算成現在多少米?剛出土的尺子給出了答案
    關羽也就成了「忠義」的代表,儒家把關羽視為天下「忠義仁勇」的楷模,在關羽死後追封為「武聖」和「文聖」孔子齊名,佛教則把關羽奉為教派護法神「迦藍菩薩」。而道教則把關羽封為「關帝」,有專門的道經來頌讚關羽。作為唯一一位被三教神話的武將,關羽的故事一直流傳在世人的耳邊,不僅我們中國人認識關羽,日本人也認識關羽。
  • 古代的「七尺男兒」竟然有2米多高?真相是這樣的,出乎你的意料
    我們在影視節目中經常聽到「七尺男兒」這樣的話,「我堂堂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呢?如果按照今天一尺33釐米的標準換算下來,「七尺男兒」足足有兩米三那麼高!如果按照這個換算方法算下來,項羽身高八尺,那麼就有兩米六這麼高;呂布身高九尺,則有三米之高。這些數據中最為令人驚嘆的是我們常常學習到的孔子,孔子的升高是九尺六寸!如果這麼算下來的話,孔子的身高就有兩層樓那麼高了!這與我們心中的古人形象可是相差甚遠,是因為古人吃得好,還是因為遺傳基因導致人們越來越矮了?
  • 古人常說「七尺男兒」,那「七尺男兒」究竟有多高?你知道嗎?
    先給大家報一下一些歷史名人的身高——1.項羽:身高八尺;2.呂布、關羽:九尺;3.而最高的莫過於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史載九尺六寸。值得一提的是,現在的一尺約等於33cm,所以用這個標準算下來,一個普通的七尺男兒,身高就有兩米三!楚霸王項羽有2.64,關二爺和呂布有2.97,而孔夫子得有3米!如果古今的標準相同,那我們這些炎黃子孫豈不是越活越「縮水」了?
  • 東漢皇陵挖出一把尺子,意外揭開關羽真實身高,竟然超過兩米?
    而在三國演義當中,對大將關羽的描述,更是誇張到了「身長九尺」之高,要知道,按照現代的長度換算,九尺的高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兩米,關羽難道是一位巨人不成?專家雖然知道古代的長度計算和現代肯定不同,但古人的一尺,具體是現在的多長,這個問題一隻困擾著眾多的歷史學家。慶幸的是,在洛陽出土的一座古墓當中,考古專家們在墓中挖出了一把十分珍貴的骨尺。這把尺子長約24釐米,用一截獸骨製作而成。
  • 武關羽身長九尺,放到現在是多高?
    後世將關羽尊稱為「武聖」和「文聖」孔子齊名,可見他的歷史地位非同一般。 還真別說,這兩位文聖人和武聖都有其共同的特點。文聖孔子身高達到了2.21米,這在古代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假若孔夫子沒有做學問,哪怕是參軍也是一個無可多得的名將,畢竟身高優勢意味著力量上的優勢。
  • 大秦帝國,有種身高叫做古人的標尺,秦始皇的真實身高大揭秘
    介紹完背景,下面秦始皇的身高大家就會容易理解一下,在資料中《太平御覽》皇王部中,有一條記載。《河圖》曰:"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長八尺六寸,大七圍,手握兵執矢,名祖龍。"虎口,日角,大目,隆準,是說贏政相貌雍容軒昂,是古代相書中典型的帝王之相。
  • 古人常說的「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
    這句話如果用現代的尺度來衡量的話,七尺男兒身高在兩米三,如果以此來說的話,武大郎還會因為身高被人當做笑柄嗎?現代的尺度計算:一尺等於33釐米如果按照當代的尺度去換算古代人的身高,古人都是得了「巨人症」,根據史書記載項羽身高八尺,今天來計算應該兩米六,呂布身高九尺,今天計算下來應該是三米,孔子身高九尺六寸,這身高也太恐怖了。
  • 漢代尺子出土,終於知道劉備關羽張飛的身高了
    尺子並不是我們現代社會的產物,早在上千年前,人們就已經發明了尺子。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他率先統一了度量衡,就是各種計量單位。現如今很多人對古人的身高非常感興趣,那麼古人的身高到底有多高呢?要知道古人的計量單位與現在的可大不一樣。
  • 支書記載關羽身高九尺,換算過來是3米多?出土一文物得到答案
    身高九尺?關羽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過五關斬六將是多麼的豪氣,但是最終卻敗走麥城,死在了東吳的手上。對於一個亂世將領來說,這算不上是精彩的收尾。但是不管怎麼說,過去的已經是歷史,然而歷史留給我們的謎題卻非常多。單就說關羽的身高,書中記載身高九尺,這就非常讓人懷疑。
  • 「七尺男兒」到底有多高?
    先給大家報一下一些歷史名人的身高—— 1.項羽:身高八尺; 2.呂布、關羽:九尺; 3.而最高的莫過於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史載九尺六寸。
  • 武聖關羽身長九尺,在現代比姚明還高?漢朝出土的尺子給出答案
    但是在古代的時候,並沒有我們現今這種身高計量方式。文史記載中的「身長八尺」也讓人摸不清是多高,在三國時期的關羽,據《三國志》記載,「身長九尺,面如重棗。」,那為什麼會說關羽放在現今實際上比姚明還高呢?這就要一把已經出土的漢朝尺子來給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