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成語「飲鴆止渴」,我們首先需要全面了解「鴆」這個字。
「鴆」的讀音為「zhèn」,它在漢語字典中有三種解釋:
①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毒鳥。
②用毒鳥鴆的羽毛泡製成的毒酒。
③用毒酒害人。
顯然,在「飲鴆止渴」這個成語中,「鴆」的意思是上述第②種——用毒鳥鴆的羽毛泡製成的毒酒。
明白了「鴆」的意思,那麼成語「飲鴆止渴」的字面意思就一目了然了——喝毒酒來止渴。
眾所周知,成語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所蘊含的意思絕不是字面意思的簡單相加,而是隱含於字面之下,且伴隨著一個歷史悠久的故事。這個故事我們稱之為典故。
那麼,「飲鴆止渴」的字面下蘊含著怎樣的意思呢?它又伴隨著怎樣一個典故呢?
話說在東漢時期,有一位叫宋光的官員,因為秉公執法,不肯趨炎附勢,得罪了權貴,被誣告篡改詔書而下獄。
宋光有個外甥叫霍諝xū,當時只有十五歲。這個年紀放到現在不過是個初中生。然而,可別小看霍諝,雖說他只有十五歲,但已經通讀了大量儒家經典,其聰明才智在當地小有名氣。
霍諝決心為舅舅伸冤。一番深思熟慮後,他給當時身居要職的大將軍梁商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光衣冠子孫,徑路平易,位極州郡,日望徵辟,亦無瑕穢纖介之累,無故刊定詔書,欲以何名?就有所疑,當求其便安,豈有觸冒死禍,以解細微?譬猶療飢於附子,止渴於鴆毒,未入腸胃,已絕咽喉,豈可為哉!」
這封信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就是:
「宋光為官做人一向兢兢業業,奉公守法。他還期望得到朝廷的升遷重用呢,怎麼會冒死篡改詔書?這就好比為了充飢而吃毒附子,為了解渴而飲鴆,等不到它們進入腸胃,剛到咽喉就斷氣了。宋光怎麼可能做這種事呢?」
梁商讀信後覺得很有道理,便上書順帝,請求寬恕宋光,宋光於是免罪獲釋。
這個故事記載於《後漢書·霍諝傳》。
霍諝信中的「止渴於鴆毒」演化為成語「飲鴆止渴」,用來比喻用非常錯誤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和困難,而不考慮它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這就是成語「飲鴆止渴」所蘊含的意思和它背後的典故。
這個典故在今天仍給我們極大的啟示。
首先,解決問題或困難要用正確的方法,要向霍諝那樣考慮周詳,深思熟慮,防止連帶產生的嚴重後果。否則無異於剜肉補瘡。
其次,在如今紛繁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我們免不了常常糾結於人際交往的種種不順利、不開心,即便是親人之間也會出現磕磕絆絆,讓人頭疼不已。這時,如果我們也能向霍諝那樣,積極有效地引導對方換位思考,或許這些令人頭疼的磕磕絆絆也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這事說起來容易,可做起來並且做成功,卻沒那麼容易。這就看我們的智慧了。